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华乐杏坛”首期活动圆满举办!
陈岸汀 华音网 2023-07-04

「华乐杏坛」

首期活动

2023年7月2日,北京中华传统乐会成功举办了首期“华乐杏坛”活动。活动以艺术沙龙的形式,共邀请十余位音乐文化与表演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特邀嘉宾张先玲女士,从琵琶艺术家王范地的“腔韵”理论与实践切入,围绕着中国民族器乐中的“腔韵”问题,从表演实践、理论研究、教育教学等多个角度,展开学术对话。

特邀嘉宾:王范地先生爱人 张先玲女士

修海林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有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北京中华传统乐会名誉顾问

整场活动共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安排了主讲人修海林《民族器乐演奏中的“腔韵”问题——从王范地的“腔韵说”谈起》讲座。修海林追溯了“韵”作为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简要历史,点到其与音乐实践的关系,说明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实践中的“腔韵”与中国传统艺术和审美意识的密切联系,是中国器乐表演理论的核心范畴。在此基础上,修海林总结了王范地“腔韵说”的特点和亮点,指出王范地的“腔韵”理论成果,将“两千年前主要在古琴表演艺术领域中建构起来的‘韵’这一范畴,从诗画诗文领域重新拉回到器乐表演艺术领域”,具有时代价值。并且,王范地从琵琶表演艺术实践的角度,“真正建立了与琵琶演奏实践契合统一、所言有据、指证明确的琵琶表演艺术理论”,其系统的探究和思考,不仅在琵琶艺术领域独有价值和意义,也是民族器乐论域创新的重要成果。

活动第二部分是在讲座基础上,分别由张鸣、宋飞、魏育茹、陈音、李玲玲、王超慧、任宏、张弩等多位专家、演奏家,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围绕“腔韵”的表演实践、理论认识、教育体悟等进行对谈。张先玲女士也适当回应和补充了对王范地琵琶艺术理论与实践的一些认识。以下分别按对谈顺序,摘要说明:

宋飞

胡琴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主任、二胡学会会长

北京中华传统乐会名誉顾问

宋飞指出,王范地“腔韵说”十分有特点,它覆盖了王范地的二度创作表演实践和教育教学方面。它是具体和整体的结合,既涉及了具体的符号记录和教学传承,也涵盖了二度创作中的音乐形态、艺术创造、审美目标等。虽然不同的民族器乐有各自表达音乐的路径和手段,但是就中国音乐审美认知而言,“韵”都是必然要朝向的重要问题。就此而言,王范地的“腔韵”理论成果,对其他民族器乐论域的创新,也具有借鉴意义。宋飞在对谈中强调了二度创作中技术技巧、音乐语言、艺术情感不同层面之间的贯通,对中国音乐整体气韵的把握,会存在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面的建构,要在整体中达成意愿,并由此构成每个人的演奏特质。围绕“腔韵”的处理和认识,宋飞还谈到理性的分析和感性状态的引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说明音乐实践中的复合特性。在表演实践的审美意识中,强调了对“韵”的目标追求。

陈音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琵琶首席  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会长

北京中华传统乐会常务理事

陈音说到,在个人的学习经历中,跟随王范地学习古曲和传统曲目,尤其是在音乐艺术的韵味方面,吸取了许多经验。站在当下,如何将老一辈艺术家优秀的音乐精华地道地继承下来,并且学会转化,在结合优秀传承的基础上,创造并实践富有时代精神、中国韵味的新的艺术作品,这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张鸣

国家机关退休公务员

教育心理学博士(专业能力研究方向)

张鸣主要谈了三点心得体会,提到对器乐曲目的学习,要感知形态、体悟观念,还要能够造聚新流。认为中国的音乐理论家,应当把“腔韵”作为中国音乐的特质,加强研究、指导实践。他谈到,应当要注重那些没有争议的、经典的琵琶谱,如华氏谱、李氏谱,努力挖掘原汁原味的历史经典,并将其与20世纪专业琵琶艺术家的创作和实践进行整合,共同汇聚为中国琵琶音乐宝库的重要内容。

