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音乐教育|“回归初心,探索创新:以音乐教育人生”——2022哈佛中国教育论坛,报名进行中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22-04-12

2022第十三届哈佛中国教育论坛

正式开放报名

4月15日-17日全球直播举行

现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报名

论坛面向公众全部免费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音乐反映人的心境,抒发人的情感,可以说自人类文明诞生之时音乐就存在,它源于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对于社会具有审美、认识、教育、娱乐甚至治疗的功能。音乐常伴我们,在聆听和参与音乐时我们获得的满足与快乐不胜枚举,音乐教育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

今年,第十三届哈佛教育论坛将首次纳入音乐教育板块,让我们共同携手,助力音乐教育发展。

分论坛初衷

第十三届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将以“回归初心,探索教育新机遇”为主题,举行为期三天的线上实时直播峰会。

其中,音乐教育分论坛将以“回归初心,探索创新:以音乐教育人生”为主题,就音乐教育的本质与跨学科的关联性,以及对音乐教育未来的愿景等话题进行深度对话。

中国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和身心全面发展日益重视,然而在学科教育被偏重的现状下,如何让人们更加重视音乐教育的价值? 如何鼓励更多真诚和综合的音乐学习? 四位嘉宾们将带来各自的「演讲环节」,随即还将展开精彩纷呈的「圆桌对话」。

分论坛时间

北京时间

4月17日(周日)

上午9:40 ~ 11:10

美东时间

4月16日(周六)

晚上21:40 ~ 23:10

论坛形式

b站、YouTube直播

(现场配有中英双语同传翻译)

嘉宾介绍

Beth Denisch

作曲家

伯克利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美国作曲家论坛新英格兰分会创始人

国际音乐与教育性别研究联合主席

Beth Denisch是一位作曲家,也是伯克利音乐学院的作曲系教授,教授作曲和乐理。她的著作《当代对位法》由伯克利出版社/Hal Leonard出版。

Beth的音乐曾在俄罗斯的莫斯科 "Kultura "电台音乐工作室、波士顿乔丹音乐厅、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美国各地以及加拿大、中国、厄瓜多尔、芬兰、希腊、日本和苏格兰等地演出。许多乐团和组织都授予了Beth奖项与认可,其中包括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室内乐团,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与费城古典交响乐团,Calyx Trio,以及Radius Ensemble等。

演讲提炼:

音乐教育开启了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更创造且更有效地表达生命之美的途径。音乐使我们相互沟通,更全面了解生命的意义,它增强了人们心中去追求更开明美好世界的愿景。

教师的教学实践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教学技能,以此更有效地接触每个学生。老师和学生因为对音乐有着共同热情而联结在一起,当教师为每个学生定制教学方法并取得效果时,她们也将感到兴奋及充满成就。

TwoSet Violin

双琴侠

澳大利亚小提琴组合

最具影响力的古典音乐文化传播者之一

超750万的全球粉丝及10亿次视频总播放量

TwoSet Violin(双琴侠)是澳大利亚的一个古典小提琴组合,他们因制作和发布大量“接地气”的视频使古典音乐与当代青年的距离更加贴近而闻名。他们实现了许多按目前行业标准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

双琴侠早在2014年由两个年轻男孩杨博尧(Brett Yang)和陈韦丞(Eddy Chen)创建,其使命是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古典音乐。现在,双琴侠在社交媒体上拥有超过750万名粉丝,总播放量超过10亿次,他们用幽默和可亲近的'不完美'激励着全世界的音乐家们。国际媒体如《中国时报》、《新京报》、《海峡时报》、澳大利亚索尼古典音乐公司、WQXR、The Strad等都曾报道过他们。

过往的工作促成了他们与世界级独奏家的合作,如郎朗、希拉里·哈恩、珍妮·詹森、詹姆斯·埃内斯、马克西姆·文格罗夫、陈锐和安妮·阿基科·梅耶斯。

2016年底,两人放弃了他们在悉尼和昆士兰交响乐团的演奏位置,开始主持现场的古典喜剧表演,几乎场场爆满。他们在坚持古典音乐完整性的同时,创造性地将幽默与实际演奏结合起来,如此独一无二的表演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互动体验。与典型的古典音乐会不同,双琴侠还吸引到了不同类型的观众,比如年轻的粉丝以及那些从未听过古典音乐会的观众。

