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致敬中国琵琶艺术传统 系列一《平湖派琵琶艺术传承 音乐会》即将播出!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22-01-03

致敬中国琵琶艺术传统 系列一

平湖派琵琶艺术传承音乐会


项目策划:李景侠


联合主办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


承 办

上海音乐家协会琵琶专业委员会


项目监制:张铁


特邀平湖派琵琶艺术传人

张鸣先生 授课


导师团队:

汤晓风、吴爽、张亮、张凌

金叶、赵瑾、徐榕野、韩妍

(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统筹:庄雅文


活动日程安排

2021年12月31日

1、李景侠《致敬中国琵琶艺术传统》

2、院校专家领导寄语琵琶传派艺术

郭树荟教授 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高等音乐研究院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

王勇教授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施忠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李佩泓教授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

吴樟华教授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院长

3、平湖派琵琶艺术传人张鸣先生及导师团队介绍


2022年1月1日

讲座:《平湖派琵琶艺术研习指要》

主讲人:张 鸣

讲座实录视频+课程PPT放送


2022年1月2日

平湖派琵琶艺术传人张鸣  “为此次传承活动而写”

导师团队寄语

青年教师心得

五所院校师生谈传承实践

参与研习师生名单


2022年1月3日 晚19:30

重磅直播

平湖派琵琶艺术传承音乐会


致敬中国琵琶艺术传统

撰文:李景侠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琵琶艺术家。


在华夏2000年时空场中,中国琵琶艺术一直是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和载体。作为一个关联多方面的一个学科,琵琶艺术所涉及到的传统、传派与传承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传统作品是当下承载着历史厚度和巨大空间跨度的鲜活样态。意味着我们共同的过去,共同的文化记忆,共同的精神世界、共同的审美心理构成,共同被影响的今天,是前辈对我们、我们对后辈最自然最亲切最有温度的托付。

就中国琵琶艺术而言,近百年的专业教学实践,我们的前辈老师们解决了琵琶艺术作为一个学科的整体生存问题,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快速更迭,我们面临的是关联琵琶艺术发展全局的生态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传统传派作品在当代专业化教学环境中如何传承。

1927年,近代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源起上海。平湖派大家朱英先生进入当时的上海国立音乐院授课,成为中国琵琶专业教育发端的一个重要时间刻度。由于朱英先生独特的师承背景,平湖派及其历史文化关联就成为构建琵琶演奏专业教育的学科基础。继朱英先生之后,卫仲乐(汪派)、叶绪然(浦东派)、殷荣珠(崇明派)等传派艺术大家都先后在上音任教。近百年来国内琵琶专业的教学传承活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每一个进步,都可以找到来自源头的深层次文化影响和精神推动力。

琵琶传派作品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其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要求我们每一代人都必须以审慎、敬畏的态度对待它们。

毫无疑问,专业院校已经成为中国琵琶艺术教育与传承的主体。这意味着从这些学校走出的毕业生们将承担中国琵琶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任。他们对传统传派艺术的认同和认知就是一个关键环节。

传统琵琶作品的谱式具有约略性的特征,演奏者在二度创造过程中的诠释差异很难在谱面上记载,许多重要传派艺术风格及其相关的技巧都是在具体面对面教学传承中才能实现的。

2019年10月《致敬中国琵琶艺术传统系列》正式启动,并组成导师团队。在上海音协琵琶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上海大学音乐学院、浙江省职业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平湖派琵琶艺术传承实践,聘请平湖派张鸣先生为授课导师。

作为朱英先生的再传弟子,张鸣老师早年师从杨少彝先生,深得其真传。他在平湖派深耕多年,演奏及理论都有扎实的积累。他本人的博士学位是非音乐专业,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为传派艺术与专业院校学生的对接打开了一扇独特的大门,让我们在民间和院校之间发现另一种传承的可能。

在两年的传承教学活动中,《致敬中国琵琶艺术传统》系列1先后共计102人参加。

教学传承活动分别以集体课、个别课、小组课的方式进行。学生包括青年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理论课的授课内容以通识为主,传授平湖派历史渊源及背景、师承谱系、风格特征、文化关联等。

