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华崛起屹立东方 聆听民乐大师情怀—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参加“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展演”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23-03-20

中华崛起屹立东方 聆听民乐大师情怀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展示新时代音乐艺术发展成就,3月16、17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应邀参加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承办的“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为上海观众带来“中华崛起”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和“致敬大师·彭修文作品”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著名指挥家彭家鹏执棒、乐团首席李政华、胡琴演奏家姜克美、琵琶演奏家陈音、大提琴演奏家康乔瑄、青年打击乐演奏家董淼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合作奉献精彩演出。

“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致力于集中展示我国交响乐、民族管弦乐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4家民族管弦乐团和6家交响乐团,轮番上演精彩纷呈的音乐会。此次展演的原创音乐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描摹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气象、新蓝图。

指挥:彭家鹏   乐团首席:李政华


中国管弦乐《大河九曲》第八章  河南 · 中州风韵

《清明上河图》

中国广播艺术团青年作曲家白浩钰历时数月深入黄河流域沿线进行艺术采风,用民族管弦乐的语言,谱写出气势恢宏、生动传神的旋律,将黄河流域九个省(自治区)的民间歌曲、舞蹈音乐、器乐曲以及曲艺、戏曲音乐等艺术形式融合创新。作品描绘了《清明上河图》中繁荣的市井情景,展现河南人民乐观、开朗的性格,以及那种平民文化的贵族气、市井文化的文人气。


大提琴协奏曲 《庄周梦》

《庄周梦》是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历经十年,数易其稿,完成的大提琴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曲。乐曲凝结着他对中国老庄哲学的长期思考,中国民族器乐与大提琴融合表达的智慧结晶。同时,这部作品也是西洋乐器与中国民族乐器的完美结合。

大提琴演奏家康乔瑄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以协奏形式深刻诠释庄子的哲学观。音乐在大提琴的动情演绎下,如同聆听到庄周的讲述,进入到犹如梦境的氛围中,乐队协奏与大提琴的主题旋律彼此交织,几番沉浮、转折,将音乐内涵表达得入木三分。


《崛起》是中国广播艺术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而创作,由著名作曲家刘长远作曲。整部交响乐分为序曲和五个篇章,谱写了一曲“初心不变,中华屹立”的宏伟篇章,作曲家为本场音乐会重新编配了乐队版本。

彭修文(1931年2月7日-1996年12月28日),湖北武汉人,当代卓越的民乐指挥家、作曲家,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的奠基人之一。

彭修文先生的指挥艺术"以情入曲、以曲传情",注重形象思维。诠释作品构思恢弘缜密,独具匠心。指挥手法自成一家,雄浑大气、严谨细腻,富于激情和感染力,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体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特有的气派、风格与韵味。

——“致敬大师·彭修文作品音乐会


丰收锣鼓  排鼓领奏:董淼

《丰收锣鼓》是彭修文、蔡惠泉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具有鲜明山东音乐特点的管弦乐曲,乐曲借鉴中国民间吹打音乐的鼓点和旋法加以变化发展,推陈出新,充分发挥中国丰富多彩的打击乐器的表现能力,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

部分演出照片

《月儿高》乐曲取材于《华氏琵琶谱》中的乐曲,是一首描绘月夜景色的乐曲,诗情画意地描绘了月亮从海上升起直到西山沉落,以及在月光下的种种美丽景色。碧空如洗,繁星点点,月儿缓缓地渡过银河,使人们感到大自然景色多么优美,祖国的山河多么壮丽。音乐抒情典雅,律动雄浑,兼而有之,充满了中国音乐的古典美。

《瑶族舞曲》原是一首西洋管弦乐曲,于1954 年将其改编为民乐合奏曲。20 世纪70 年代为适于现代大型民族乐队演奏,又重新进行了配器,结构上也做了小的调整。乐曲生动地展现了瑶族人民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的喜庆场面。既优美抒情又热烈欢快,旋律富于歌唱性,广受观众喜爱。

—— 彭修文

民族管弦乐《月儿高》 琵琶领奏:陈音


民族管弦乐《沧桑》

第一交响曲《金陵》第三乐章《沧桑》是彭修文的创作。彭修文一生致力于民族器乐的交响性探索,创作了数百部民族管弦乐曲,而《金陵》是他的第一部多乐章交响曲。作品以“金陵”为标题,力图通过古都的历史变迁,表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豪放情怀。作品倾注了彭修文几十年来对民族器乐交响性探索的心血,交响性手法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无论是坚定有力的进行曲,还是辉煌宽广的抒情乐段,浓厚古朴的民族风格贯穿始终。


