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手记 / 重逢《牡丹亭》
摄影 / 齐琦
舞台上昆曲“重逢《牡丹亭》”演至杜丽娘终于起死回生,她和柳梦梅最后唱起的这支【尾声】是从原著《寻梦》里挪来的【川拨棹】,乐声清婉,名字动人。谢幕时场灯大亮,掌声起伏,让观者的神魂好像也真在一叶小舟之上,水天之间有不绝的桨橹声,半醒,半梦。
从8月10日至14日,上海大剧院创制中心制作,“东方舞台美学”系列昆曲“重逢《牡丹亭》”首轮演出一连五场,是今夏上海恢复开放演出场所之后上海大剧院上演的首台原创大戏,很多观众再次来到剧场,亦是一次梦幻般的“久别重逢”。
“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 汤显祖亲笔写的这句话,可惜四百余年来没人这么做,以他的朋友和明代万历同时代的文人曲家举例,有吕改本、臧改本、沈改本、冯改本等众多改本,为之修订音律、改写文辞、删并场次等。入清而至近现代,改本《牡丹亭》上演不曾中断。1949年后《牡丹亭》的昆曲改本就超过三十部,越剧、粤剧、赣剧等地方戏改本也不在少数。
摄影 / 齐琦
回想汤氏所谓“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说的是他亲自下场,教习伶人演唱《牡丹亭》。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是演员不会,是得要改一改才适合舞台,才匹配当时的音乐审美(昆山腔),匹配当时的娱乐节奏(看一部戏至多三十多出)呢?
经得起无数次解读的才是经典,经典不因为被以你陌生的方式解读而不成经典,假如你觉得被“冒犯”,只因为那是“你的经典”,并不是经典本身。
经典如同无界宝山,岿然不动,秘藏不宣,取之不尽不竭。重逢《牡丹亭》可能不是第一次发现双梦结构,汤显祖同代曲家沈璟改之串本《牡丹亭》又叫《同梦记》亦称《合梦记》,从名字上看,或许沈璟是第一个,但是在戏剧结构的改变,和东方舞台美学的塑造上,重逢《牡丹亭》当是第一:舞美如同《牡丹亭》主题装置艺术,灯光纯净托出似幻梦境,服饰绚丽张扬,当杜丽娘携手柳梦梅打破“生死循环”,起死回生,直让人感受到“情至”之力(指情被推向了极致)。
摄影 / 齐琦
所有的创作都是当下的,都反映着当下的思考,当下的美学。走进剧场,以欣赏折子戏串本的心情,或是和以当代舞台作品待之的态度,重逢《牡丹亭》会给以截然不同的观感。上海大剧院的舞台肯定不会就此对较为传统的演绎说不,但也会坚持把基于传统的当代审美呈现于眼前。百花齐放,这才是有趣和有意义的地方,不是吗?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期待昆曲“重逢《牡丹亭》”再经打磨,在不需要太久远的未来,再次和我们在剧场重逢。
手记 / Maurice
剧照分享
摄影 / 尹雪峰
第一折《叫画》李鸿良饰石道姑 蓝天饰陈最良
摄影 / 尹雪峰
第一折《叫画》单雯饰杜丽娘
摄影 / 尹雪峰
第一折《叫画》张军饰柳梦梅
摄影 / 尹雪峰
楔子《魂游》单雯饰杜丽娘 高枫饰小鬼
摄影 / 尹雪峰
第二折《幽媾》单雯饰杜丽娘 张军饰柳梦梅
摄影 / 尹雪峰
第三折《冥誓》单雯饰杜丽娘 张军饰柳梦梅
摄影 / 尹雪峰
第四折《回生》奚中路饰大花神
摄影 / 尹雪峰
第四折《回生》单雯饰杜丽娘 张军饰柳梦梅
摄影 / 尹雪峰
摄影 / 尹雪峰
评论&观感选录
@罗怀臻
最古典、最现代。在大剧院的舞台上,营造出厅堂演出的效果,现在真是做到了。在不同时期,也有对《牡丹亭》的不同解读,这一次是我们以前解读过程中都轻轻放过的双梦结构,被罗周提炼出来,作为作品核心的表达:你梦中有我,我梦中有你。这两个梦在这里交汇,让人潸然泪下。(c)文汇报
@朱锦华