他们在2017-2019年的世界巡演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次众筹的古典音乐世界巡演,彻底改变了古典音乐的呈现方式。巡演一鸣惊人,在纽约、洛杉矶、伦敦、香港、新加坡、悉尼、多伦多、温哥华、西雅图、旧金山、芝加哥、波士顿、费城、亚特兰大、达拉斯、休斯顿、柏林、慕尼黑、华沙、维也纳、奥斯陆和赫尔辛基等城市的音乐会场场爆满。他们希望透过音乐联系不同背景的观众,旨在启发热爱音乐的青年,并向从未接触过古典音乐的普通大众推广古典音乐。

Brett Yang(杨博尧)热衷于使古典音乐变得有趣,并与每个人相关。他曾在2014年G20峰会上,为奥巴马、默克尔、罗塞夫、安倍晋三和其他世界领导人演奏。2012年,他与昆士兰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出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那是他的首次演出,后来又与Corda Spiritus合作演出了莫扎特的第四号协奏曲。从那时起,他作为小提琴手在悉尼交响乐团、昆士兰交响乐团和墨尔本交响乐团从事专业工作。他是澳大利亚青年乐团和昆士兰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的首席。作为昆士兰音乐学院2013年的荣誉毕业生,他被授予著名的布里斯班俱乐部奖学金。

Eddy Chen(陈韦丞)曾以独奏者身份出现在昆士兰交响乐团、昆士兰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昆士兰青年乐团和圣安德鲁斯的Corda Spiritus乐团。2010年,他获得了昆士兰青年器乐比赛的最高奖,并入围了著名的全国青年协奏曲比赛。

作为一名管弦乐手,Eddy自2011年起担任昆士兰交响乐团的非正式小提琴手,于2012年和2014年担任昆士兰音乐学院歌剧团的乐团首席。2014年起担任墨尔本交响乐团的非正式小提琴手,并成为了国家青年演奏家奖的昆士兰决赛选手。同年,Eddy在Michele Walsh的指导下学习,在昆士兰音乐学院取得了音乐学士学位并赢得了数个奖学金奖项。

演讲提炼:

1.音乐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在这门艺术上花费数小时、数天、数年的时间和生命?音乐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2.音乐学习的社群化

3.Brett和Eddy的音乐故事

4.作为艺术家,TwoSet是如何与观众接触和互动,吸引孩子和不熟悉音乐流派的人,如何试图跨越社会经济鸿沟,使古典音乐亲切落地的。

罗卫华

儿童音乐教育家

“面向家庭,深度音乐教育模式" 创立者

罗指挥音乐教育创始人

罗卫华女士是“面向家庭,深度音乐教育模式"的创立者, 2010年她创办罗指挥音乐教育(原名“新芽空气”),并研发了针对0-8岁的儿童音乐教学体系。

2012年、2014年、2016年她曾连续三届受邀参加世界音乐教育大会(ISME)发表题为《中国儿童音乐教育之创新实践》、《如何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植入母文化的认同》的论文,此外,她还发起了题为《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推动边远地区音乐教育均衡》的论坛,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知名教授的一致赞许。2016年底,她在喜马拉雅推出《罗指挥:儿童如何学音乐》、《儿童如何学钢琴》两套音频专辑以及配套书籍,将多年的音乐教育成果在线上线下呈现。

罗指挥毕业于清华大学,在全心投入音乐教育事业之前,她曾任埃森哲公司全球管理咨询团队战略咨询总监,并在慕尼黑再保险集团亚太区及北美区工作多年,是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专家。2008年世界妇女大会亚洲峰会授予她“巾帼新秀奖”。

演讲提炼:

当我们站在这个复杂的时代一起探索未来人才的培养时,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人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而音乐教育正是可以锻炼这两种能力的重要方式。

在此背景下,音乐教育创新的使命应该放在一个新的高度,并能够让人达成共识。具体方式是:把教育的目标、方法论、实施和评估化成一体。

Julia Glenn

美国小提琴家

天津茱莉亚学院常驻小提琴和音乐理论教师

美国小提琴家朱莉亚·格伦是一位独奏及室内乐音乐家,她同时精修巴洛克和现代小提琴。曾获茱莉亚学院博士学位,新英格兰音乐学院音乐硕士学位,以及哈佛大学语言学学士学位。

