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秦毅 纪冬泳 著《中国器乐写作教程》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22-09-24

我们今天能听到几个世纪前至今的音乐,其中许多的功劳都要记在乐谱文本之上,到了现代,甚至有一种观点把乐谱视为“音乐的全部”,这也许又归功于作曲家这个群体,是他们将音乐用近乎完美的文本形式使“时间”凝固——作曲。

年轮来到了21世纪,科技的进步,给音乐带来了极大的拓展,从作曲、表演、记录到出版与传播,音乐以前所未有而纷繁多样的形态,日新月异地刷新着人们的视听体验。作曲这个古老的行业,从传统的手写文本到演奏家和舞台、从留声机到数字化、从现场到网络、从纯粹听觉到多媒体乃至人工智能,边界越来越模糊。进而,音乐的应用场景也极大地拓展并越界进入到一个开放而具有多媒融合与未来特征的广袤空间。

如此,我们依然需要作曲、依然需要作曲训练课程,因为,我们都希望将那些闪耀着思想、智慧与创造的瞬间,凝固在时间的长河之中。

——陈强斌

《中国器乐写作教程》

秦  毅 纪冬泳 著

《中国器乐写作教程》是“上海市精品课程”中“应用音乐写作系列”教材的第一册。主要面对的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的学生,同时也可供全国其他院校中有中国器乐应用写作制作需求的同学以及社会上其他音乐人学习使用。

众所周知,西洋管弦乐队及各乐器相关的作曲、配器等专业教程和书籍是很丰富的;而关于中国传统器乐写作的教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另外,编者在长期授课的过程中,深感学生们对于中国传统乐器,包括其特性、写作上的准确运用等知之甚少,缺乏真正的了解。因此,本教材的初衷就是在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特点的作品时,能够给予一定的引导与帮助,以便合理顺畅地完成写作及制作。

本书侧重于中国器乐在创作领域的应用,暂不涉及人声。本书的内容重点围绕中国器乐的写作语汇、代表乐器的演奏法特性、音乐组织与现代应用分析展开,通过大量直观的案例分析、演奏法的示例对比、制作实例等将中国器乐的写作创作观念以及制作实践落在实处。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中国器乐旋律的基本要素,包括调性、旋法、句法、加花、音色润腔等。

第二部分为琵琶、古筝、古琴、二胡、竹笛五件常用中国乐器的演奏法、写作示例和演奏家探访。本书把这些乐器演奏法从创作者的角度分为单音类、和音类、装饰音类、泛音类等等,方便创作者和音乐人理解和查阅。除了大量的谱例以外,本书还特别为这些演奏技法创作了写作示例,每件乐器使用 1—2 个主题,后续示例全都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使读者能很明显地看出同一主题在使用了不同演奏法时,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和音乐表达。同时,本书还对创作制作时容易忽视的地方做了提示,并配有作业。

第三部分为中国器乐作品的创作思维与应用分析。本书既包括对传统中国器乐作品的梳理与挖掘,也包括中国器乐在现代流行音乐、电影音乐、当代音乐中的应用分析,尽量反映多元的中国器乐创作实践成果和现实案例,重视内容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内页预览

本书也是继去年我社调研上海音乐出版社后的第一次通力合作!

我社出版的《中国器乐写作教程》一书可与上海音乐出版社推出的教材视频内容“中国传统器乐写作与应用系列课程”配套进行深入学习。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优惠选购获得相关课程,课程中的具体音响和视频参考,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在创作及编曲中实际应用中国传统音乐。

扫码优惠购买数字课程

希望读者通过本书,对中国乐器的音响音色、表达方式、演奏法有更多的学习和了解,使作品具有更加贴切的文化表达。

作者简介

秦   毅

秦毅,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作曲家、“电子音乐设计”“音乐科技”“音乐治疗”专业方向硕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论文/作品审稿人、上海人工智能学会智能音乐工程专委会秘书长/副主任、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副主任委员、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音乐设计与制作教研室主任。

她的作品多次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许常惠国际音乐创作奖首奖、上海市文广局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PRIX ARS国际电子艺术大奖赛数字音乐评委会荣誉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曾接受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美国纽约MATA艺术节、德国多瑙厄辛根音乐节、中国香港艺术节等国内外艺术节委约。

她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项,发表第一作者的核心期刊及国际会议学术论文10余篇。作为中国音乐与科技融合领域的先行者,在“音乐—心智—脑—教育”这一交叉领域进行持续研究,致力于开展音乐创作与创新教育、音乐疗愈等交叉领域的持续研究。

纪冬泳

纪冬泳 ,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电子音乐作曲博士、作曲家、硕士生导师、上海市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市计算机音乐协会理事;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计算机音乐基础”课题组成员;2011年度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应用作曲”课题组成员。创作涉及歌曲、室内乐、管弦乐队、舞剧、音乐剧、电子音乐方面。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所创作品曾在北京、上海、香港、柏林、纽约、洛杉矶、伦敦等地以及新加坡等国音乐节上演。

论文《听觉艺术的跨度》发表于《人民音乐》2016年第1期;论文《基于传感技术的MYO臂环在交互式电子音乐中的应用》发表于第43届国际计算机音乐大会(2017年ICMC)。

FROM: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