本次传承以杨少彝先生1963年授课版本为教材,传授内容包括《普庵咒》《郁轮袍》《阳春古曲》《青莲乐府》《淮阴平楚》《塞上曲》《平沙落雁》《浔阳琵琶》《月儿高》《满将军令》《小霓裳》11首作品。传承活动中我们保存了全过程完整的声像资料,客观地记录了课堂、课后、排练、音乐会的实际情况。授课学生的笔记,教师的点评等,为整个实践活动提供了视频、学习感悟、及思考。这样一份完整的档案,全方位真实展示了琵琶传派艺术在当代专业教学环境下的第一次探索实践。参与面广,受益学生众多,在如何承续琵琶艺术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提出了我们的思路,我们的方案,展示了整个导师团队的文化责任与担当。

我们的预期目标:

1、接续传统,探寻当下专业教学环境下琵琶传派艺术的传承方式,为此后其他传派的学习提供路径选择和参照。

2、为当下琵琶传派艺术的传播形态,传播空间拓展更多的可能性。

3、完善专业教学大纲中琵琶传统传派曲目设置,并为推动传派经典作品进入具体教学实践提供解决方案。

4、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不断改进,为第二期琵琶传派艺术的传承实践做好必要的准备。

我们的想法是以脚踏实地的努力,以做实事的心态,重拾文化记忆,引导青年一代关注琵琶艺术传统,丰富对传派音乐及其文化附加值的认知,重建并拓宽传派艺术在专业院校传承的通道。我们期待学过传统传派的学生进入社会,能够成为一颗颗带有独特文化基因的种子,经过时间的磨砺,终有一日我们会看到大野芳菲,华冠参天。

传派艺术只有在一个活性生存环境中,才能保存味道与地道。在专业教学中日渐式微的传派艺术如同水库里的水,如果没有民间源头活水的流入,就无法发挥其重要的生态功能。

在这次传承实践活动中,我们的主张以传派音乐独特的表现风格及特殊技法为本、为美、为主、为重。演奏中强调古音、古韵、古意。反复习之,把握味道、地道、门道。

器乐艺术都是在人类的精神活动的需求中成熟发展的。器乐艺术改变了生活,让生活变得美而雅。在现存琵琶文献中,传派艺术历经时间的磨砺,是多数人记忆中认可的文化分量最重、美学形态最丰富,情感色彩最醇厚、资源价值高的内容。它所呈现的是一种温暖的有文化意义的心灵图景,最应当回归生机勃勃的,有声的、有意味的生活。作为中国琵琶音乐表达方式的基础,传派艺术是母语,是我们器乐语言美而雅的核心,是善中之善,美中之美,重中之重!传派艺术已经穿越数百年的中国人文历史,我们有责任首先把它们尽可能完整的、安全的、郑重的交给后辈。

经典的琵琶传派作品有非常高的文化附加值,经过代际传承才能充分实现。有些方面比如典籍文献、乐器、音响、乐谱、故居等固化的传统载体,利用现代文物保护发展的条例措施可以得到延续,但随人而变,因人而异的演奏艺术,只能在有声的传承中流变,在传承中保持生机。

传统序差格局变迁的速度,让所有与传统文化关联密切的专业都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挑战。音乐专业教学现场都发生在城市,都市文化显而易见的时尚性特征,用来养育传统文化,确实有许多作业要完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所有的音乐实践,都会在中国音乐艺术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位置。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历史责任与历史担当。实践场景变幻复杂,我们今天的作为终将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刻度。在此意义上,学习传承琵琶传派艺术不仅仅是回望过去,更是在历史的表情中看到明天。

就情怀而言,琵琶传派艺术是先辈对我们的一种托付,它不但有文化的重量,还有情感的温度。一代代前辈们不计名利地耕耘才使得今天的我们魂有所依、心有所靠。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研习传派,不仅仅是向前辈琵琶艺术家们致敬,也是一个静心审视琵琶艺术现有生态和发展路径的新契机。如何有效地凝聚起群体的力量,多向度推动琵琶艺术向前、向上、向美、向深发展,形成内生力,是当代琵琶艺术家群体的必答题。

