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指挥央音交响乐团为入选学生协奏
在近日举行的中央音乐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简称“BOB项目”)2021年结项考核音乐会上,一首首精彩的高难度曲目陆续上演,16名入选此项目满3年的优秀学生在舞台上散发出演奏家的个性与光芒。BOB项目自2011年实施至今,包括曾韵、党华莉、梅第扬等在内的一百多名央音入选学生在项目支持下迅速成长,获得国内外重大音乐比赛奖项三百余项,在国内外舞台上大放异彩。
优中选优
十年选出百余名顶尖人才
“BOB,是best of the best的简称,我们选拔的标准就是在优秀学生之中选出最优秀的。”央音指挥系主任陈琳介绍,入选BOB项目的学生每年将获得5万元的经费资助,用于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包括比赛、大师班、出版唱片专辑等。目前这个项目培养出的许多年轻音乐家已经在音乐界受到瞩目。
“2012年9月,在北京青年艺术节上,我和陈琳老师执棒的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圣-桑的《音乐会曲》和一首独奏小品,当时觉得效果不错,就把演出的实况录像作为申请BOB项目的材料递交上去。”2019年获得第16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铜管组别第一名的央音硕士生曾韵,便是入选2012年第二届BOB项目的优秀学生之一,当时他在央音附中读初二。
曾韵在第十六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中演奏
曾韵回忆,当年的BOB项目选拔是通过学生提交的演奏录像进行两轮评选。终选那天,所有进入终选的学生都集中到央音的一个会议室里,由院领导、各系主任以及相关专业老师组成的评委在看完每个学生的录像之后,再让学生做自我介绍和回答问题。“当时我心里非常忐忑——毕竟参选同学都非常优秀。最后评选结果出来,我入选了,心情特别激动。”那年与曾韵同时入选的附中同学还有9位(终选学生共18人),包括现任芬兰国家歌剧院乐团小号演奏家的郭翔和现任柏林爱乐乐团中提琴首席的梅第扬。
作为教育部“国家重点教育改革项目”之一,中央音乐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自2011年启动至2021年11月结项,共计118名学生入选,他们共获得国内音乐比赛奖项115项(包括首奖42项)、国际音乐比赛奖项192项(包括首奖98项)。
2021年结项的入选者包括10名管弦系学生、3名钢琴系学生和3名民乐系学生,结项考核音乐会采取入选学生与央音交响乐团协奏的方式,以展现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和演奏水平。项目评委由央音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央视文艺部导演郎昆、国家大剧院歌剧总监与首席指挥吕嘉、中国爱乐乐团团长李南、中央歌剧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杨洋、中国爱乐乐团首席吴阳五位校外专家担任,经认真评定,一致通过每位学生的结项考核。现场的校外评委对BOB项目入选学生在音乐会中的优异表现给予高度评价。
2021年入选学生江枕毅在结项音乐会上演奏
“BOB项目是一种全新、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它针对中央音乐学院从附中到博士阶段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通过科学的选拔机制,在演奏、比赛、乐队协奏、教学研究等方面给予经费支持,是央音在全国音乐专业院校中率先建立的高精尖人才培养模式。”项目评委、央音管弦系主任童卫东介绍。BOB项目的选拔分为两轮:第一轮学生自愿报名(演奏一套完整的曲目,包含不同时期的作品);第二轮学院终选(演奏协奏曲,乐队协奏)。评委由学院各专业的精英团队(教授、副教授)组成,在跨专业的情况下,选拔和竞争的难度和激烈程度有所增加,对评委、指导教师和学生都是极大的挑战和考验。项目促进了各专业的交流、融汇、发展,也提高了央音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实力,入选该项目的学生在俄罗斯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德国ARD音乐比赛、中国音乐金钟奖、文华奖等国内外重要赛事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提前接轨
助学生尽早适应职业要求
党华莉
“每年的BOB项目的选拔都是校园内备受瞩目的活动。2013年,我读大三时申请了这个项目。当时选拔有两轮,第一轮提交视频或音频,第二轮是现场选拔。记得选拔音乐会上,我演奏了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中的两首,那时管弦系参加竞争的学生很多,竞争非常激烈。最后入选的10名学生中只有我是小提琴专业。”央音管弦系小提琴青年教师党华莉深有感触地说,入选此项目首先让自己树立了信心,感受到自己的演奏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一定的认可,“自信对一个演奏者而言非常重要,无论是演奏的状态还是在学习、练习过程中是否能够克服困难,都离不开自信。项目的经费支持让我能够参加很多国际化的音乐文化活动,不仅拓宽了眼界,同时也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教学、演奏、理念等方面带来的碰撞,最终融会贯通形成属于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精神内核,这些最终也体现在我对音乐的理解和我的演奏当中。”