此版《牡丹亭》特别设计了一个镜面折叠的园林,为本剧增色不少。在《叫画》一折,舞台一边的侧幕是一个镜面装置,当柳梦梅、杜丽娘走上舞台上,角色、镜像、光影三像交错,台上人、镜中人、影中人互相照映,虚虚实实、真真假假、隐隐约约,照见的是“本我”、“自我”、“超我”,人的欲望与矛盾能在哪个层面寻求消解与救赎?舞台另一侧,则是杜丽娘家后花园的场景,有写意的断井颓垣、亭台楼阁、水榭石山,还有柳枝、梅树的投影。这个浓缩的折叠空间,既是真实的自然空间、物理空间,杜丽娘、柳梦梅实地游过;又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心理空间、精神空间,梦中两人双双来过;也是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回生后的杜丽娘仍要跟柳梦梅一起面对世俗礼教的考验。在《回生》中,舞台前后区轮翻升降的红色阑杆隔离了现实与梦境,杜丽娘通过这个折叠的空间进入到柳梦梅的梦中,柳梦梅也通过这个折叠空间进入到杜丽娘的梦中,时空倒置、翻转、堆叠,勾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究竟谁是谁的梦?(c)新民艺评
@潘妤
这是一个真正属于2022年的版本,当代、新颖,算得上国际化,但依然恪守着昆剧的传统,让人深刻感受到中国古典艺术的美。它有些出格,但是不逾矩。舞台上的一切都审美在线,而作为一台昆曲《牡丹亭》最重要的表演,还这么出人意料地“完美”。……是一次古典和当代的双向奔赴,也是一个传统艺术如何焕新的思考范本。(c)澎湃新闻
@CherylXIE
全新的诠释,很多从未见过的处理方式,但让人物的情绪和心理动向更清晰可见。白色的舞台上,演员每个微小表演都被放大,居然能如此之细腻。戏时长不短,但全程一直被交错的故事线牵引着。粉上了单雯的杜丽娘,这份绝艳,绝美。(c)豆瓣
@小明
成功的改编。打破了原有的线性叙事,通过回忆/梦境的插叙,以及同一空间的两个时间交叠呈现,赋予了不同以往《牡丹亭》演出版本的感受。……“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不再是一种宣言,而是历经他们的历经,感受他们的感受,被震撼后的一声喟叹。别问我有没有看哭,单雯的游园一出来,眼泪就止不住。(c)豆瓣
@兰陵王谦墨
非常成功的改编!突破了原有的叙事结构,和声复调真的有被惊艳到。包括整个剧的配器与舞美,非常fashion,又保留了昆曲原有的韵味与写意。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相见相爱,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环环相扣的感觉真的太棒了!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二刷了。(c)豆瓣
@southyan
又到大剧院,重逢《牡丹亭》皂罗袍一起,头皮发麻,心荡神驰。在旋转了45°的舞台上,编剧将原作的时间线按平行时空重新编排,删繁就简,著名的各折如蒙太奇般穿插上演,耳目一新,耐人寻味。单雯版的杜丽娘,第一次让我意识到二八妙龄的甜美,她娇羞、热烈、幽怨、缠绵、至情至性,让我相信了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舞美灯光写意,镜花水月,断壁颓垣,如梦似幻;作曲弦乐与丝竹和鼓点配合,推陈出新,烘托情节,恰到好处;服饰精美,配角到位,导演神作,期待二刷。散场一轮皓月当空,正如戏中所唱:梦长梦短俱是梦 年来年去又一年 是人非人心不别 是幻非幻情已接 (c)豆瓣
@小树大
戏里梦,梦里戏,戏中戏,梦中梦。用当代剧场演绎传统昆曲,经典传承的新探索,古典情思的新体验,美、更美。经历2022年春天的上海市民在这里重逢,剧场内外都动人。九头身导演有九种魔法,目之所及都是拥有高超技能可爱的人儿。(c)豆瓣
@VKYpig
《牡丹亭》演了那么多年,还能有什么推陈出新?罗周真是不会令人失望,完全打破时间线的牡丹亭,让柳生和丽娘的梦境重叠,从另一个视角解析了他们的“相遇”;没有了地府小鬼的捣蛋,由柳梦梅说出“此般至情至性的女子”以死相随才更纯粹!而且加了很多以往版本都没有的选段,也保留了经典唱段,对于故事不太了解的朋友在时间轴上跳来跳去或许很懵很难懂,但老戏迷却是眼前一亮的全新体验。单雯真的是美,娇而不媚,眉眼中都是戏,真的太仙啦。(c)微博
最后一折《回生》里很特别的剧照,里面没有演员的正面,也没有演员的背面,却是“一生一世一双人”。摄影 / 尹雪峰
—
“则被你有影无形看杀我”
汤显祖《牡丹亭》
第二十六出《玩真》
期 待 重 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