琵琶传派艺术释放的文化能量恒久深远。在我们和前辈艺术家之间,永远有一条精神脉络深切相连。大千世界中的琵琶只是一个微小的存在,但这个微小的存在中蕴涵着一个美妙的文化大世界。这次研习平湖派的尝试让我们从多维的视角接近传统,我们期待时间能够客观论证这次实践的意义和影响。

1961年,平湖派大家杨少彝先生曾在上海演奏过《月儿高》,上海舞台绝响整整一个甲子。60年匆匆一瞬!2021年,在我们的传承实践音乐会系列1中,平湖派《月儿高》由张鸣先生带回舞台。星汉浩渺,皓魄当空,在导师团队的引领下,五所院校的琵琶专业师生们以虔诚敬畏之心参加走上舞台,敬仰先贤,在平湖派琵琶经典作品中体验心灵游历,承续文化精妙,共同致敬中国琵琶艺术传统。

敬请大家走进我们的音乐会,感知当代人与先贤的对话。

向中国琵琶艺术传统致敬!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李景侠

2019年11月30日


左起:汤晓风、庄雅文、张鸣、李景侠、张亮


音乐会现场合影

前排左起至右:吴爽、韩妍、赵瑾、金叶、汤晓风、李景俠、张鸣、张铁、张亮、徐榕野、庄雅文、张凌


致 辞

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高等音乐研究院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 郭树荟教授


郭树荟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研室主任、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高等研究院“中国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长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理论、20 世纪中国音乐的传统与当代社会、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中国音乐形态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体裁演进的历史与审美等课程的教学,出版专著多部及发表学术论文 30余篇。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王勇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施忠教授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

李佩泓教授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院长

吴樟华教授


项目策划

李景侠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琵琶艺术家。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特聘专家,上海市人才认证中心专家。曾任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上海音协琵琶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

先后就读于安徽省艺术学校、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是中国历史上首位琵琶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1986年起先后在北京音乐厅及海外多地举办个人专场独奏音乐会。1989年赴德国、奥地利学习音乐教育与日耳曼语言文学,1998回国在上音任教。已发表专著《中国琵琶演奏艺术》及论文约60余万字,举办学术讲座及大师班80余场。个人独奏及教学的音像专辑由中国唱片公司等出品。学生多人在包括金钟奖在内的专业大赛中获奖,本人两次获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奖。2007年入选《20世纪中华国乐人物志》。

琵琶演奏艺术师承:安徽艺术学校胡锦华、苗国新、来惠英三位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陈泽民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王范地教授。

琵琶传统传派艺术师承:浦东派林石城先生,汪派程午嘉先生,平湖派陈恭则先生,崇明派樊伯炎先生,潮州音乐杨秀明先生,福建南音琵琶庄步联先生。


项目监制

张 铁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琵琶副教授,民乐学科主任,上海音协琵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1974年至1983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及中央音乐学院本科,毕业后就职于总政歌舞团,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曾出访欧美亚多国演出,所授学生多次获各类比赛奖项。出版多张个人独奏专辑及合作专辑。


授课导师

特邀平湖派琵琶艺术传人

张 鸣

国家机关退休司局级公务员。教育学学士、管理学硕士、心理学博士;1990年讲师、1997年副研究员、2002年研究员。少年、青年早期师从杨少彝、樊伯炎先生学习平湖派琵琶艺术。服役后进入卫生系统从事管理和研究工作。曾作为WHO访问学者出国学习医院管理,是教育部留学管理中心登记备案的第一个在国外获得医院管理硕士学位者。在医学教育、考试管理、专业能力研究、医疗纠纷预防化解等领域有所建树。

