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南花芳馨音旗展——泉州师范学院南音文化推广和学科建设系列交流展演在北京成功上演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23-06-26

泉州师范学院赴中国音乐学院开展南音文化推广和学科建设交流

6月13日,校长屈广清率音乐与舞蹈学院师生一行,赴中国音乐学院开展南音文化推广和学科建设交流活动。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热情接待了屈广清一行。两校在国音堂贵宾室进行了座谈交流。屈广清介绍了我校南音办学20年的发展历程、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他指出,中国音乐学院作为国内专业音乐教育的最高学府,师生能有机会在此交流展演,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李心草介绍了中国音乐学院的办学情况和近期举行的“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全国研讨会”。他表示,近期将率队来泉州师范学院调研,加强两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当晚,在国音堂歌剧厅举行了“南花芳馨音旗展——泉州师范学院南音文化推广和学科建设交流”音乐会。中国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康瑞军、中国乐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嵘等陪同李心草观看了整场演出。我校音乐与舞蹈学院师生的精湛表演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音乐会结束后,李心草与我校师生进行了亲切交流,高度肯定南音的办学成效,表示南音给了他很多的艺术灵感,并祝福我校未来的南音办学蒸蒸日上。

(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泉州师范学院赴北京高校开展南音文化推广受热捧

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6月16日讯(泉州晚报记者 陈智勇 通讯员 陈锡 文/图)15日晚,由中央民族大学和泉州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南花芳馨音旗展——泉州师范学院南音文化推广和学科建设交流”音乐会在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厅举行,精彩的演出赢得了专家和现场观众广泛好评。

整场演出由南音工作坊和南音文化推广节目两部分组成,座无虚席,除了该校师生外,还有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等专家和著名音乐家到场观看演出。“南音工作坊以沉浸式工作坊的方式呈现,向观众展示南音及南音乐器,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世界级‘非遗’南音的魅力。”泉州师范学院社科处处长,音乐与舞蹈学院副院长陈恩慧教授说,南音文化推广节目有嗳仔指《霏霏飒飒》等近10个,有南音四大名谱之一《走马》,也有南音新创作品《刺桐遗梦》,最后由2023年央视春晚节目《百鸟归巢》将演出推向高潮,演出现场掌声不断。

演出前一天,泉州师范学院校长屈广清与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郭广生开展了座谈交流,屈广清结合泉州历史文化厚重、民营经济发达和侨乡资源丰富等三大比较优势介绍了泉州师院的办学特色,并重点介绍了该校南音办学20年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情情况,南音办学20年以来,从学校培养的300余名南音毕业生“反哺社会”,教授南音学子达20多万人,拓展了传统南音从“民间”到“民间”的传承路径,建构起“南音文化传承新生态”。今年南音办学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就是办学20年的肯定。

13日,泉州师范学院还走进中国音乐学院开展南音文化推广和学科建设交流活动,并在该校歌剧厅举行专场音乐会,演出结束后,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高度肯定南音的办学成效,并表示泉州南音给了他很多的艺术灵感,期待南音办学蒸蒸日上。

南花芳馨音旗展 ·南音办学20周年

专场音乐会在梅兰芳纪念馆成功举办

6月16日下午,由梅兰芳纪念馆和福建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共同主办的“南花芳馨音旗展”南音专场音乐会在梅兰芳纪念馆成功举办。本场音乐会作为 “南音办学20周年”文化推广和学科建设交流活动,由福建泉州师范学院师生表演,旨在传播南音艺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泉州南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传统乐种之一,是集唱腔与器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乐种,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南音乐随人走,远涉迁移,遍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成为了文化外交的品牌符号,是海外上千万华侨维系情感的重要精神纽带。泉州师范学院长期根植闽南深厚的历史文化,深度参与南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对南音发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场文化推广节目既有原汁原味的传统南音清唱,也有在南音基础上创新的曲目。音乐会以嗳仔指《霏霏飒飒》开场;清唱曲目《莲步轻移》曲调缠绵悱恻,表现深切思念之情,凄沧感人;《独坐敬亭山》寂静、深沉的曲调,体现幽深的古典诗乐意境;《南音打击乐与梨园旦科》充分发挥了南音打击乐器的特点,并结合梨园戏独具特色的十八科步,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及内心活动;四大名谱之一的《走马》用写意和写实的手法描绘了骏马驰骋嘶鸣的各种姿态,表达出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精神。今年央视春晚亮相的节目原型《百鸟归巢》也在此次演出之列,该乐曲结合南音传统工乂谱的演唱和南音打击乐器“四宝”的表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融入时代表达,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年传承的恒久魅力,呈现出一幅勃勃生机的百鸟归巢图景。

