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音乐有不少以火为题的作品。亨德尔《皇家焰火》纪录战事胜利;贝多芬《普罗米修斯的生民》以天火寓意文明启蒙;法雅《火之祭舞》再现奇幻风俗。罗麦朔新疆库车采风,漫溯古丝绸之路龟兹文明,石窟面壁顿悟古人拜火,实为追求光明,感知天地,崇敬自然,于是创作出唢呐与乐队狂想曲《火之舞》。以唢呐再现西域“火舞”,合于乐器璀璨峥嵘,神秘热烈的音色,也道出这件乐器借道音乐之国龟兹,东入中原的文化印迹:库车克孜尔石窟约四世纪的壁画上还能找到唢呐的身影,今日的陕北人仍将吹唢呐之人唤作“龟兹”。
文明有穿透时空的伟力,西域江南,无远弗届。吴越王钱镠称雄一时,贯休献诗“一剑霜寒十四州”、“风涛动地海山秋”。往事已矣,吴越烽烟熄止,西湖花醉连年。钱王战功彪炳,世人但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九字而已。2008年笛子名家戴亚委约郝维亚创作《陌上花开》,以低音笛、中音笛与乐队的组合描画初暖花开的景象。郝维亚作品的现代笔触并没有困囿于传统文化的字斟句酌,他对五声音阶的化用,对大写意般音乐场面的铺排均体现出法古而不泥古的创新。
1922年鲁迅短篇小说《社戏》发表;2022年,于京君交响组曲《社戏》首演。鲁迅用文字忆述浙江绍兴平桥村水乡社戏,于京君则以绍兴社戏作为第一乐章,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唱腔为素材写成绍剧叙事曲。二三乐章以越剧、婺剧入题,以随想曲、狂想曲体裁写成,又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梁祝》的旋律素材穿引其中,再赋以巴赫固定低音与戏曲唱腔的结合......一曲终了,“传承”、“融合”的文化立意已跃然纸上。
50后的于京君、70后的郝维亚、80后的罗麦朔,三代中国作曲家以不同意象,描画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的文化经纬。2023年6月2日,指挥家张艺,携笛子演奏家戴亚、唢呐演奏家张倩渊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共同呈现“百戏人间”,从关山万里,风沙满眼的丝路古国到温润氤氲,陌上花开的风月江南,在“花火”绚烂间,舞榭歌台上,道出文化的传承,融通、升华。
撰稿:翟佳
01
曲目介绍
《火之舞》,唢呐与乐队狂想曲 罗麦朔
《火之舞》通过狂想曲结构,以独奏唢呐与乐队的组合形式,力图展现数千年前人类对火的崇拜,对光明的追求,对天地的感知,对自然的崇敬。
火的崇拜普遍存在于世界多个民族中。先后传入西域的祆教(又称拜火教、摩尼教和明教)认为,崇拜圣火可以与神沟通,把对火的崇拜赋予追寻光明的寓意,并将日月星辰作为天神来祭拜。
处于丝绸之路十字路口的龟兹,不仅存在数千年的多国贸易往来,而且不同种族的商人还带来了各自的信仰。在传教过程中,中-西亚地区的音乐、舞蹈等艺术载体一同带入中国,不仅强调“入乡随俗”,而且还注重传教方式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常年的融汇贯通,不但繁荣了龟兹本土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同时其审美思想也影响了周边地区。
龟兹的克孜尔石窟第十七号窟“萨缚燃臂引路”,为画家根据佛经《贤愚经》中描绘萨缚的场景加以想象而作。其中祆教厌恶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通过佛教的方式展现出来,显现龟兹石窟壁画宗教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性。
撰稿:罗麦朔
《陌上花开》 郝维亚
作品名称取自宋人笔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语句,暗示春暖花开盎然生机的景象。这部从孕育到逐渐成熟历经10余年的作品,早已成为笛子,乃至中国民乐作品中的经典,深受演奏家与听众的喜爱。
这首单乐章的笛子协奏曲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在戏剧化的引子之后,音乐有着悠长的气息和歌唱化的旋律,辅助以独奏笛子和乐队在音响空间上的变化、对比和衔接。
第二部分以动感的乐队律动和笛子动机化的音型为主要特点,强调整体音响的层次感和有趣味的变化。作为连接,在第二部分的快板后加入了笛子的华彩片段。
撰稿:郝维亚
交响组曲《社戏》 于京君
第一乐章:绍剧叙事曲
第二乐章:越剧随想曲
第三乐章:婺剧狂想曲
演社戏是过去浙江农村集镇的民俗与风尚。南宋陆游的“社日”诗中,就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社戏演的是戏,连接的是文化与生活,聚焦的是风俗和人情,释放的是劳累和心情,收获的是希望与梦想。
浙江是戏曲大省,俗话说“好戏浙江”。交响乐《社戏》以浙江戏曲音乐为主脉,通过倾听最具浙江特点的绍剧,越剧、婺剧这三大剧种中选出的、(也是旧时“社戏”舞台上经常演出的片段)经交响化发展演绎的经典唱腔,让听众联想起旧时戏班子在灯火通明的“社戏”舞台上鼓乐喧天的场景;舞台旁人头攒动、绘声绘影的民俗。并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到浓浓的乡情、优美的乡韵、淡淡的乡愁和奋发的乡魂;进而感悟浙江悠远的乡土文化历史,浙江人乐居的美丽家园,浙江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整个乐曲分为三个乐章
1)绍剧叙事曲:(中板/戏剧性/描写性)
在一首时长15分中的管弦乐曲中叙述这样一个故事并非易事。经过对绍剧唱腔的加工,提炼出表现唐僧,村姑,老妪,老翁和孙悟空的音乐段落,按剧情顺序登场:
一开始音乐描绘出唐僧,唐僧师徒4人长途跋涉,艰难行走的画面,圆号奏出“云山万重路遥远”的唱腔;白骨精变成了村姑;白骨精变成了老妪,哭她死去的女儿;白骨精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翁;孙悟空唱:“见妖怪心中怒火烧,三打白骨精。白骨精化为灰烬”…
耳边又响起起“云山万重路遥远”的唱腔,师徒4人继续上路去西天取经。
2)越剧随想曲:(行板/抒情乐章)
随想曲是音乐中较为自由的,带有随意性的一种曲式结构。在这首乐曲中你可以听到脍炙人口的唱腔“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由短笛奏出);《梁祝》中的爱情主题(弦乐队)。还有几处颇具描写性质的“音画”片断:十八相送中的独木桥;水井中二人的倒影;水面的鸳鸯等。越剧的旋律是那样的优雅,管弦乐的演绎使得她更加优美动听。
3)婺剧狂想曲:(曲牌主题与变奏/热烈的快板-终曲)
用婺剧音乐素材所作的变奏:欢快的引子后,是婺剧乐师们的“闹台”场景(以婺剧曲牌“花头台”为素材)优美抒情的花旦唱腔,(传统的“三五七”板式伴随着古典乐圣巴赫的固定低音)欢快的引子音乐再现,“花头台”主题固定旋律变奏(24次)慷慨激昂的花旦唱腔,紧打慢唱,结束前2分钟时各乐章主题陆续再次出现,纷纷登场,穿插交织,目不暇接,好不热闹。在紧锣密鼓声中,大戏落下帷幕,收场。
02
艺术家介绍
张艺 指挥
中央芭蕾舞团音乐总监、上海爱乐乐团艺术总监、浙江交响乐团艺术总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作为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指挥家之一,张艺曾与众多国内外著名乐团合作音乐会、歌剧和芭蕾舞剧演出,如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英国伦敦爱乐乐团、德国广播爱乐乐团、德国符腾堡室内乐团、马来西亚爱乐乐团、澳大利亚维多利亚交响乐团、古巴交响乐团、瑞典皇家歌剧院等。他的足迹遍布欧、美、澳与亚洲等地,携手合作的著名中外艺术家有莱昂尼达斯·卡瓦科斯、伊曼纽尔·帕胡德、文策尔·富克斯、雷诺德·卡皮桑、提鲍德、郑明和、莎拉·张、郎朗等。
张艺曾指挥演出许多中外作品的中国首演,如斯特拉文斯基的《一个士兵的故事》、叶小纲的《马九匹》、陈其钢的《道情》、莫扎特《C小调弥撒》和罗西尼《圣母悼歌》等。此外,他还录制了不少中外作品的唱片,如德国WERGO唱片公司出版的叶小纲交响乐作品,与英国伦敦爱乐乐团及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为DEECA唱片公司录制英国作品专辑。张艺因指挥大量中西方当代音乐作品荣获北京现代音乐节“杰出贡献奖”。
在国家重大活动中也能看到张艺的身影,如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庆典演出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张艺指挥并录制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大部分音乐,包括主题歌《我和你》。2015年11月,张艺带领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赴瑞士日内瓦万国宫举办了“联合国五常联合音乐会”,庆祝中瑞建交65周年、联合国胜利7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7年3月,他带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赴阿联酋参加阿布扎比艺术节获圆满成功。
戴亚 笛子
戴亚,笛子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管会竹笛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音协笛子学会常务副会长。
二十多年来,先后多次与世界一流交响乐团及国内交响乐团、海内外中乐团合作举办了独奏、协奏音乐会,在国内外获得极高声誉。90年八孔笛研制成功,经过反复实践并得到诸多著名作曲家的大力支持,使八孔笛在舞台演出中独出异彩。2005年获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重点科研项目。2008年完成了新课题《八孔笛——新改良竹笛应用教程》一书,作为国家211重点工程项目正式出版。他还致力于笛子协奏曲的开发,先后委约并首演了《愁空山》、《楚魂》、《陕北四章》、《牧童的幻想》、《释迦之沉默》、《陌上花开》、《飘》、《胡旋舞》、《云》、《雪意断桥》、《空中花园》、《牡丹亭梦》、《玺徙喜》等十三部大型笛子协奏曲,为笛子艺术走向未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戴亚的笛艺技术精湛,刚柔并蓄,北方的豪放与南派的秀丽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其音乐极富感染力,有“京城笛王”的美誉。
戴亚执教严格,其学生多人多次在重大比赛中获金奖;戴亚本人曾获:1989年首届“山城杯”民族器乐电视大奖赛笛子第一名。1995年5月“国际民族器乐独奏大赛”笛子第一名。1995年6月台北“第三届民族器乐协奏大赛”笛子第一名。他是全国唯一一位“笛子大赛”三连冠获得者。2017年被授予“中国杰出民乐演奏家”称号。
张倩渊 唢呐
唢呐界唯一一位“金钟奖”“文华奖”双料金奖获得者,维也纳35届国际青年艺术节比赛金奖、2008英国威尔士兰格伦国际音乐节比赛金奖、2011乌兹别克斯坦国际音乐节比赛金奖获得者。
