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以呈现中国传统音乐学术研究前沿为要旨,四川音乐学院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微信公众平台将以专题形式,系统整理推送“2021年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回顾” 系列汇编。
此次汇编工作,建立在对2021年12本中文音乐学术期刊所发表的200余篇中国传统音乐相关学术文献的整理基础之上,这12本期刊分别是《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音乐艺术》《黄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星海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交响》《天津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文化研究》。
基于对研究内容、视角、类型等因素的综合考量,“2021年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回顾” 专题汇编,将200余篇文献分为【民歌歌舞篇】【戏曲曲艺篇】【器乐乐种篇】【乐器研究篇】【中国琴学篇】【仪式音乐篇】【理论视角篇】【专题研究篇】等诸系列,并以论文标题、论文作者、论文摘要、论文出处四种信息呈现出论文的基本轮廓。本次梳理工作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2021年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基本面貌,相关分类及观点仅供参考。
“2021年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回顾”第二期【戏曲曲艺篇】共包括24篇文章,其中14篇戏曲研究,10篇曲艺研究。文章汇编以作者姓名拼音排序。
戏曲研究
(按作者拼音首字母排序)
语言音乐学视域下的陕州梆子地域风格探究
——兼谈陕州梆子的“本土”身份
高彩荣
陕州梆子是流行于河南西部的梆子腔剧种,也是跨山、陕、豫三角地带"山陕梆子"的主要分支。由于历史原因,陕州梆子长久以来一直被混同为蒲州梆子,这种"外来剧种"的认知身份不但影响到陕州梆子自身的发展,也会使梆子腔起源的研究失之偏颇。运用语言音乐学的唱词音声解析理论,以唱词音声的显性与隐性音乐符号"双六选点"为分析切入点,可以凸显出陕州梆子的地域性风格特色,这也是对陕州梆子"本土"身份的又一次求证。
《中国音乐学》2021年第3期
“让存在自行言说”
——对哈尔滨地方戏院二人转现象的思考
关杰 刘楠
"二人转"这一东北农村地域性的民间小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其自身独具的"生成"特色及其俗文化风格将中国传统音乐以其别样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市场经济大潮的驱使,现今它不仅从农村走向城市,而且还在城市这个汇聚着多元音乐文化的语境中,以一种人们所说的非常"火"的态势活跃在城市环境中。通过三场二人转考察,从现象学理论维度的观照,我们从这种"火"之现象背后看到了另一番被遮蔽现象的显现,即二人转以其独有的方式自显其身。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21年第1期
“润腔”释义
郭克俭
"润腔"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音乐创作与表演的重要话语,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创作与表演中"死腔活唱"艺术实践的创造性总结,是"依情润色、润而生味"形成音乐韵味和风格特色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全面爬梳已有文献资料,在充分吸收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人文传统、概念由来、定义性质、艺术功能和表现手法等五个方面,对"润腔"给予多方位的阐发、多层次的勾勒及多视角的释解,力求能够较为深入地挖掘作为中国传统音乐重要表演话语的"润腔"概念内涵、艺术特征及人文本质,以期为建立中国传统音乐"润腔学"做初步的观念引征和学术铺垫。
《中国音乐学》2021年第2期
周传瑛昆生演唱艺术体系探赜
郭克俭 陈杭瑞
周传瑛是百年苏州"昆剧传习所"首科"传"字辈杰出代表,当代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作为改制后的浙江昆苏剧团团长,参与编导并与王传淞等领衔主演新编昆剧《十五贯》成功演出,复活了昆曲,赢得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之赞誉。60年昆剧艺术生涯,周传瑛艺术造诣精深、舞台经验丰富,演唱表演艺术风格独具特色;其行腔咬字凿实,念白高亢有力,注重顿挫的节奏感;表演巧妙化用戏曲表演程式塑造舞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生动。60年昆坛守望,周传瑛承传南昆精华、锐意进取,形成了唱做俱佳、儒雅清逸、出神入化的南昆浙派生行舞台表演艺术体系。
《音乐艺术》2021年第4期
昆曲正旦与京剧青衣歌唱颤音比较分析
韩启超
