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碗碗腔月琴》荣获第三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最佳音乐传统奖”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23-12-23

近日,第三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闭幕式及颁奖典礼在厦门举行。本次展映共有投稿作品51部,入围作品23部,设立14个奖项,获奖作品10部。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选送的作品《碗碗腔月琴》摘得“最佳音乐传统奖”荣誉!

第二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最佳导演获得者杨潇

为《碗碗腔月琴》导演赵鹏颁奖


颁奖词

影片记录了这一陕西乡村传统乐器的复制与存续历程,乐器可以通过现代工艺焕发新生,但孕育其艺术生命的文化源流却渐渐干涸,时代的复调乐章通过这部影片呈现在我们面前,悲欣交集。


评委评语

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张振涛评价道,从上海的制造厂到陕西华山的乡村乐班,几位音乐家和乐器制造人执意联手,找回那股被遗失的音色,那种差之毫厘的感受——多一分则损毁、少一分则不足——何其微妙细腻、遥不可及。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萧梅从乐器的分类和民间配器的角度进行了补充。这部影片为传统乐器如何改革的问题,提供了良好范本。

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纪录片方向教师汪洋从电影学视角讨论了镜头语言及其所表达的空间问题。

主持人及策展人程俏俏表示,每一种音乐都有其自身的一套传统和体系,这部影片具有叙事性地记录了碗碗腔月琴的传统,正是其获奖的原因。

张振涛:

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

陕西碗碗腔伴奏乐器月琴,是件20 世纪50 年代的“乐器改革”运动中被忽略或者被淘汰出局的乐器,要不是21 世纪初“华阴老腔”在陈忠实小说改编的话剧《白鹿原》舞台上偶然现身,以及后来谭维维以现代摇滚方式加盟的震撼效果,它还真成不了重回视野、甚至因为央视转播而成为尽人皆知的乐器。一副古老民间的相貌,几乎构成对被历史遗忘的器物予以重新认知的颠覆案例。几位音乐家和乐器制造人,千里迢迢,穿梭往复,从上海的制造厂到陕西华山的乡村乐班,执意联手,找回那股被遗失的音色。乐器外形,容易描述;乐器音色,向无关注。这是只有音乐家才懂得、才重视、才珍惜、却难以描述的知识,那种差之毫厘的感受——多一分则损毁、少一分则不足——何其微妙细腻、遥不可及。这样的遗产复原,文字真得无法描述。谁能写出两种外形上一模一样、但音色完全不一样的乐器之间的区别?这部名为《碗碗腔月琴》的纪录片,做到了。语言停止的地方,影像开始。在这种题材上,影像令文字,黯然失色!

映后讨论环节,导演赵鹏和企业月琴制作师蔡洪贤,为现场观众展示了复原和改良版的碗碗腔月琴。

一把面临失传的乐器,一位想要保护这件乐器的演奏家,一个致力于传承经典民乐的乐器厂,开启了一段,关于抢救乐器和探索民间音乐文化的旅程。让我们记住它的名字——碗碗腔月琴!

这份荣誉,是对企业的又一次肯定与鼓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始终怀揣深厚的文化情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传承、弘扬、发展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和音乐文化而不懈努力。

FROM:敦煌民族乐器官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