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苏海珍:传承独弦琴,我们能做什么? | 两会聚焦
苏海珍 华音网 2025-03-06

做好中国非遗传承传播转化新文章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水平持续提升,全社会保护意识明显增强,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今年两会期间,邱运华、许泽荣、苏海珍等代表委员聚焦中国非遗事业健康发展、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独弦琴艺术传承等话题调研思考,积极建言献策,履职尽责。

独弦千年韵 今朝续华章

苏海珍演奏独弦琴

在北部湾的浪涛声中,独弦琴的一弦一杆诉说着京族千年的文化密码。京族独弦琴艺术,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传统音乐之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根维系着民族精神脉络的艺术琴弦,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我用三十余载光阴守护着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一直在思考,当现代文明的浪潮冲刷传统文化的堤岸时,如何让这根独弦继续奏响时代强音。

一是要考虑传承的可持续性。目前非遗保护资金更多流向“显性”的文化展示,对传承人培养、演奏技法的研究、曲目的整理和创新等基础性工作投入不足。这种“重展示轻传承”的倾向,制约了非遗文化的发展。

14年前,整个防城港能演奏独弦琴的艺人屈指可数,平均年龄已逾60岁,几乎没有年轻人学习,技艺传承面临“断层”,这折射出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困境。我和为数不多的传承人多年不断地在不同的舞台和媒体上展示独弦琴艺术,呼吁对独弦琴艺术的保护。2011年,京族独弦琴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划拨专项经费,在东兴市建立了独弦琴传承基地,开始面向全市的中小学生进行公益培训,到2022年全市独弦琴学员已有6000多人。

非遗传承体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同样凸显,现有的师徒传承模式难以适应现代教育规律,缺乏系统的教学大纲和评估标准。2017年,我写申请报告给东兴市教育局,建议给全市的十几所中小学配置一定数量的独弦琴。在我看来,若能“非遗进校园”,传承效果会更好。从2017年到2019年,开始对全市十几所中小学以及职业高中的音乐教师开展独弦琴技能普及和培训,“非遗进校园”初见成效。近年来,我多次建议将独弦琴纳入防城港市的中小学音乐课程,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教材,并在防城港市和广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独弦琴普及或者选修课。同时,在全国的高等音乐院校开设独弦琴课程,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实现有机融合。教育模式革新,是为技艺传承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重要前提。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传承体系,建立传承人数据库和知识图谱,实现技艺传承的标准化与系统化也是传承独弦琴艺术的关键。要建立非遗传承绩效评估机制,对传承人的培养成果进行量化考核。要完善传承人梯队建设,形成“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级”四级人才体系。要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支持传承人开展创新实践,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保障机制。

二是要善于运用文旅融合、互联网平台等创造出传承新生态。在京族金滩国家4A级旅游区打造的“海上琴韵”实景演出,便将独弦琴演奏与海洋文化、民俗活动有机结合,形成“非遗+旅游+文创”的产业链条。游客不仅能欣赏表演,还可参与学习弹琴、唱京族民歌、跳京族舞蹈、京族婚俗等体验项目,这种沉浸式传播使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体验。利用互联网等平台展示独弦琴艺术,开设直播和云上课堂,利用数字技术为非遗传承开辟新维度,将电子音乐元素融入传统曲调,也能让古老琴声在数字空间焕发新生。这种跨界融合是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当代延展。

三是需要文化交流打开国际视野,让非遗艺术走出国门,进行国际交流。如筹建“海上丝绸之路非遗联盟”等,推动独弦琴与东南亚同类乐器或其他国家的西洋乐器对话交流,这既能彰显文化独特性,又可促进文明互鉴。这种开放姿态,对传统艺术在国际舞台获得新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FROM:文艺报194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