昆曲和京剧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这不仅表现在京剧中拥有大量的昆曲音乐和表演程式,而且在行当特征的相似性上也非常显著。问题是如何界定两个具有继承关系的行当的嗓音差异性,抑或说不同剧种、同一类型行当的嗓音特征具有哪些共性与个性,从而导致听众产生在审美认知上对于剧种行当的归属感。本文以昆曲正旦和京剧青衣为研究对象,从演员歌唱颤音入手,分析其行当唱腔的声响属性和嗓音发声的生理机制,在声学维度上揭示二者在嗓音造型上的关系。
《中国音乐》2021年第5期
昆曲、京剧老旦歌唱颤音比较研究
韩启超
中国戏曲本质上是以歌舞为核心的声音艺术,故有"听戏"之说。"听戏"的本质在于戏曲嗓音的独特性——"声音造型性",即不同的剧种行当拥有不同的嗓音特征,戏曲演员通过念唱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完成戏剧表达和情感传递。但很少有学者去思考不同剧种之间的相同人物形象或相同的角色行当念唱"声音"的差异性和趋同性,并分析角色行当的剧种归属感。文章以具有继承关系的昆曲和京剧老旦为研究对象,从演员歌唱颤音入手,分析其行当唱腔的声响属性和嗓音发声的生理机制异同,从而在声学维度揭示二者在嗓音造型上的关系及成因。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
认同建构视域下柳腔的传承和发展
康芮婷
柳腔是胶东半岛有代表性的地方性戏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前柳腔的原生态环境受到冲击,衍生态和新生态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构建。从文化认同视域来看,文化主体的认同心理有明显的动态性和建构性,从非遗接受主体和传承主体的认同建构两个层面来观照柳腔传承和发展的文化事像,丰富了我们观照非遗保护工作的视角和论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21年第2期
从内容到形式:新中国“戏改”中的昆剧音乐与国家话语
潘妍娜
在新中国"戏改"的"推陈出新"方针之下,传统昆剧高度形式化的音乐结构形态与戏改提倡"新的内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这一古老剧种音乐必然面临改革。从20世纪50年代的《十五贯》到60年代的《琼花》,受到不同阶段政治话语的影响,"推陈出新"这一方针反映在昆剧音乐改革上的实践也在不断发展。
《音乐文化研究》2021年第4期
试论荆河戏的起源与声腔
——兼论传承人“话语”的重要性
施 咏
传承人是维系地方传统剧种的可持续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就当下地方剧种发展过程中存有的强"特色"、重"区域"的"表演"现象,以荆河戏为个案,强调代表性传承人的"话语"在剧种的起源与声腔考辨之中的重要性,对丰富并充实荆河戏文献史料信息与可信数据库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21年第4期
扬剧华派创腔手法初探
谈 欣
长期以来,以华素琴为代表的扬剧华派,因其创演扬剧武戏方面的成就而广为流传。然而,华派在创腔方面的突出贡献却少为人知,实为华派研究之遗憾。华素琴工于清曲,又能从它剧种中汲取艺术营养,既保持了扬剧特色,又不囿于成法,常使用"板数变化""增音润腔""强音煞尾"及"创腔集曲"四种创腔手法对已有曲调进行创编,一改本色质朴的传统唱腔,形成精巧细致,婉丽流畅的唱腔旋律及风格,从而成就流派。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21年第1期
大弦戏“四大调”名实考
王宇琪
大弦戏是流行于豫北、鲁西南一带的古老剧种,它以弦索腔为主体,吸收昆腔、青阳腔、勾勾腔、石牌腔等多声腔并存。该剧种唱腔由曲牌连缀构成,曲牌调名沿用明清工尺七调,但具体运用与翻调等方面自成体系。文章建立在对大弦戏98支唱腔曲牌的梳理、归纳基础上,就其曲牌类属、四大调的翻调原理以及在剧目中的实际运用等问题进行讨论。
《中国音乐》2021年第2期
欲窥堂奥 先探门径
——读路应昆主编《戏曲音乐入门》
杨冬林
《戏曲音乐入门》一书汲取了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同类型著作相比有创新之处,对于戏曲唱腔音乐体制,作者提出了小曲体和上下句体,并阐释了小曲体与曲牌体、上下句体和板腔体之间的关系;作者还从南北曲一雅一俗两种不同发展路径的角度深入阐释了曲牌以及曲腔关系,这对我们宏观把握和理解戏曲音乐有很大帮助。
《中国音乐》2021年第3期
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创新
——以《华阴老腔一声喊》为例
姚晓婷
华阴老腔是流传于陕西关中东部的稀有剧种。以谭维维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为例,阐释华阴老腔在传承和创新过程中,如何适应新的时代和环境,不断提高其艺术欣赏力。如何结合现代化的音乐元素以及表演形式,进行传承与创新。进而从音乐元素的创新、音乐节奏的变化、舞台整体效果的设计等入手,诠释华阴老腔在传承与创新中所展现出的一系列尝试与探索。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
固守与创新
——京剧唱腔程式研究述评(1959—2021)
张溪瑗
程式作为中国戏曲唱腔的重要特征,为诸多学者关注。本文以1959年至2021年国内京剧唱腔程式研究作为述评对象,以创腔为视角,提出程式的双重特性,即固守中寻求变化、创新中沿用模式,以此呈现唱腔程式的存在与创作方式,并对程式的发展作出阐述。
《中国音乐》2021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 高彩荣. 语言音乐学视域下的陕州梆子地域风格探究——兼谈陕州梆子的“本土”身份[J]. 中国音乐学,2021,(03):98-105.
