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2022年12月18日,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萧梅教授为“2022年度川剧锣鼓传承人驻校传承工作坊”的学员们带来题为“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的专家讲座。本场讲座由四川音乐学院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执行院长、科研处处长杨晓教授主持。
杨晓教授在讲座开场时,首先对工作坊的目的、学术定位进行了介绍。接着,她对萧梅教授任职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期间,学会在“乐器学”研究上出现的理论的面向、族群的面向以及国际的面向等三个面向进行了学术性解读。最后,杨晓教授再次表达了对萧梅教授的感谢和对此次讲座的期待,随后,讲座正式开始。
本次讲座,萧梅教授主要从中国民族器乐的教学、建制、学科历史等角度进行相关回溯。
萧梅教授首先以两种不同民歌的认知方式——民族唱法的“民歌”和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传统民歌——来阐释当下音乐学院教育中存在的“脱节”现象。她认为,“历史发展到现在,实际上是存在严重脱节的。也即是说,音乐学院中音乐学系所上的民歌课,与其他各系在学习过程中所理解的‘民歌’产生了一定的距离。这一现象在民族器乐领域也同样存在。”换句话说,在当代音乐学院建构过程中,音乐学院中的民族器乐课程与民间广为流传的民族器乐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鸿沟”。而这条鸿沟是什么?又是如何产生的?是萧梅教授所要重点阐述的内容。
萧梅教授从中国传统器乐的历史发展与当代化学校教育建构说起。
萧梅教授首先对中国传统器乐古今生命样式的演变做了说明,即从过去地方性的乐种、戏曲、曲艺、歌舞音乐中的伴奏乐器发展为独立的民族器乐,不仅有独奏还有民族管弦乐队。这样的演变,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音乐教育进入到中国以后。因此,有必要回溯传统音乐在这段时间的经历。
进而,萧梅教授以“传统音乐是一盘散沙”“传统音乐‘血缘安邦’”“传统音乐主要是为寡人的,而非众人的”等前辈学者观点来说明中国传统音乐的“地方性”特点。而20世纪,为了符合新型民族国家建设的诉求,不得不改造原来所谓“血缘安邦”的礼乐,去建设一个新的、立于世界之林的“国乐”象征的需求。所以,“创制国乐”就成为了19世纪末一直到21世纪延续而来的“新的传统”。这一转型的脉络,始终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进程和西方艺术音乐的参照。由此,一种脱胎于传统存在方式的国乐进入了音乐学院的建制,也由此开始了新型的国民教育。
那么,所谓的“新传统”和传统本身有怎样的关系?传统的存在方式是什么?“新传统”与传统本身最核心的变化又是什么?
为了寻找以上问题的答案,萧梅教授进一步对民族器乐的当代教育建构过程做了详细的解读。她首先说到:在几代音乐人士的努力下,形成了现在大陆逐渐稳定的民族器乐表演专业,并且以国乐、民乐、华乐、中乐等多种称谓出现在不同地域的华人世界。尽管名称各有不同,但基本是大同小异。也就是说,以民族管弦乐队为底盘的常规乐器为基础,构建起各地音乐学院民族器乐表演的专业方向。
接着,萧梅教授分别从民族器乐的教学体系、教材、乐谱(作品)和表演技法等方面的建构依次做了阐述。
其中,萧梅教授以戏曲的个案来进一步说明“新”“旧”传统在传承、创作、表演等方面上的衍变。
通过戏曲“新”“旧”传统的对比,萧梅教授总结到:在新式教育的建构过程中,无论是教材还是课程设置,都要从民间艺人杂乱、紊繁的言谈中理出头绪,使之条理化。条理化的结果,就是知识体系的建立。这一知识体系(教材),就像一个中介性的工具。所以,理论是法则的总结,作品是法则的运用,教育是法则的传授。传统音乐也是如此,以音乐法则的结构、原理、规则、运用方法和技术为认知基础使其范畴化,以此形成音乐的各个门类,然后进行教学,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
萧梅教授接着以琵琶演奏家李光祖对父亲李廷松的回忆、《王范地访谈录》中对李廷松教学特点的描述、上海音乐学院“百年二胡展览”对不同材质“胡琴”的演奏等案例来反思当代器乐教育本身,从而引申出传统与“新传统”的核心衍变——以表演者为中心让渡为以作曲家的作品为中心。
萧梅教授如是说到:在整个转型过程当中,教育的体制化、表演的舞台化、创作的现代分工共同完成了民族器乐的现代建构。也就是说,现今各个音乐院校民乐系的传统器乐,实际上是一个“新的传统”。而这个新传统和传统本身最核心的变化在哪里?——最核心的变化是以作曲家的作品为中心。而以作曲家的作品为中心,必然和旧的传统核心发生了背离。也就是说,传统音乐的存在样态被抽离。被抽离的是什么?被抽离的恰恰就是表演者的演奏活化。中国传统音乐的存在方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样态,就是以表演家为主轴。表演者每一次表演,是作为事件的表演,而不是一个作品的表演。而这个表演本身,和他的社会化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传统音乐为什么要强调以表演者为主轴?这是由中国传统音乐的核心决定的,即关注体化的实践。
由此,萧梅教授开始深入阐释传统音乐本身的存在方式——乐蕴于身与以表演者为中心。萧梅教授说到:传统音乐是以乐人的演奏活动为中心的存在样态,传统音乐是“乐蕴于身”,是与表演本身息息相关的。