张倩渊现任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唢呐专业教师,6岁开始学习唢呐,2001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师从著名唢呐演奏家刘英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2019年北京市高校青年拔尖人才,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首届舞台演奏人才项目获得者,2022年国家艺术基金作品类项目获得者,是中国首位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表演人才项目的唢呐演奏家。
作为新生代杰出的唢呐演奏家,成功首演如《火之舞》《延安·延安》《恣逸》《飒》等多部优秀唢呐作品并成功演绎和录制当代诸多唢呐优秀协奏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环球音像社等出版过多张个人专辑;2016年3月受邀与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合作录制作曲家秦文琛协奏曲作品专辑中的唢呐协奏曲《唤凤》由唱片公司NAXOS全球发行,并获得2018年中国第二届唱工委最佳古典原创专辑奖。
作为独奏家,张倩渊长期活跃于国际专业舞台,合作的乐团包括中国交响乐团、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法国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爱乐乐团、宁波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青岛交响乐团、天津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新疆爱乐乐团、江苏省民族乐团、浙江省民族乐团等国内外知名团体,并与著名指挥家、作曲家曹鹏、张国勇、叶聪、胡咏言、许知俊、汤沐海、金野、刘炬、邵恩、林大叶、朱曼、阎惠昌、刘沙、秦文琛、温德清、周龙、朱晓谷、朱世瑞、李劭晟、罗麦朔、李渊清等名家合作。
张倩渊致力于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2014年3月27日她受邀参加“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音乐会”,与指挥家张国勇携法国交响乐团合作唢呐协奏曲, 获得在场中外领导人高度赞赏;2017、2018年两次参加“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节开幕式;2018年受邀参加“国际现代音乐协会世界新音乐节暨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2022年参加中国文学联合会“百花迎春”春节大联欢活动;2022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晚倒计时活动。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同蓬勃进取的时代和有容乃大的城市相伴相生,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始终以澎湃的热情与创新、不懈的奉献与精进精神,为最高艺术品质的音乐演奏和传播而矢志不渝。国家大剧院作为世界级表演艺术地标,不仅为乐团带来出色的国际视野、文化底蕴和艺术创想,更使其成为在海内外享有崇高艺术威望的顶级乐团,成为北京及全中国音乐生活发展前行的卓越引领者。
乐团在每年48周的乐季中呈现逾百场精彩演出,以标志性的艺术风格,携手来自全球的大师级艺术家,创造了无数难忘的巅峰现场。作为在歌剧领域经验极丰富、成就极突出的亚洲乐团,他们对歌剧艺术在中国的介绍、推广和发展有划时代的贡献,缔造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全新高度。
在新作委约、唱片出版领域,他们也有着熠熠生辉的成绩:从委约顶尖作曲大师到参与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他们推动了众多世界级优秀新作的诞生,促进了当代音乐发展、中西音乐交流。已故大师马泽尔执棒由他亲自改编自瓦格纳歌剧的《无词指环》,作为大师在华唯一录音由索尼出版;由吕嘉执棒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获中国发烧唱片大奖“2019最佳管弦乐专辑”,贝多芬《爱格蒙特》戏剧配乐则是该作的首次中国录音。2022年,他们发行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及吕嘉执棒十周年纪念合辑“十载嘉音”。
他们还经常走进学校、社区、医院、博物馆,使音乐之美融入生活、触手可及。新冠疫情期间,他们携手五大洲艺术家亮相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影片,并举办数十场线上演出,场均浏览量近3000万。2021年4月,乐团以“艰深的曲目和爆棚的状态”(《音乐周报》)完成首次六城中国巡演。2022年,他们担纲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音乐演奏和录制,用音乐陪伴数十亿观众见证圣火点燃。作为国家文化使者,他们多次赴欧洲、美洲及亚洲巡演,是首支进入纽约卡内基音乐厅、芝加哥交响中心、旧金山戴维斯大厅、蒙特利尔交响大厅官方演出季的中国乐团,更因“欢欣愉悦的自信和朝气蓬勃的力量”(Musical America)被赞誉为“光彩四射和一流水准的乐团”(ConcertoNet)。
2012年,吕嘉接任陈佐湟,出任乐团首席指挥,并于2017年任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乐团音乐总监。2022年,孙一凡、赖嘉静被任命为助理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