[2] 关杰,刘楠. “让存在自行言说”——对哈尔滨地方戏院二人转现象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1,(01):179-185.
[3] 郭克俭. “润腔”释义[J]. 中国音乐学,2021,(02):70-78.
[4] 郭克俭,陈杭瑞. 周传瑛昆生演唱艺术体系探赜[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1,(04):76-87+5.
[5] 韩启超. 昆曲正旦与京剧青衣歌唱颤音比较分析[J]. 中国音乐,2021,(05):93-100+126.
[6] 韩启超. 昆曲、京剧老旦歌唱颤音比较研究[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21,(02):22-32+165.
[7] 康芮婷. 认同建构视域下柳腔的传承和发展[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1,(02):180-184.
[8] 潘妍娜. 从内容到形式:新中国“戏改”中的昆剧音乐与国家话语[J]. 音乐文化研究,2021,(04):81-91+5.
[9] 苏振华. 试论荆河戏的起源与声腔——兼论传承人“话语”的重要性[J]. 音乐探索,2021,(02):84-90.
[10] 谈欣. 扬剧华派创腔手法初探[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1,(01):111-118.
[11] 王宇琪. 大弦戏“四大调”名实考[J]. 中国音乐,2021,(02):44-50.
[12] 杨冬林. 欲窥堂奥 先探门径——读路应昆主编《戏曲音乐入门》[J]. 中国音乐,2021,(03):203-207.
[13] 姚晓婷. 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创新——以《华阴老腔一声喊》为例[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1,40(03):142-145.
[14] 张溪瑗. 固守与创新——京剧唱腔程式研究述评(1959—2021)[J]. 中国音乐,2021,(04):198-204.
曲艺研究
(按作者拼音首字母排序)
大法与小法
——泉州南音“箫弦法”研究
学界对"箫弦法"已有诸多研究,但对其内涵的认识仍有歧义或不充分。本文综合古籍文献、学界已有成果,以及实地采访资料,对"箫弦法"进行再释义,指出"箫弦法"是指洞箫和二弦的演奏法度。作为乐语体系,"箫弦法"是一个"大乐语"称谓,内含许多具体的"小乐语"内容。其有"大法"和"小法"之分,呈现出"法中有法""法无定法""法法结合"的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好地体现出南音的文化内涵、音乐精髓和风格韵味,并对南音文化的传承具有积极的规范意义。文章强调,加强乐语研究对于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层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研究》2021年第2期
南音的北京传播
陈燕婷
南音北京传播可分为演出、教学、讲座、会议等多种方式。传播内容方面,考虑到观众接受能力,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创新。进京团体主要为新型的、现代化的南音组织,多数受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等国有单位邀请而来。南音的北京传播具有双向影响,既增进人们对南音的了解,又令南音人倍感荣耀。笔者认为,南音的北京传播还应更加多样化,除了方式、曲目多样化外,进京社团组织也应该多样化。
《中国音乐学》2021年第4期
曲艺伴奏“托腔保调”功能的音乐形态研究
江 山
曲艺伴奏是曲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唱腔一起建构出曲种的艺术风格。作为伴奏的核心功能,"托腔保调"不仅以丰富的手法为唱腔提供保带与衬托作用,还在长期实践发展中形成自身的艺术价值。对伴奏音乐形态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我们重新认识曲艺音乐提供一定帮助。
《中国音乐》2021年第1期
古厝古乐新产业
——泉州夫子泉茶馆“南音商业模式”研究
林立策 陈珊萍
泉州夫子泉茶馆的南音商业模式是"公益和商业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它成功整合了民间、政府和市场三种资源,并较好地融合了文化和旅游资源。夫子泉茶馆既有传统南音馆阁的内涵,又有商业演艺机构的性质,其南音表演既有"无偿"的,又有"有偿"的,这使南音既具有文化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茶馆所呈现出来的某些文化特征,是当下南音界的缩影。
