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琴声悠扬,乐声袅袅,一群琵琶高手们在这里用手中的乐器一展风姿。除了年轻的琵琶演奏家之外,曾庆蓉、王劲梅、郭少华、张鸣、任畅等几位平湖派的琵琶高手也登台献技,他们当中有的已经年逾耄耋,他们的敬业精神以及独树一格的琵琶演奏技巧得到了阵阵掌声与喝彩。这是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协办的“平湖派琵琶演奏人才培养”项目系列音乐会举办的第三场音乐会,也是该项目三场音乐会中的最后一场,是平湖派琵琶演奏人才培养项目两个阶段、共计30天集中培训的成果展示。
当晚的音乐会由项目负责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章红艳教授主持。音乐会以独奏、齐奏、领奏的形式展示《满将军令》《阳春古曲》《浔阳琵琶》《平沙落雁》《塞上曲》《郁轮袍》《淮阴平楚》等平湖派代表性曲目。音乐会现场精彩场面不断,郭少华老师独奏了两首作品《阳春古曲》《郁轮袍》,张鸣老师演奏的《浔阳琵琶》,可谓是原汁原味;任畅老师携西安音乐学院古筝演奏家魏月明演奏根据平湖派独奏曲编创的琵琶、古筝二重奏《塞上曲》平添了风雅的古韵。此外,8位学员齐奏的《平沙落雁》和全体学员共同演奏的《淮阴平楚》显示了极高的水准和艺术造诣。平湖派老前辈的表演环节就更是令人震撼和感动,85岁高龄的曾庆蓉老师演奏了她本人创作的琵琶曲《红河夜景》,而83岁的王劲梅老师头一天不慎摔倒缝了六针,坚持登台演奏《塞上曲》选段,尤其是章红艳老师搀扶着老先生上台的情景令人心升感动。
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厅举办的这场音乐会是“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项目系列音乐会的第三场,已经举办的第一场音乐会是交流音乐会,第二场是学员独奏为主的汇报音乐会,这一场音乐会则是以此次培养计划的辅导老师为主,其中有85岁高龄的曾庆蓉,还有83岁的王劲梅,两位女先生是平湖派散落在民间的琵琶演奏高手。章红艳对此次上台演奏的老先生心存敬意:“我们现在可能界定的大师不太一样,但是在我心目中的他们是真正的大师。他们也许是我们所谓的业余的,他们并不是艺术院团中的演奏家,也不是艺术院校的教授,他们也不是科班出身,但是至于业余和专业我觉得如何界定,是以职业为界定,还是以精神为界定,常常我觉得在这些所谓被我们说的业余的演奏家身上看到了很多专业精神。这些来教学的老师都不是很有名的老师,我们为什么会请他们,以为他们是平湖派传人亲授的弟子,是得到真传的弟子,而且还有很多人是致力于研习和传播平湖派的。”章红艳教授说,这次培训班有一个特色,就是学员都是来自艺术院校和艺术院团的专业人士,而教授他们琵琶演奏的却从民间请来的业余琵琶高手,“过去总说请进来走出去,这一次我们真的是做到了。尤其是请进来是不断地去寻找去挖掘,而把他们请进来的,他们每个人在流派传承上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今天,我们把他们请进来,这些专业的科班儿的老师们向他们学习,这就是向民间学习,向传统学习,这也是我们今天回望历史回望传统的一种行动。”
平湖派是最早进入教育系统的琵琶流派,早在1920年就进入到上海国立音专,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学子。但因为历史原因,尤其是重要的传承人意外去世,平湖派渐渐淡出教育系统,很多老师和传人都散落到民间,而这次很多培训班的老师就是从民间寻找出来的,相当于又把他们请回了院校。章红艳教授强调:“院校和民间和社会应该打破壁垒,应该共同来传播和传承。话说回来,如果这次院校不介入的话,这个流派就会太微弱了。而且现在做这件事情恰逢其时,很多老先生已经年事已高。同时,这一次我们的学员水准非常高,这也是我们这个流派传下去的坚实的基础和前提。传承人非常重要,我觉得我们都应当是传承人。”
这次的培训班影响力非常之大,很多人都是通过此次活动的举办知道了还有一个叫做平湖派的琵琶流派。“因为平湖派在我们的面前消失的太久了,大家都是学琵琶的,但是不知道到哪里去学这个流派。而这次把非常集中的高质量的举办这样一个培训,基本上我把这个能挖到的人都挖出来了,都请到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这样的一个平台,所以一下子真的让人们都知道了平湖派,甚至那些不是搞专业的人都知道了平湖派。”章红艳教授深厚感触的说:“在这个时代当中,这也是了解我们自己文化的一种方式。我们只有了解了,我们才可以有信心去讲去传播。我们应该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心理去接受我们的文化,不能局限在自己的一点点眼光,不能以喜欢不喜欢为标准,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所以,这次我们把所有对平湖派做出贡献的人都请到这里来,然后再把一批年轻的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优秀成绩的老师和演奏家们请到这儿来,然后大家交流、面授,还是过去的口传心授,光用乐谱是不够的,必须是练手。“先要把老师的东西学到手,老先生的一招一式一推一拉,大家先学到手,剩下的就是年轻一代的创新和发展。”
