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白玉兰”国际音乐节国乐竞演大赛于8月5-8日在上海成功举办。回顾本届活动可谓亮点纷呈,特别是国乐嘉年华系列主题音乐会以创新、发展的格局,为从普及琴童到专业演奏家在同一个舞台上搭建了交互展示的平台。
国乐盛事
8月6日开幕的第一天,汇集当代国乐领域深具影响力的百名演奏家共同为音乐节与大赛奉献出四场精彩绝伦的音乐会。这无疑是一次国乐的饕餮飨宴。这次被称为国乐嘉年华的系列音乐会不仅是演奏家展示自身演绎经典、展现技术的舞台。同时,开放排练与演出为参赛的选手直接展现了音乐演绎从排练到合成,乃至舞台表演的全过程,成为一次有教科书意义的全息活动。
音乐会在整体设计上,具有多维度效果。首先,在参与度方面给予了最大延申。“国乐集结号”音乐会,由无锡民族乐团运营经理戴德岳先生导聆,汇集了百名弹拨乐演奏选手,在短时间内排练上演经典改编国乐作品《送我一支玫瑰花》拉开了系列音乐会的序幕。胡琴类选手的《战马奔腾》、马头琴重奏《万马奔腾》、古筝重奏《蹀马倾杯舞千秋》、扬琴重奏《红星闪闪放光彩》等节目,均以不同种类和风格的作品展现出当代国乐选手的飒爽风姿。民族室内乐作品《敦煌》、《望岳》则体现了参赛选手们合作与驾驭当代高难度作品的能力。
其次,大赛组委会致力于推动中国民乐新作品的创作,特别设置了《新声》国乐新作品音乐会。在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国乐创作人才与作品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实践。青年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李渊清的《姑苏城》是以自己家乡的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出的古筝作品。浅吟低唱、婉转道来,吴侬软语沁人心脾。竹笛重奏《恰》则体现了身为演奏家与作曲者双重身份的张菡,在学习实践中的心悟。另外,音乐人弋洋创作的扬琴二重奏《出塞》、青年作曲家李墨创作的融合室内乐《少年派》、青年作曲家陆尉俊创作的新作品阮重奏《狂想巴西萨尔瓦多》以多元的音乐元素,极大拓宽了民乐的表现手法。这些新作品展示出一股清新的国乐之风,充满着生机,承载着希望。
朝阳当出,《缤纷国乐汇》当代作品、国乐跨界、融合形式音乐会则聚集了一批本次大赛的青年评审。演奏家们以自身精湛而高超的技术炫动全场。才俊演奏家、四川音乐学院古筝副教授任洲洋的《苍歌引》荡气回肠。其以高难度的技术与精细的演奏处理营造出一个音乐“场”。在这个场域中,指尖幻化出的旋律,使人折服。王云飞先生创作的《楼兰意象》则充满丝绸之路上的西域风格。演奏家舒银与贾真珍珠联璧合的演奏,彼此应和间古道西风、葡萄美酒跃然耳中。音乐会还上演了演奏家王旭先生的陕西风格的二胡作品《秦愫》,陆笑姿与汪宇演奏的打破传统组合方式的古琴与钢琴作品《古舞》。以及王音睿与胡嘉倩演奏的打击乐作品《争、融》、张健领衔演奏的埙作品《尘》、刘雯雯演奏的唢呐作品《锦瑟年华》。在音乐会的最后,最具特殊意义的是由来自五湖四海的六位阮族评审,演奏家马兰花、朱宏伟、张晓东、祝杭红、张碧云、谭晶联袂演出的重奏作品《重逢》。在有限的时间内,几位刚接触乐谱的演奏家,以极高的演奏能力与合作经验,完成了这首具有多重意义的优秀新创作品。一方面,实践着学界的艺术交流;另一方面,预示着同样来自祖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汇聚一堂,彼此以琴会友,在完成自我艺术能力实现的同时,通过相互了解,为日后的学习动力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砥柱中流,国乐竞演大赛开幕式音乐会《望海潮》是本次国乐嘉年华系列音乐会的压轴大作。倾情出演的均是当代国乐届最具影响力的演奏家、教育家们。组委会特别邀请了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音乐学家王勇教授导聆,最大程度上给予观众与选手在音乐会作品与器乐演奏上的多方理论导引。经典的国乐作品与权威的演绎,燃沸了剧场与赛场的气氛。
音乐会在演奏家、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李民雄先生创作的《龙腾虎跃》中开场,这首诞生于二十世纪的音乐作品,是在现当代国乐音乐会中高频上演的曲目。自创作伊始,在几代演奏家的手中历经打磨,不断展现着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紧随其后的是张碧云副教授演奏的柳琴作品《雨后庭院》,这首由宝岛台湾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以其秀丽的景色描绘,来抒发内心深处的感情。
著名板胡演奏家沈诚教授,再次上演了大师刘明源先生改编的经典作品《月牙五更》。浓郁的东北民谣在演奏家推拉弓法间,流淌而出。
同为拉弦乐器的京胡,则由演奏家王建华与陈平一合作演绎了经典京剧曲牌《夜深沉》。这首被应用在“虞姬舞剑”和“击鼓骂曹”中的曲牌,在高度器乐化演绎之后,尽显国粹风华。
在此之后,上海音乐学院戴晓莲教授与笛箫演奏家毛宇龙合作的琴箫《梅花三弄》则将广陵派吟猱展现的淋漓尽致,傲雪红梅,严寒独开。