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刘祯、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肖学俊、梅兰芳纪念馆副馆长张俊苹、王兆仁、泉州师范学院社科处处长陈恩慧、音乐与舞蹈学院副院长陈恩慧、翁世晖等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此次活动得到了新华网、《光明日报》、文旅中国、《中国旅游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支持。整场推介音乐会遵循“守正创新”的理念,曲目丰富、形式多样,为在场的观众呈现了一场完美的视听盛宴。

来源:梅兰芳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民艺南音高校办学,拓展非遗民间传承路径

琵琶横抱,轮指流韵;洞箫幽幽,空灵和鸣;四宝轻振,渐起沉吟;三弦轻拨,应声而歌。一曲曲慢而不散、婉转悠扬的南音古乐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多功能厅内回荡。在“吁吁呀呀”的唱腔中,为期五天的“南花芳馨音旗展”系列南音文化推广和学科建设交流活动落下帷幕……

“南花芳馨音旗展”系列南音文化推广和学科建设交流活动(中国非遗馆专场)现场

“现如今,我们在传承与发展南音时,始终遵循守正创新。除了要守住传统南音的根,还要在尊重南音、尊重南音表演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南音,南音才会与时俱进。”活动开始前,福建省社会科学基地南音研究中心主任、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院长陈恩慧介绍说,“流传千年的南音,在近20年中通过走进课堂,培养了大批人才,构建起了‘南音文化传承新生态’。”陈恩慧提到的20年,是泉州师范学院将民间乐种南音引入高校专业设置,在海内外开创音乐学(南音方向)的办学以来的20年。此次活动也是为庆祝南音办学20周年而专门举办的。

南音也称“泉州南音”,是用泉腔演唱,广泛流行于闽南泉州等地的乐种。它是集唱腔与器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乐种,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2006年,南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为何能在民间存续至今并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国家一级演奏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福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强岑与泉州师范学院学生表演南音单箫独拍《箫声吟》

国家一级演奏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福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强岑告诉记者,南音能传承至今,与泉州这座城市密不可分。“南音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千百年来,泉州各地甚至海内外都有民间自发组织的社团,南音正是靠这些民间社团口传心授而传播,这个因素很重要。”此外,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社会的和谐,为南音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

近年来,随着对非遗技艺保护和传承人培养的重视不断加强,南音走进了中小学、走进了高校,各式各样的兴趣小组、学校艺术团、专业课、演唱比赛等接连举行,泉州还实施了“南音记录工程”,开办泉州南音网,出版有声书籍等,在声音保留上进行了活态传承,助力南音传承性保护,创新性发展。陈强岑说:“非遗传承发展中,如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普及非遗文化知识,让非遗传承多点开花、百花齐放是新媒体时代需要重点考虑的。”

表演当天,泉州师范学院南音专业的师生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道,用形式多样、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南音曲目,荡起台下观众心中的阵阵涟漪。其中,2023央视春晚节目、南音“四大名谱”之一的《百鸟归巢》结合南音传统工〤谱的演唱和南音打击乐器“四宝”来表演,将婉转典雅的千年古音与时尚明快的现代音乐相融合,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年传承的恒久魅力。

泉州师范学院师生表演南音曲目《百鸟归巢》

“此次到京参加活动,看到我们南音专业学生在台上不仅能唱能讲还能言,是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于一体的,我很欣慰,同时也让我愈加感觉到南音办学任重而道远。”陈恩慧说,南音办学20年以来,学校培养的南音专业本硕毕业生已达三百余人,他们通过在海内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乐团、学校等地从事南音教学来“反哺社会”,已教授南音学子约二十余万人,拓展了传统南音从“民间”到“民间”的传承路径,建构起南音文化传承新生态。

琵琶弦索吟不尽,一声拍板几声箫。当下,社会保护传承南音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南音学习群体和传承范围不断扩大。陈强岑表示,只有让社会公众真正了解、喜欢,南音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此同时,在南音较为繁荣的传承发展局面中,也要注意在南音艺术表演与创作中,是否有一些因片面追求商业盈利、迎合市场而出现的曲艺化、过度商业化等现象,背离了南音原有艺术品格,偏离了传统南音形态规律发展传统,“非遗传承需要主动热爱,也需要客观对待,因为只有了解南音、接受南音,才能做到真正地保护、传承它。”陈强岑说。

陈恩慧表示,南音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利用可以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共生发展。高校应继续发挥相应职能,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南音专业学子,为南音的传承传播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也期待更多民间乐种能走进高校专业设置,助力非遗传承。

来源:光明网 记者 雷渺鑫

FROM:中国民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