《中国音乐》2021年第4期
四川扬琴当代传承传播
多维视角研究
彭 勇
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的四川扬琴,曾以其庞大的艺人团体、程式化的表演、成熟的唱腔技术、完善的板腔体样式、庞大的观众群体、多样化的表演场域在全国盛行一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一批艺人们逐渐老去,四川扬琴缺乏能够接班的中青年力量,昔日光景难以延续。探讨四川扬琴在当代的传承、传播现状,回顾其"前世"与"今生",在历时与共时语境中研究总结四川扬琴在当代传承与传播的新视角。
《音乐探索》2021年第4期
“鼓界大王”刘宝全三则琐事
考辨
商树利
文章着手于已知史料的文献梳理及田野调查,仅就刘宝全之生卒年、弃戏操曲及莅沈作艺三则琐事予以辨析,旨在为音乐学等相关理论专业学棣讲解曲艺文献考辨之法。
《中国音乐》2021年第4期
湖北大鼓《诗仙搁笔》音乐分析
许 璐 蔡际洲
文章以湖北大鼓名家付群刚的新作《诗仙搁笔》为研究对象,以探讨他的创作理念与方法为研究主旨,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其音乐进行"动态分析"。拟回答在该曲目中,其唱腔、器乐、说白是什么关系,以及他是如何继承传统,又是如何发展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音乐》2021年第1期
重视音乐本体 夯实理论基础
——于会泳先生《曲艺音乐概论》读后
许 璐 蔡际洲
《曲艺音乐概论》是于会泳先生为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理论专业学生所编的一本曲艺音乐教材,原稿完成于1957年。文章讨论了该书的特色,并结合当下"去音乐化"的现象进行了思考与阐发。认为该书突出音乐本体,彰显问题意识。此外,作者还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科研两方面讨论了重视音乐本体的意义。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1年第3期
论闽台南音与南音戏音乐的关系
曾宪林
闽台南音与南音戏既有密切联系,又有较大的区别,它们的音乐关系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吸收、融合,相互促进发展的。闽台南音与南音戏在唱腔体系、方言基础与模式化音乐形态等方面表现出彼此的特色。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城市音乐研究的区域化探索
——以多点田野考察方式观照评弹生态研究
张延莉
城市音乐研究的中国实践已形成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及学术群体,随着城市发展的区域化倾向,结合城市音乐研究与区域音乐研究现状,以"城市语境下评弹生态研究"为个案,从研究对象自身特点出发,以多点田野考察方式观照评弹生态,试图探索城市音乐研究区域化的可能性。
《音乐艺术》2021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 陈恩慧. 大法与小法——泉州南音“箫弦法”研究[J]. 音乐研究,2021,(02):124-135.
[2] 陈燕婷. 南音的北京传播[J]. 中国音乐学,2021,(04):74-78+139.
[3] 江山. 曲艺伴奏“托腔保调”功能的音乐形态研究[J]. 中国音乐,2021,(01):65-76.
[4] 林立策,陈珊萍. 古厝古乐新产业——泉州夫子泉茶馆“南音商业模式”研究[J]. 中国音乐,2021,(04):39-44.
[5] 彭勇. 四川扬琴当代传承传播多维视角研究[J]. 音乐探索,2021,(04):95-102.
[6] 商树利. “鼓界大王”刘宝全三则琐事考辨[J]. 中国音乐,2021,(04):60-63+110.
[7] 许璐,蔡际洲. 湖北大鼓《诗仙搁笔》音乐分析[J]. 中国音乐,2021,(01):77-84.
[8] 许璐,蔡际洲. 重视音乐本体 夯实理论基础——于会泳先生《曲艺音乐概论》读后[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1,(03):175-178.
[9] 曾宪林. 论闽台南音与南音戏音乐的关系[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1,(03):69-76.
[10] 张延莉. 城市音乐研究的区域化探索——以多点田野考察方式观照评弹生态研究[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1,(04):6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