琵琶协奏曲《花木兰》是由著名作曲家顾冠仁先生创作的集优美旋律与高难度演奏技巧为一体的国乐作品。本场音乐会由著名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张铁、王臻两位老师,携学生上海新艺民族室内乐团演奏家施文卿演奏,两代琵琶演奏家薪火相传,完美的演绎了这首有着深远意义的作品。演出当晚,作为本次竞演大赛评委主席,仗朝之年的作曲家顾冠仁先生也在演出现场,对三位演奏家的表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而由中国音乐学院李玲玲教授演奏的扬琴作品《汨罗江随想曲》则充分体现了扬琴乐器的多元风格展现能力,在演奏家娴熟的演绎下,故事被慢慢讲起。
浙派古筝名曲《高山流水》在本场音乐会中有着极具意义的演绎。作曲家周煜国先生将其编配为筝与室内乐作品。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王蔚教授,联袂上海艺术类三大高校的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笙演奏家钟之岳副教授、笛箫演奏家王俊侃;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弹拨乐演奏家张晓东副教授、上海戏剧学院琵琶演奏家张亮,完成了该作品在上海的首演。银弦轻拨,每个隽永的音符清净透明,山水间景色和鸣造就出的画卷映入眼帘。移步换形,大阮的深沉、琵琶的灵动、箫管的飘渺、笙声入耳,绕梁三日。在展现每件乐器的艺术张力同时,彰显着中国音乐的旋法之妙,演奏者彼此的灵犀神会。
笙作品《晋调》是一首有着浓郁山西中路梆子特点的作品,天津音乐学院演奏家阎津生、鄢磊,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家王磊、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奏家宋扬、上海音乐学院演奏家钟之岳将这部作品中所蕴涵的声腔风土,通过笙这件有着古老历史的乐器充分的展现出来。
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唢呐作品《百鸟朝凤》,这部优秀的作品,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专业的音乐舞台,都有着极高的上演率。唢呐的百般技巧,对鸟鸣的模仿成为其艺术特色的重要代表。本场演奏的艺术家是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家石海彬、中国音乐学院演奏家侯彦秋、天津音乐学院演奏家鄢磊。
诞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阮作品《丝路驼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这件乐器一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悠扬的旋律间,将行走在沙漠戈壁间的的驼队生动的描绘出来。天地沧桑,岁月轮转,丝绸古道在今天仍然有着其重要的多元作用,铃声不断,响彻云间。中国音乐学院著名阮演奏家魏蔚教授在本场音乐会中演奏了这首经典之作。弹挑间,连珠成线,裹挟着厚重的历史,扑面而来。
《长城随想》是我国著名音乐家刘文金先生的作品,其以磅礴的气势与宏大的叙事著称于世。作曲家将中国音乐的优秀传统与西方作曲技术有效的进行结合,无论是在二胡演奏的艺术张力,还是在民族管弦乐队的声响构成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音乐会由上海音乐学院陈春圆教授、上海民乐团演奏家段皑皑、沈多米、上海师范大学演奏家吴旭东演奏。将作品本身在演奏传承过程中所积累的演奏技术与情感内涵完美展现。
音乐会压轴演出的是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竹笛演奏家唐俊乔教授与其创建的上海音乐学院竹笛乐团“菁英团”。乐团创建十年以来培养了多位蜚声国际的青年竹笛演奏家。其中包括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的王俊侃、中央音乐学院的范临风、上海新艺民族室内乐团的朱晛、褚天翱、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李顾硕、黄哲、江苏演艺集团民族乐团的孟诗文、郑理想、青年竹笛演奏家魏思骏、陈泓璇、张菡、李昊洋、上海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潘天行,陈善治。当晚的音乐会,这些活跃在当今艺术舞台上的演奏家与导师唐俊乔教授一起演奏了竹笛经典作品《大青山下》。舒急分明的气息,浓郁的地方音乐风格,飞指流音。传承的力量、国乐的风采,笛韵成天籁。
整场演出在合奏作品《我的祖国》中结束,担任本场音乐会乐队合作的,是由著名指挥家夏飞云先生创建的上海飞云民族乐团,当晚指挥是上海音乐学院指挥家刘捷。音乐会结束后,大赛组委会艺术总监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唢呐演奏家、博士研究生导师刘英教授与夏飞云老师、顾冠仁老师上台与参与当晚演出的演奏家们合影留念。老、中、青三代音乐家与参赛选手在这一天中,完成了一次国乐精神的传递,充分展现了中国优秀文化艺术的魅力。国乐自有后来人,希望永远在明天。
特约撰稿:张晓东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