BOB项目规定,入选者每个学期要完成一场独奏音乐会(对项目之外的学生并没有这样的要求)。党华莉表示,“在入选此项目之前,我从未有机会独立完成整场音乐会,所以在筹备和完成第一场项目规定的音乐会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压力。此后的每一场独奏音乐会,以及音乐会后的复盘、总结,都为我今后的练习、准备比赛、完成大量不同性质的演出、努力完善作为一个职业演奏家应具备的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储备。这样的经历让我快速成长,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我日后的教学工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曾韵还提到,虽然附中阶段主科老师也会组织学生举办演奏会,但相比之下,BOB项目要求入选学生举办的独奏音乐会难度大得多——时长必须在一个小时以上,每场音乐会演奏的曲目不能和之前音乐会的曲目重复。更重要的是,项目提供经费鼓励大家到校外举办音乐会,接受市场的检验,这与校内音乐会的思路和效果完全不同。项目帮助入选学生积累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让学生们及早体会到职业音乐家在舞台上的压力。曾韵感慨,“如果没有BOB项目对我的鞭策与支持,就没有我后来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不敢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圆号专业学生能获得柴赛金奖。”该届比赛是柴赛首次设立铜管项目,曾韵也成为我国土生土长的由央音培养出来的世界级圆号演奏家。“特别感谢学院提供这个人才培养计划,对我们未来的长远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曾韵说。
陈琳表示,自2020年开始,BOB项目从选拔到结项,音乐会均加入了交响乐团协奏,由央音交响乐团全程为年轻演奏家们协奏,提升学生们与交响乐队合作的能力。“当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大型比赛,决赛都是以乐团伴奏的形式来呈现的。未来这些学生如果成为独奏家,更需要具备与乐团合作的能力。音乐演奏专业的学生应尽早学会适应与交响乐团合作。”陈琳说,“近两年,央音各专业学生屡屡在国内外的大型比赛中获得佳绩,这与BOB项目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希望这个项目未来帮助更多优秀学生成长为成熟的、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年轻音乐家。”
童卫东介绍,BOB项目每年对入选学生有非常正规的考核,内容包括现场演奏、提交当年的学习成果(参加过的音乐会、大师班,举办的独奏音乐会,录制的CD专辑等)。项目从多个不同方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比如: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不同阶段树立明确的方向和目标,鼓励他们坚持不懈;每一次为了准备选拔大赛,管弦系的老师都会帮助各专业优秀学生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在教学中取长补短,赛前进行实战练兵和考察;无论是选拔音乐会还是结项音乐会,都要求学生们能够演奏多首完整曲目,演奏时长相当于参加中型或大型音乐比赛,既考验了学生平时对曲目的积累、对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把握,也是对耐力、心理承受力的挑战。
不断更新
期待人才培养更多元
随着优秀人才不断从BOB项目中脱颖而出,近两年该项目也在不断完善自身。央音教务处处长汤琼介绍,如今硕士研究生被纳入培养计划范围,这意味着入选学生有机会得到更长的受支持年限,对入选者而言是更好的福利。但项目对入选学生的要求也更加严苛了。“比如,项目周期缩短到三年,过去对项目期限没有明确限制,附中初中的学生如果入选,只要一直在央音就读,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前,学生每年都会得到该项目的支持。现在我们对在项目期进步不是那么明显的学生,会停止对其提供项目支持;而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在一个项目期满之后,再次参加选拔。不断更新,始终保持最高水平。”
曾韵表示,目前BOB项目主要针对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如果未来能够让音乐创作、理论研究等专业的学生也加入进来,拔尖人才群体会更加多元,也可以用更丰富的方式将人才培养的成果展现出来。
“目前,BOB项目在人才选拔的环节已经做得非常好了,选拔出来的都是顶尖人才。在这个项目未来的发展中,希望学校能设计一套更好的推荐系统,帮助项目期的学生在专业方面做好规划统筹。比如,推荐他们参加合适的比赛、大师班等艺术活动,相信效果会更好。”陈琳表示,希望BOB项目发挥系统作用,更好地助力优秀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