据了解,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是国内首次针对“平湖派”琵琶艺术开展的集中化、规模化、高标准、高规格的业务进修,也是由专业音乐院校主办、通过人才培养的形式进行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人培养的重要活动。30天的培训过程中,26位培训专家先后进行了22场讲座、15场工作坊,与25位学员进行了两次研讨和两场系列音乐会,课程丰富,内容多元。
5月20日上午,“平湖派琵琶演奏人才培养”项目将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717召开第三次研讨会,届时参与培训的项目专家及来自全国各地的25位学员、项目组成员等将对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实践开展进一步的研讨。
与会专家如此说——
章红艳:此次的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到了真正的传承,全体学员集体呈现的时候给人很大感动。来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色彩,这个流派的身影、那个流派的身影,但这次能够集中呈现平湖派。每一个人的练习和过程,都是成长和进步的过程,达到了声音上的融合。
曾庆蓉:这次中央音乐学院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民族音乐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解放以后,琵琶没有怎么分派别,当时各院校、各派优秀的人物都汇集在一起。这次看到学员中的副教授一起演奏,都是不同的派别,可以马上练到这个样子,确实是高手。
王劲梅:回顾了自己的学琴历程,以及如何向杨(杨少彝)先生学琴琵琶。杨先生学习的重点,反复提到要把平湖派传承下来,他的心愿在中央音乐学院,这次得以实现了。现在不做这个工作,很久以后可能会有断代的危险,一定要有组织性,把工作整体抓起来。
孙维熙:任何一个事情的形成,没有天时地利人和不行。能够成功,需要条件。我听了两场音乐会,很有感触。音乐会的学术性很强,我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是我多年来一直困惑的问题,我向一些年轻的老师学习了,特别是我向不是专业演奏琵琶的人学习了,这是我非常感动的。什么叫借鉴、传承,要从风格上多学习。
郭少华:感谢民乐系为平湖派做出的贡献,作为平湖派的弟子与传承人,有这个机会是我们的荣幸与机会。我们在40年前我和杨毓荪有这个想法,来北京演出这些作品,这次实现了。平湖派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办了这个活动,空前之举。任何学员愿意学,有需要随时传授。
任畅:学员给我很大感触,有很多老朋友、不认识的年轻一代,人到40不学艺,老师们踏踏实实地在这里学习,值得我敬佩。从无锡派到汪派,后面有向前面学习、吸收的过程。今后对平湖派的普及与保护是非常大的作用,是其他地方院校不能替代的作用。
张鸣:我在北京有机会全程参加这个项目所有的讲座,我既做专家,又作学生,收获很大。王次炤教授、孙维熙教授的讲座,给我很大启发。
曲文军:三个震撼。第一,第一次开营,我有一种震撼,把全国的翘楚,有影响的翘楚请到了这个平台,第二个震撼,5月10日的音乐会,我看到了这些翘楚们,短短十来天9首作品,各位翘楚光彩地拿下来了!王劲梅老师夜晚摔倒,缝了六针,没有告诉任何人,上台演出。曾庆蓉手下的利落。张鸣老师手上的指法,一看是跟着杨少彝老师学来的,文人气和指法,得到了精髓。今天能做平湖派这件事,我一点不吃惊。这是一种积累、一种认真、一种态度。有人历时20年的时间。疫情期间,行程上千公里,这是琵琶人的一种胸怀、一种心境。通过这次音乐会,看到了琵琶的沿袭,给琵琶界带来了新的文化认知。
徐明(杨先生社会的第一个学生):非常激动,我跟着平湖派二十多年,从我十七岁到现在,平湖派重见天日。项目已经做这么好,唯一的希望是有这么多的高级学生,未来发展的动力,希望他们把平湖派好的内容,传承做下去,更要发展下去。表个态,项目需要我做什么,资料等,我责无旁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