魏育茹

著名中阮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

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北京中华传统乐会常务理事

魏育茹结合个人从艺经历,谈及曾经受益于王范地的润腔实践与教学。可以说,琵琶演奏的润腔,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人在阮咸上的演奏风格。就此而言,弹拨乐在如何润腔上,音点发声的特质也使得不同乐器在二度创作中,存在着一些共通的、或值得相互学习借鉴的方面。

李玲玲

著名扬琴演奏家,教育家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中华传统乐会常务理事

李玲玲接续了这一话题,在扬琴上谈到了实现韵味的诸多要素。她指出,从二度创作的角度看,韵味的实现是具有多手段的,从通达“韵”的境界上又是包含多层次的。从人才培养上看,不仅要求我们要有规范训练,而一对一的教学对于“韵”的传授也是极其重要的。李玲玲指出,在当今音乐教育的背景下讨论民族器乐的“腔韵”问题,意义非凡。

王超慧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导、器乐系主任

中国音协琵琶学会理事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北京中华传统乐会常务理事

王超慧指出,音乐艺术是精神上的创新和创造。以王范地的艺术追求为例,可见其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的路径。演奏追求真、善、美,演奏家的艺术与其人格息息相关。王范地对琵琶艺术的价值和贡献,不仅在演奏和教学,还在理论研究上。他从“乐音”“腔音”“韵音”三类形态上,就琵琶腔韵作了概念界定。他一生不断从其他姊妹艺术中获得营养,并创造了11种波音符号,在琵琶演奏和教学中形成行之有效的体系,惠及学生,新一辈琵琶演奏家与教育家仍然能够从中获得启示,有所受益,可见其价值。

任宏

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副教授

北京中华传统乐会常务理事

任宏谈到,王范地琵琶基础理论有着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王范地的教育理论也开拓了许多新的方向,尤其启发琵琶教育家如何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对腔韵的实践教学,学生资质与发展方向各有不同,从教学的角度,既要把握住最基础性、原则性的理论认识,又要面对实际灵活运用。而基础理论令人受益,还体现在阶段性的成长之后,仍能够不断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支撑。

张弩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北京中华传统乐会理事

张弩谈到,王范地没有被自身专业所限,他积极探索,用其他学科认识反哺其琵琶理论研究,令人印象深刻。另外,张弩指出,中西文明的互动不是对抗的,琵琶的历史和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紧密相连。用琵琶去演奏西方音乐和中国音乐,应当说会塑造出不同的音乐文化特质。我们在演奏中往往会关注到许多局部的、细节的问题,但演奏最终是去塑造精神,塑造时代的、国家的、民族的、个人的精神。并且,我们能否将所有的感情通过演奏媒介传达到听众那里,并激发他们的感情,这都是可以再探讨的。

杨婷婷

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  研究生导师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北京中华传统乐会会长

最后杨婷婷老师发言,她说起,王老师强调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是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教师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每个学生问题又各不相同,王老师自己经历了练琴方法不得当导致坏手的经历,所以深知正确的演奏方法对演奏者来说太重要了,如何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材施教是王老师一生的追求。在如何教学生讲好“母语”,如何更好的表达好中国音乐中的“腔韵”,王老师也是有很多自己的小方法小窍门,发明了很多独特的左右手符号,来帮助学生们表达这“只可意会的腔韵”。

大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从中国音乐话语体系建设上看,腔韵问题主要是就民族器乐二度创作而言,是事关塑造中国音乐文化特质的重要内容。北京中华传统乐会首期华乐杏坛以王范地琵琶腔韵理论为起点,希望我们能不断继承发扬中华传统优秀音乐文化,创造建设时代新文化,为积极推动音乐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做出努力。

特邀撰稿:陈岸汀

FROM:中华传统乐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