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曲剧剧种命名70周年
北京曲剧《茶馆》全国巡演进行时
壹
9月3-4日
山东·日照 日照大剧院
贰
9月7-8日
河南·郑州 郑州大剧院
叁
9月16-17日
河南·南阳 南阳大剧院
肆
9月20-21日
江苏·苏州 尹山湖大剧院
伍
9月25日
广东·深圳 南山文体中心大剧院
陆
9月28日
福建·南平 南平大剧院
柒
10月14-15日
河北·石家庄 石家庄大剧院
*因疫情影响
9月11-12日在山西晋城的演出延期
“
北京曲剧《茶馆》开场视频
老舍先生创作的《茶馆》被誉为经典之作,集团旗下北京市曲剧团演绎的《茶馆》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北京曲剧特有的说唱艺术手段、极富北京地方音乐韵味的唱腔,进一步挖掘、呈现剧作深刻意韵。
今年是北京曲剧剧种命名70周年,北京曲剧《茶馆》作为“八月老舍经典剧目展演”收官之作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落下帷幕。而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北京曲剧《茶馆》开拔启程,就此拉开为期一个月的全国巡演。
此次全国巡演的版本是北京市曲剧团于2021年重新复排版《茶馆》,特别邀请原排导演顾威及原排作曲、艺术顾问戴颐生保驾护航,每场演出采用大乐队现场伴奏,北京曲剧青年演员挑大梁演绎经典。
“
北京曲剧《茶馆》背后的故事
在巡演开启之际,新京报专访北京市曲剧团副团长、北京曲剧《茶馆》中“常四爷”的扮演者彭岩亮,听他讲述北京曲剧《茶馆》背后的故事。
青年曲剧演员挑大梁演《茶馆》
如今距离北京曲剧《茶馆》首演已过去二十四年,在此期间该剧分别于2009年、2014年、2021年进行过三次复排,与前两次《茶馆》由北京市曲剧团老一代艺术家坐镇相比,2021年的这一次复排,剧中主要演员则全部由剧团青年演员挑大梁。
在去年北京曲剧《茶馆》复排建组会上,导演顾威向全体演员提出“此次复排,能不能达到1998年的标准?”彭岩亮坦言,其实这句话对于演员来说压力很大,“尤其对于北京市曲剧团来说,《茶馆》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甚至当下很多年轻的北京曲剧从业者,就是因为看了《茶馆》才决定报考曲剧班,来学北京曲剧的”。
在彭岩亮看来,2021年复排《茶馆》时的剧团创作氛围是空前的,从没有一个戏即使演员下了排练场依然在苦练台词,对每一句唱腔都精益求精。“我们所有人对《茶馆》期望非常高,大家都努着一股劲想把作品演好。”也正是这样的精神,2021年复排版《茶馆》首演之后得到了导演顾威的认可,他对所有演员说,“大家演得非常好,没有把《茶馆》的精神丢掉。”彭岩亮表示,这次复排2021版《茶馆》时,导演顾威还为北京市曲剧团的风格重新进行了定义。顾威导演认为,北京市曲剧团以后排演的作品不再是“京味戏”,而应叫做“京派戏”,彭岩亮认为,仅仅一个字的改变,其实就已经将曲剧团未来的创作方向扩大了很多。
采用大乐队现场伴奏
北京曲剧《茶馆》中,采用了幕间唱“世上总有一个盼”来串联全剧。“小明珠”在全剧出现三次,完成了全剧前后近五十年的时光流转。
在结尾处,话剧《茶馆》中已被评论为具有导演、表演手法的示范性处理——三位老人撒纸钱的戏,在北京曲剧中由三位老人撒纸钱时轮唱悲怆的“出殡歌”,渲染老人命运的凄凉和自嘲色彩。在这段唱腔中,北京曲剧中一段清丽婉转的曲牌“鹦哥调”被戴颐生改成非常悲情的唱段,彭岩亮表示,每次台上当曲牌刚刚响起,台下的观众已经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
本次巡演将采用大乐队现场伴奏的演出形式,对演员表演来说非常重要。彭岩亮认为,尤其最后三位老人聊天的戏,让他深切感受到乐队与伴唱人员对于这一幕起到的关键作用:“我们三个主演在台上演唱时,其实在下边的乐池里有20多人在伴唱,这时大家的心气全都牢牢地聚在一起,这对于此段表演的完成极为重要。因此我们每次唱完之后,大家都会说,乐队、演员、舞美与台下观众,四方心气全都聚在一起,这就是北京曲剧《茶馆》最大的魅力。”
想让全国观众知道“北京有曲剧”
自北京曲剧《茶馆》1998年诞生以来,二十多年间已经走过很多城市,深受各地观众的喜爱。近些年受到疫情影响,北京曲剧《茶馆》已经多年没有走出北京,因此这一次的全国巡演对于北京市曲剧团,以及《茶馆》整个剧组尤为重要。
北京曲剧本身是一个非常通俗易懂的曲种,走到哪里相信观众都能像看话剧一样,听得懂。彭岩亮希望通过这次演出,真真正正地将北京曲剧这张北京的名片带到全国各地。“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个想法,不光让北京人来看曲剧,我们也要走出去,让全国的观众知道北京有曲剧。北京有这样一个文艺团体,一直在不断上演京派戏,擅长演老舍的戏。”
目前,北京市曲剧团已经排演了十二部老舍先生的作品,算是全国排演老舍戏最多的文艺团体。在全市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的时代热潮中,一直以浓郁京味儿为剧种之根本的北京曲剧,今年迎来了剧种命名七十周年,为此北京市曲剧团希望将“大戏看北京,北京有曲剧”作为追寻的方向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