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国粹”。在经过几百年传承发展的戏曲中,它是更为成熟、严谨、系统,更为适应戏剧矛盾冲突表现的需要,并解决了音乐与语言矛盾的重要剧种之一。因此,它受到了大众的接受与喜爱。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诸位艺术大师的锤炼,京剧的魅力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我们常讲,对于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要“继承”。对于“京剧”,我们要继承什么?这是个多方面的复杂问题,是需要众多的学者、专家、艺术家以及关心京剧界的人士等深刻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对京剧初创时期开拓者和成熟时期艺术家、演员、演奏者们的敬佩,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筠青完成了专著《京剧音乐分析》等学术成果,力图从分析与创作的角度,归纳出京剧艺术的规律性特征。通过她的研究,可以领略到京剧艺术深层次的艺术特征与魅力。
什么是京剧的支声线体
中国京剧音乐的表现方式是“线性”的,这已被大家公认。线性的主要特征是:以一个(有时是一个以上)旋律为主,所有声部均围绕着主要旋律进行。京剧音乐的主要部分之一“唱腔”的旋律,不是仅由演唱者一个声部构成,而是由演唱声部与器乐声部(主要是京胡)共同构成的,缺一不可,故称其为“支声线体”。
如剧目《鱼肠剑》中伍员唱的西皮原板第一乐段。其唱词为上、下句一段。唱腔为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一个乐段。表现比较黯然的情绪。
这一乐段的演唱声部唱出了主要旋律及唱词,表达了角色的情绪、情节、意境等。但如果只有演唱声部而没有器乐声部,唱腔是不连贯、不完整的。毫无疑问,演唱声部与京胡声部是相依为命的关系。
演唱声部与京胡声部虽然在一个旋律的基础上演唱、演奏,但演唱声部是歌唱化的,京胡声部是器乐化的,而且又都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唱腔中它们又都有着各自相对的独立性。
1.演唱声部是唱腔的灵魂
戏要靠演员演,唱腔要由演员唱。他们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表现需要说明的情节、内容等,而且历代京剧界的大师们,根据自己嗓音的特点与对戏剧的深刻理解,创造了不同的“流派”。其唱腔异彩纷呈,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并受到国际戏剧界的嘱目。应该说演唱声部是京剧唱腔的灵魂。
2.器乐声部是唱腔的支柱
除演员的演唱之外,京胡声部(器乐部份之主奏乐器)也是极具特色且相对独立性的。如唱腔开始的大过门是唱腔的引子,没有它演唱声部就无法进入,也就无法展示京剧腔调的特色。第二乐句前的大过门,前三小节(例2-1第16—18小节)起着巩固第一乐句的落音“Mi”的作用,后面4小节(例2-1第20—23小节)则同样是起着第二乐句引入的作用。而其间的小过门与小垫头起着连接与填充的作用,而且有时唱腔的落音是在器乐声部而非演唱声部中。“唱时常不把腔唱满,而以胡琴补足之。”(刘吉典语:摘自《京剧音乐概论》第190页)。所以说,整个唱腔是由演员演唱与器乐伴奏共同完成的。器乐声部是唱腔中的支柱,这是无可非议的。
演唱与京胡声部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正是支声线体的形态特征。
除“京剧的支声线体”之外,张筠清教授在《京剧音乐分析》一书中还探讨了音乐结构中的奥秘;调式交替与转调的处理方式;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的创造性应用;既严格又自由的弹性处理等问题,尝试揭秘京剧之中所蕴藏的丰富艺术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