2013年经王范地教授引荐,多次受邀参加传统琵琶艺术研讨、交流和演出活动,并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专业期刊和出版物发表论文多篇。退休后致力于传统琵琶艺术研习传承,受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等专业院校之邀参加教学活动。2019年受李景侠教授之邀,在上海音乐学院讲授平湖派琵琶艺术和经典曲目。同年参演琵琶音乐剧《湖上琵琶行》。其讲座、演奏、著述获各方好评,并以“博士琴家”享誉琵琶同好。


导师团队

*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汤晓风

中国当代琵琶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上海市优秀文艺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曾荣获2011年中国音乐金钟奖琵琶比赛银奖第一名;2012年首届辽源全国琵琶大赛金奖等诸多奖项。

汤晓风的音乐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曾出访亚,非,美,欧,澳四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受邀参加上海之春,上海国际艺术节,北京现代音乐节,法国圣丹尼斯音乐节,荷兰新音乐节,德国石河州音乐节等国际音乐节演出。首演了《青铜乐舞》、《戏弹》、《楼兰意象》、《幻想伎乐天》等大量新作品。受到老中青三代作曲家的邀约,如朱践耳,谭盾,叶小纲,贾达群等。与国际知名古典音乐厂牌“NAXOS”和国内知名民族音乐厂牌“半度音乐”联合制作发行多张个人独奏专辑。

《音乐周报》对其演奏的评价:他成功把外在技巧内化为精神能量,演奏风格内敛,毫不浮夸,举重若轻,已达随心所欲之境。


吴 爽

青年琵琶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青年教师,中国民族管弦乐琵琶学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琵琶学会会员。201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

曾先后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殷荣珠、王臻、张铁副教授,尤其受到我国已故著名民族音乐家、教育家、演奏家李光华先生的多年精心培育。

曾获第五届“文华奖”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大赛青年组银奖、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琵琶比赛优秀奖、台北市民族器乐大赛(琵琶)第二名、全国“金芦笙杯”器乐大赛青年A组金奖第一名、第二届“敦煌杯”全国琵琶大赛青年专业组金奖、第二届“辽源杯”琵琶演奏大赛音乐院校青年A组金奖第一名、中日韩国际琵琶大赛专业A组金奖等。


张  亮

上海戏剧学院琵琶专业教师,上海音乐家协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自幼随琵琶教育家、父亲张季春学习琵琶演奏。199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师从琵琶教育家张铁副教授。2001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师从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李景侠教授。2005年以全系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攻读琵琶表演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200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硕士学位。在学期间,有幸多次先后受叶绪然、王范地先生悉心指导。

张亮与作曲家积极合作,演奏的琵琶协奏作品有:顾冠仁《花木兰》、秦鹏章罗忠镕《夕阳箫鼓》、金复载《孔雀东南飞》、温德青(瑞士)《春江花月夜》、Marc Battier(法)《山中薄暮》、吕黄《变数》Ⅱ、陆培(美)《相和歌》等。在陈左煌、陈燮阳、阎惠昌、叶聪、汤沐海、张国勇、王甫建、王爱康、戴路青、高健、张亮等多位艺术家的指挥下,先后与上海民族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团等合作,成功演绎过多部琵琶经典作品。

1995年起多次为上海音乐学院校外艺术考级录制示范演奏音像。2011年,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琵琶比赛优秀奖。曾应邀出访过欧、美、亚多国和地区。从教至今已有多名学生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学术论文《中国琵琶指法符号系统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理论研究的空白。2012年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参加上海教委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


张 凌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琵琶专业讲师,浙江省音乐家协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上海市音乐家协会琵琶专业委员会会员。200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琵琶演奏专业,2009年考入本专业研究生,均师从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李景侠教授,2012年获得硕士学位。

曾荣获浙江省“新松计划”青年演奏员大赛一等奖、“音中杯”上海市首届琵琶传统曲目演奏大赛专业A组金奖、第八届中国音乐琵琶金钟奖半决赛入围奖等。任教期间张凌主持、参与多项院级、省厅级教科研课题,发表论文数篇。于2018年10月在浙江音乐厅举办“新松计划”个人专场音乐会。所教学生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一等奖、西湖国际青少年音乐节金奖等佳绩。