板胡与乐队 《大姑娘美》

板胡:姜克美

《大姑娘美》原是东北的唢呐曲牌,1957 年作者应著名胡琴大师刘明源之约,为他写一首板胡独奏曲,就采用了这首唢呐曲牌加以发展,写成此曲。

乐曲可分为三个部分,慢板—快板,华彩段—慢板,不完全的再现。音乐抒情柔美,表现少女的婀娜多姿。

—— 彭修文


《乱云飞》

京胡:姜克美

京二胡:杨柳   司鼓:马里

《乱云飞》是现代京剧《杜鹃山》中的主要唱段,以成套的板腔形式,表现剧中人起伏跌宕的复杂心情,充分发挥了京剧唱腔的特色。

改编成民乐合奏后,乐队演奏得丝丝入扣,令人荡气回肠。

—— 彭修文

《秦·兵马俑》  二胡 埙 古筝   中胡 琵琶 低管 柳琴等乐器携手演绎经典


《秦·兵马俑》创作手记

秦陵出土之兵马俑群,轰动世界。秦始皇统一天下,书同文,车同轨,功勋彪炳,武功赫赫,这是他的历史功绩。这首乐曲不是按照实写兵马俑,而是从兵马俑想到了人,即当年的士兵。因此,写成一首幻想曲。

一、军整肃,封禅遨游几时休

拂晓,远处传来的鼓声、军队行进的声音与号角的起伏声混在一起。乐队在不断地渐强,把音响推到了顶点,红日喷薄而出,阳光普照大地,原野上甲仗鲜明的大军正浩浩荡荡地行进着,由中音唢呐吹出了辉煌雄劲的军队主题。

不久,在二胡上出现了一段富有感情而又略带愁苦的旋律,这是士兵们内心的情感。音乐再次高涨,金鼓齐鸣,管乐奏出了华丽而又威严的调子,显示了皇帝銮驾的气派,音乐具有仪仗性。

在一段紧锣密鼓之后,大军收兵了。

二、春闺梦,征人思妇相思苦

夜色四合,篝火点点,报时与警戒的更锣不时敲打着……在寂静中传来了如泣如诉的乐声(由古乐器埙奏出)。这是乡音,触发了军士们的思乡之情,起和歌之(由弹拨乐器奏出),加了弱音器的胡琴群奏出了起伏的震音,仿佛是秋夜的风声,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梆子不紧不慢地打着,引出筝的独奏,好像是一位妇女在为她戍边的丈夫捣洗冬服,她默默地思念,回忆离她远去、多年不归的良人,渐渐地入梦了……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多么清朗的秋日啊,是这样的一个秋日,良人离我而去……忽然间,仿佛看到丈夫就在眼前,真是悲喜交集(由中胡与柳琴二重奏)。

正诉说着,一下锣声,梦醒了。

三、大纛悬,关山万里共雪寒

还是行军,还是皇帝的仪仗,不过朔风怒吼,天上飘飘扬扬洒下片片雪花,正是“玉龙飞舞,铁甲生霜,关厢望断,归程何日”。音乐变得悲壮苍凉,正是“将军白发征夫泪”。

最后,乐队奏出了不安而略带怒气的动机,音乐在强烈气氛中结束。

——彭修文

两场演出取得圆满成功,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以高超的演奏水平,浓郁的“广播味道”征服了上海的广大观众,用传承创新、富有时代感的音乐生动演绎中华“崛起”,以国家级院团的使命与担当奏响民族管弦乐的魅力华章。

两场完美呈现的音乐会背后,蕴含着台前的演职人员和幕后的工作人员携手共同努力所付出的心血和辛劳。指挥家彭家鹏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不顾舟车劳顿,到达演出场地马上开始认真排练、反复打磨每一个作品。演奏家们克服了身体疲劳、气候差异等方面的因素,以饱满的热情、敬业的精神,将原汁原味的“广播味道”奉献给广大观众。

聆听民乐大师的中华情怀

演绎中华崛起之民族自豪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踔厉奋发谱新篇  笃行不怠向未来

FROM: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