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华老师与我
文/杨伟杰
张向华老师
小时候,妈妈并没有刻意安排我去学音乐,就是四五岁时去过唱游班。读小学时,校长很喜欢音乐,除了每人必学的竖笛之外,还成立了口风琴队,我参加了好几年,还得过奖。
1991年,我入读英皇书院初一。当时学校正推行“一生一乐器”活动,我们每个学生都需要选修一种乐器。当时我看到英皇的口琴演奏风气很盛,就选了学习口琴。那时候,一部德国和莱牌初阶口琴是三百元港币。
过了一年,学艺不精,简谱也不会看,口琴队肯定进不了,自然被淘汰。初二时,音乐老师问我要转学什么乐器。我问她哪种最便宜,她说竹笛才一百元,那我就学了。
在2D教室,我遇上了我的启蒙老师张向华先生。
我一直称呼张老师为“阿Sir”,这是香港学生对男老师的惯常叫法。从小叫到大,几十年不变。张老师架着眼镜,说话不愠不火,是一位谦谦君子。每星期来校上课两次,他总是拿着黑色手提包,然后从包里取出两节的竹笛接上。一段段美妙的乐章徐徐奏出,我从此爱上了竹笛。
过了一年,简谱依然不太会看,但张老师示范的乐曲,我基本上听一两遍就能记住,之后就是不断的模仿。又过了一年,学得还算可以,就进了学校的中乐组。
在中学随张老师习笛的那几年,我由上集体班一步步升级到二人小组。到了高中,学校已不规定我们一定要学乐器,但张老师还是会每星期抽时间对我进行个别指导。我的中学时期,最快乐的时光就是上竹笛课。
每年的校际音乐节,我都会报名参加,每次都会获奖。记得有一年我参加了中级组比赛,曲目是王铁锤老师创作的《美丽的天山》。其中有一段双吐,我练来练去都练不好,在比赛前一天,我很害怕,不敢见张老师,就在学校里躲起来。张老师知道我不见了,就在学校里到处找,终于在二楼的课室找到了我,还跟我做心理辅导,结果我咬一咬牙,下定决心练好,结果第二天的比赛我得了第二名。
到了读大学预科的两年,我除了在学校习笛,也不时会去张老师的家上课。当时他们一家是住在北角百福花园,老师家住顶层,要搭电梯后再上一层楼梯。第一次去的时候感觉窗明几净,满屋都是酸枝家具,非常典雅,也跟他文质彬彬的性格很相近。那时候初次见到师母,优雅的气质,感觉像见到仙女一样,好一对神仙眷侣!他们的一对儿女张峻和海仪也是十分聪明伶俐。在张老师家上课还有一项福利,就是经常可以品尝到师母妈妈的手艺!一顿简单而丰富的家常菜,令人更是满足。
张老师搬过几次家,从北角到炮台山,由炮台山到赤柱然后到坪洲,再由坪洲搬回天后,最后还是回到港岛东区。相信是这区人杰地灵,不少中乐名家都是住在张老师家附近。从小就听老师说他与二胡大师汤良德先生的交往,他口中的“老汤”,既是乐友,也是雀友,他们总是寓工作于娱乐,写意人生。后来得到张老师引荐,我也有幸在汤先生指挥下追随他学习数年,更与汤师母和汤家班诸位前辈结缘。
张老师与国内多位笛坛大师名家的学习经历与交往,更是令我获益良多。平日他提到最多的老师就是中国竹笛一代宗师赵松庭先生,他说起随赵先生学习的经历,与他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如数家珍。张老师对赵先生感觉就像父亲一样,由此在我的心中也刻录了“师恩如父”四个字。
在张老师家里,我拜见过赵松庭先生、俞逊发先生、詹永明教授、张维良教授、杜如松教授。对于当时才十多岁的我,能够跟这些大师级人物见面,可以说是奇遇。1998年,我考进了香港演艺学院,继续随张老师学习。在音乐学院专业学习与在中学业余学习完全是两回事,张老师的教学非常严谨,第一年就是打基本功和学习广东音乐,这对我以后的学习有极大帮助。
在演艺学院读了两年,我考进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张老师继续是我的专业老师。他非常开明,让我假期北上学习。每一年的寒暑假,我都会到国内学艺,多年来曾先后随李镇、曾永清、黄金成、蒋国基、马迪等笛坛大家系统学习。笛箫大师张维良教授,也是我后来在中国音乐学院读博士时的导师,就是经过张向华老师的引荐而结下师生缘。
我在中文大学读完本科后,念的第一个硕士是民族音乐学,到念第二个硕士时,我回到香港演艺学院随孙永志老师学习。张老师对我这个决定十分支持,他认为学海无涯,艺无止境,能够多学就是好事。受到他的影响,到现在我也很鼓励的我的学生多接触,多学习。
我妈妈与张老师一家的关系也很好。除了每年春节,我和妈妈会一起去他家拜年外,妈妈与老师和师母也会相约茶聚。我与太太泾珊结婚时,老师与师母都有出席见证。近年张老师深居简出,我也在广州工作,幸好网络发达,有实时通讯软件,让我们可以保持联系。
恩师张向华先生出席婚礼
三十年的师徒情,乃上天之恩典;能够成为张老师的弟子,是我的福气!从您身上,除了学吹笛,更重要的是学做人!弟子会永远记住您的教诲!
永远怀念张向华老师!
学生
伟杰 敬书
壬寅年秋于羊城
作者简介:杨伟杰,生于香港,现任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竹笛教授,硕士生导师。1992受香港著名竹笛演奏家、教育家张向华启蒙习笛,一直随他习艺至大学毕业,乃张氏唯一一位从启蒙开始带到专业音乐院校的弟子。杨氏其后曾随李镇、曾永清、黄金成、孙永志、蒋国基、马迪等名家习笛,并在笛箫大师张维良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中国首位竹笛表演艺术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