这也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差异之一:西方人认为“我看到乐谱之前什么都不能说,一切拿乐谱说话”;但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者有一个了然于胸的“图示”,他们的作乐实践能够转化这一“图示”,丰满音乐本身,这就是表演者的体化实践。
萧梅教授进一步说到:我们要看到,作为传统音乐的核心——以表演者演奏活化为主轴,实际上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演释的传统。这个演释的传统,其实也是一种事乐的模式。也即传统音乐是以表演家为主轴,而不是以作品为中心,表演者每一次表演都是和社会密切相关的一次事件。这一演释的传统,以表演者的演奏活化为主轴,从而形成音乐传承、音乐传播的史诗性。
萧梅教授接着对何为“史诗性”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为什么说传统音乐具有史诗性呢?为什么是一个事件呢?因为每一次的表演,都如同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因为不同的审美关系、时代关系、社会关系,使得他产生了某种选择。这一选择,是它作为一种史诗性的方法。
也就是,在故事流变的过程当中,不断的遭遇十字路口,“自源”和“他源”的故事就交叉汇流,形成不同题材的表述群落,并且在俗世生活中被一再的解读和创造,从而形成了音乐本体与现象之间的一种史诗性的发展,这一发展集中在表演者的声音主权及其转译的过程当中。
萧梅教授总结到:传统音乐实践中的史诗性,是一个不断处于十字路口的,以表演者为中心,吸纳不同音乐实践的演释传统。也就是说,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而言,史诗的史诗性带来的不是一个本源音响的客观结构,而是一个可以不断得以演释、转译的、具有表演者声音主权的过程。
萧梅教授以三个案例来阐释“以表演者为中心”的传统存在方式。
第一个案例是浙江南部的木偶剧团使用录制伴奏表演,这样的表演带来的是完全抹杀了传统音乐的表演活化。
第二个案例是作曲家刘健使用电声跟舞蹈之间的配合、民间乐师与管弦乐队的配合。显然,在以表演活化为特点的中国传统音乐中,这样的配合是无法完成的。
所以,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即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十字路口是什么?在这样一个流动的十字路口当中,今天的生态环境更为复杂。
第三个案例是萧梅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张毅所做的研究“传统白字戏中的打击乐”之“埋锣”。
埋锣作为白字系的核心,不管白字戏怎样革新,埋锣是不能有任何变化的。因为没有埋锣就不是白字戏。因此,作为表演者,要认清自己的声音主权。
通过案例分析,萧梅教授总结到:每一次演释是在对经典的活化中,重新宣告一次由表演者的身体惯习、传承所形成的文化当中的个人风格、流派风格、地方风格,甚至于民族风格的特殊表达。这些特殊表达蕴含着传统与当代共生和延续的可能性。所以,你的声音主权如果被视为一种古典的话,你要面对不同的流动关系,处于不同的十字路口,最根本的就是你的转译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那我们如何掌握自身的声音主权?如何拥有自我文化的“转译”能力?简单说来,就是要把握自身乐器的表达语言和内在逻辑。表演者的声音主权越强大,越拥有推动发展的可能性空间,越能将世界上其他的音乐类型融进自己并诞生新的自我。而实际上,现在学生的训练,把原本以演奏家为主轴的中国传统,让渡成仅仅是一个二度创作甚至于三度创作的身份主体。
那我们怎么样才能够真正的去继承传统,重新出发?
第一,学习、研究传统与经典,即学习和研究传统与经典的当代性。
第二,历史知情表演研究。
第三,在多元的音乐文化中发现自己和他人。
第四,从音乐出发-即兴训练。
最后,萧梅教授总结到:因此,只有既了解自己,又倾听他人,才可能有所发现。刘德海老师有一句话叫“乡愁是音乐的终极关怀”,我觉得这是一位演奏家与他所奏乐器“人器合一”的一个境界。当下,不管我们面对怎样的十字路口,只有演奏家把握了自己所上手的乐器,把握了其内在逻辑和语言表达,才能去谈论如何借用他文化的发展手法来发展传统本身。刘德海老师身体力行,以一个中国音乐传承者的胸怀展开了面对传统和民间的“一行动计划”——回到民间!
萧梅教授以台湾琵琶演奏家钟玉凤老师的话作进一步补充:“水滴状的琵琶就像一个钟摆,不同的音乐系统就是不同的时间观,也是不同的宇宙观。它们提供了表演者在当代多重叙事的可能。琵琶还像一艘古船,可以到处探险。”
所以,表演者的演释传统是一条相关河流的诗学。表演者首先是立足传统的,才能够在历史场域和表演语境形成的十字路口,保持自己的主体性,从而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回到表演者的意义,也许是对一种在线性时间轴上发展单一现代性的极限或进步的反省,是期待透过环状迂回的道路,寻找一个新的开端,以彰显具有文化自觉的进步。
所以,不管我们现在怎么发展,我们还是要回到传统。“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样我们才能找到重新出发的养料。那么也就是说,我们民族器乐,它的传统,我们的当代演释也同样需要在传统中去找到它的动力。
讲座最后,同学们就如何走近传统本身、传统音乐如何进入课堂等话题向萧梅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想法,萧老师都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随后,讲座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