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工尺谱之中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22-02-25

作为记录、承载、传播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媒介,工尺谱在传统音乐的发展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古谱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直到今天,仍有大量存活着的民间乐种以它作为记谱方式,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传统音乐文化,如晋北笙管乐、辽宁鼓吹乐、河北音乐会、西安鼓乐、智化寺京音乐、福建南音、广东音乐等。千百年来,工尺谱始终以它特有的方式,表达和映射着传统音乐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

一、工尺谱的本质特征:

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

以文字符号记录音乐的乐谱谱式

从世界音乐的范畴来看,人类所创造的用来记录、传承音乐的乐谱可谓五花八门。单单中国音乐自古至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乐谱形式。如宫廷雅乐所用的律吕谱、宫商谱,古琴所用的文字谱、减字谱,唐燕乐使用的半字谱,宋俗字谱,瑟谱,埙谱,工尺谱,锣鼓状声字谱、符号谱,二四谱,三弦谱,唐传日本的筚篥谱、笛谱、笙谱、尺八谱,曲线谱,央移谱,结带谱,三线谱等等。在这众多的谱式中,工尺谱是除古琴文字谱之外的又一种重要的采用汉文字记谱的乐谱谱系。

工尺谱的发展和演变始终没有脱离文字的圭臬。它约产生于唐末,其最初形态是汉字的正体字,宋代的俗字谱是在工尺谱字基础上的一种变体形态,产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书写的方便和快捷,它实际上是文字谱的一种简写形式。因此,从根本上说,工尺谱是一种文字谱,它用来记录音乐的符号(实际上就是文字)被称为“谱字”。这一点是其不同于西方音乐记谱法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在记谱方式上的一个主要特征。

工尺谱与俗字谱对照图

中国音乐采用文字形式来记录音乐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国家,特别是在语言文字方面,在世界文明史中享有盛誉。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工尺谱以文字来记录音乐的记谱方式,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为人们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二、 工尺谱的基本特征之一:

与中国传统音乐传承方式相联系的框架性特征

任何一种记谱法都有其适用的时代、适用的范围和适用的音乐体裁形式,也即时代性特征。工尺谱也是这样,它的产生、应用和发展,也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的,特别是音乐的传承方式,直接制约着记谱方式,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关系。

“口传心授”“心领神会”是中国传统音乐主要的传承方式,与这种传承方式相适应的,必然是一种具有极大灵活性和即兴性的、提供给表演者自由发挥余地的记谱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工尺谱应运而生。工尺谱的最大特征,就是只记音乐旋律的骨干音和框架,对于那些细微的变化和润饰则略而不记,如《纳书楹曲谱》对于小眼的省略不记、琵琶工尺谱只记板而不记眼等。

应当说,中国传统音乐的记谱法之所以没有发展为精确记谱法,根本原因即是“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这种方式并不需要只靠乐谱来达到传承的目的,乐谱的作用在于“提示”和“备忘”。因此,工尺谱这正是传统音乐特有的传承方式作用下的结果,传统音乐文化的特殊魅力即以此得以展示和体现。

三、 工尺谱的基本特征之二:

谱子的多义性

工尺谱与五线谱比较起来,或者说与中国传统的其他乐谱,如宫商谱、律吕谱、二四谱相比较而言,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谱字的多义性。这种多义性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特征,即“口传心授”传承方式决定的工尺谱的这一特征。工尺谱谱字的多义性,表现在个别谱字的音高不是唯一的。最突出的谱字是乙、凡二字,它们分别有所谓“上下”两个音高,即在以“上”字为调首的乐谱中,乙字的音高可能是si,也可能是降si;凡字的音高可能是fa,也可能是升fa。这是最常见的发声多义的谱字。此外,四、工字的音高也可能产生游移。这一特征的存在,根本原因是由于七字配十二律所造成的。工尺谱字出现的最早文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约1090年)中,工尺谱有十六字,恰与十二律加四清声相配:

工尺谱与十二律加四清声对照图

四、工尺谱与传统乐律学的密切关系

表面上,工尺谱的谱式、谱字、音高、节拍等谱面上的问题并不是特别复杂,掌握起来也不是十分困难。但围绕它,为什么长时间以来有那么多的问题争论不休,例如:工尺谱究竟产生于何时?它与燕乐半字谱和俗字谱的关系如何?燕乐半字谱、俗字谱、工尺谱之间是否有一种继承关系?是先有俗字谱还是先有工尺谱?等等。很明显,这些问题已不再是简单的谱字与音高的对应这样的一些表面化的问题了,而是更深层地对工尺谱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等问题的探讨了。

现在,学界对于工尺谱已形成了基本共识:工尺谱不单纯只是一种简单的记谱法,其中蕴含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律、调、器、谱之间水乳交融的复杂关系,承载着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核。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很难截然分开。虽然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于不同时代的不同乐种或音乐体裁形式之中,但它们的产生和运用却并不像乐种本身那样受历史时期的限制。确切地说,自传统乐律学的基本规律,如律、宫、调、声、谱等一系列现象产生之后,乐谱与乐器、乐律之间的关系也就继而产生和确定了。

唐宋谱字配律对照表

通过对工尺谱的研究,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透视传统音乐中的诸多问题:传统音乐特有的文字记谱方式;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对于乐谱谱式的制约作用;乐谱与乐律、乐器、宫调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的关系;乐谱中所蕴含的巨大信息量;等等。中国工尺谱的文化内涵,亦由此而得以充分展现。

以上文字选自《中央音乐学院改革开放40年学术文萃——音乐学卷》中收录的《中国工尺谱的文化内涵》一文,作者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吴晓萍教授。此外,该卷还涉及“民歌调式分布”“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分期”“当代中国人对西方音乐历史的观念变迁”等内容,对于音乐学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发展等诸多问题均有探讨。

FRO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