作为演奏家,她曾登上包括爱丽丝·塔利音乐厅、威尔独奏厅、桑德斯剧院、乔丹音乐厅、北京音乐厅、上海音乐厅、中国国家大剧院等众多国际知名的演奏厅的舞台,还曾同纽约新音乐室内乐团、Mimesis室内乐团、Profana清唱团、ACRONYM、茱莉亚四重奏成员及新英格兰独奏家等合作演出。

作为巴洛克小提琴家,她同William Christie、Kristian Bezuidenhout、Monica Huggett、Jeanne Lamon和Masaaki Suzuki等均有过合作。2016年,格伦呈献了Milton Babbitt所作小提琴协奏曲的世界首演,赢得评论界的广泛称赞。

她近期在上海哈佛中心、汉堡音乐及戏剧学院、哈佛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及茱莉亚学院就自己的成果举办了讲座与演出展示。

作为茱莉亚John Erksine教师奖的获得者,她与作曲家陈怡合作,将其作品《记忆》编创成与舞蹈融汇的视频作品。

格伦曾为Spiece Records和Swan Studio录制唱片。目前朱莉娅·格伦在天津茱莉亚学院担任常驻教师,在大学预科部及研究生院教授小提琴及音乐理论课程。

演讲提炼: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虽然古典音乐领域的市场和关注度在不断萎缩并发生了各样变化,但是音乐作为一种在通识文化社会中奉行的生活方式,却越来越被重视。

音乐教育不是某种“花招”,或仅仅是为了填充某份简历。其重要性体现在能为所有学习音乐的个体注入发展所需要的创造力、多样性、纪律性、同情心以及跨学科协调能力。

论坛主创信息

李思琳Serene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

科技创新教育专业

“你们必晓得真理, 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唱作歌手出身,学习先锋音乐后,又踏上社科教育学之路。就读耶鲁大学本科期间,虽学习国际关系专业,却常见证音乐之凝聚力,感染力,以及影响力,并在毕业后于纽约曼哈顿从事了四年线上音乐教育创业工作。

作为教育学者,终身学习者和内容创作者,时常思考跨学科之间的关联、文理及艺术学科所培养的综合社会及就业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希望可以通过倡导以美学、健康及关注全人身心灵发展的均衡教育,为所有大朋友小朋友带来平安,喜乐和自由。

Yang

伯克利音乐学院

现代音乐写作与制作 & 表演双专业

“相信音乐的力量“

曾在国内重点高中开设音乐实验课堂,以及艺术实验课堂项目,主导了音乐剧排练,学生音乐会筹备,剧本写作及拍摄筹备等系列相关工作。

音乐是秩序和自由双向的极点,是少数没有正确答案的学科之一,是抵达真实与自我的通道。当前国内的音乐教育就像迷雾一样无法触及本质,同时面临着各方的压力和轻视。

除了技能之外,音乐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可以安全探索的环境,以及最重要的,给学生准许和勇气去成为他们自己,并真实地反映这个世界。

徐思悦Amy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

人类发展与教育专业

“音乐是人类世界共同的语言,是超越任何言语层面的情感沟通。”

本科就读于伯克利音乐学院,曾策划音乐与多个学科跨领域学习项目,致力于探索音乐与各个学科的连接可能性,认为音乐是艺术与科学之间的混合体。

一直坚信音乐即生活,音乐也是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声音。希望更多人能够认识到音乐在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小至于个人发展或社会情感能力等技能,大到社会的精神支柱,也希望更多人透过音乐的视角看到更多精彩的世界。

志愿者团队

修乐Rosie

华盛顿大学

华盛顿大学创意写作与早期教育学士,将赴UCLA教育学院攻读人类发展与心理学教育硕士。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刘子渝Grace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在读,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热爱音乐,喜爱孩子,关注音乐教育事业。

“审美为核心,快乐为抓手,让艺术美化世界,让我们因热爱艺术而体验并获得终身幸福。”

李琎Vika

纽约大学

纽约大学本科在读,教育学和心理学双专业。

“期待在音乐中看到孩子们的成长。”

池滨彤Bintong

波士顿大学

波士顿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现于波士顿私立K-12学校任早期教学部老师。

曾于多家双语幼儿园及儿童音乐培训中心工作过,致力于研究音乐与语言的关系,以及音乐在早期双语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音乐分论坛问卷

问卷链接:

https://www.wjx.cn/vj/h4nH1sw.aspx

报名方式

点击“阅读原文”或

扫描下图二维码

即可填写报名表

免费参与2022哈佛中国教育论坛

如有任何疑问,随时添加CES微信小助手

FROM:音乐周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