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岭南非遗丨西秦戏:简介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22-07-14

西秦戏源自西秦腔 (又称秦腔、琴腔、甘肃词) ,明末清初始传入广东。此后在珠江三角洲广府地区与粤东福佬地区广为流传,大约清末民初,西秦戏退守海陆,现主要流行于海陆丰福佬社区。

西秦戏说桂林官话,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主要声腔是正线、 四皮、 二黄以及少量昆腔与杂调。正线 (以 52 定弦) 为本腔,传统剧目中,唱正线的剧目占了三分之二。男女异声同调,男唱真嗓,女唱假噪。

西秦戏传统剧目计有《四大传》、《八小传》(草传)、《四大弓马》、《三十六本头》、《七十二小出》等共有一千二百多个。传戏中多取材于东周列国、封神、隋唐、水浒等演义小说,尤以演“封神”著称。

西秦戏的行当分五行十柱。“五行”指演员和乐队人员的五种分类,包括净、丑行 (打面行)、生行(网鬃行)、旦行(打头行)、旗军行、乐队行 (后场行)。“十柱”指演员的十种角色行当,包括老生、文生、武生、正旦、花旦、老旦、红净、乌净、丑、公末。

西秦戏的表演风格粗犷、豪放、激昂、雄浑,长于武打,习南派武功,宗支少林,长于表演慷慨悲壮的历史故事戏。

西秦戏还有很多特技表演, 比如“耍交椅花” 、“企公仔架”、“蜈蚣走”等。

参考资料:

[1]詹双晖:《海陆丰民俗演剧研究》,北京:光明 日报,2016 年,第 43-44 页。

[2]文中图片与《西秦戏纪录片》视频由西秦戏国家级传承人吕维平提供。

FROM: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