金 叶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上海音乐家协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会员。

金叶1991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先后师从张祖培和殷荣珠副教授。2001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修琵琶和古筝专业,师从周丽娟副教授和王蔚教授。同年,受聘于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李景侠教授。金叶演奏风格细腻、深邃。她的演出足迹遍布日本、芬兰、白俄罗斯、美国、法国、博兹瓦纳等国。

2005年组建上海师范大学民族管弦乐团,多年来屡获殊荣,2013年,乐团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命名为“上海市大学生艺术团民族管弦乐团”。2014年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全国金奖”。其本人也曾获得全国乃至国际诸多赛事颁发的优秀园丁奖。


赵 瑾

青年琵琶演奏家,副教授、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青年骨干教师,浙江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民盟浙江省艺术团副秘书长。上海音乐学院第一个琵琶演奏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师从于李景侠教授。

曾于2004年获得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琵琶大赛优秀奖;2009年入选浙江省青年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新松计划”,并举办了“新松计划”赵瑾琵琶专场音乐会;2015年获得第三届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职业组银奖;2017年(江南丝竹)入选文化部第二届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2006年任教以来,多次举办个人独奏及师生专场音乐会。所教学生多人在省内外的专业比赛中获奖。公开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多个省级、厅级、校级课题。


徐榕野

文化艺术博士在读,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琵琶专业教师;校级民乐团、墨韵琵琶室内乐团艺术指导;上海音乐家协会琵琶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民族管弦乐协会理事。本科师从上海音乐学院张铁、周丽娟教授;研究生师从中国音乐学院王范地教授;在学习期间曾受到上海音乐学院琵琶教育家、演奏家李景侠教授,中国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汤良兴先生的悉心指导。

多次代表国家出访爱尔兰、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英国、美国、中东等地演出交流;受邀担任全国及日本,韩国,新加坡民族器乐大赛评委;近年在国内外知名期刊、《音乐创作》、音乐学院学报和SCI上发表论文,如《On the Approaches to the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Music Art Education》(音乐艺术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探讨)、《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从〈郁轮袍〉的艺术特色纵观多版本之长》、《从〈龙船〉中管窥琵琶民间音乐的流变及创新》、《浅谈琵琶音色在作品中的运用》等。


韩 妍

上海音乐学院琵琶教师,上海音协琵琶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先后师从邵秀崇、董楠教授,2011年保送中国音乐学院,师从杨靖教授。后随杨靖教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求学期间曾得到刘德海、汤良兴、俞良模等名家指点。

曾获文化部第三届“文华艺术院校奖”全国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少年组金奖、第五届“文华艺术院校奖”青年组银奖、第六届“文华艺术院校奖”独奏最高奖、2018年台北市民族器乐协奏大赛第三名。

曾在全国成功举办多场音乐会,2020年开始与音乐大师谭盾多次合作其琵琶协奏曲,并广受好评。参与录制琵琶室内乐专辑《邂逅》、《弹指之间》。

韩妍的演奏技巧精湛,具有很强的舞台感染力。


活动统筹

庄雅文

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琵琶演奏专业学士,师从纪永滨、钟佩玲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琵琶演奏专业硕士,师从李景侠教授。现任上海音乐家协会琵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市级机关青年联合会委员。组织策划上海诸多琵琶比赛、考级及交流等活动,并策划全国性琵琶比赛“康桥杯”、“音中杯”等。


致敬中国琵琶艺术传统!

致敬所有平湖派前辈艺术家!

感谢张鸣先生的辛勤传授!

感谢五所院校的专家领导对传承实践活动的大力支持!

感谢上海音协琵琶专业委员会的鼎力相助!

感谢团队每一位导师的敬业工作!

感谢所有参加本期传承活动的学员!


音乐会预告
背景音乐:平湖派大师杨少彝先生演奏 《青莲乐府》

平湖派琵琶艺术传承音乐会

2022年1月3日 19:30

即将播出

敬请期待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
进入华音直播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