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
中国首张低音琵琶专辑CD
《弄韵》问世
中国首张低音琵琶专辑CD《弄韵》近日出版发行。由著名琵琶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杨靖今年最新录制完成的这张唱片,选用了很多人还不太了解的低音琵琶来演奏,令人充满期待。专辑由品风音乐录音制作、韵源天地文化出品、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出版。
低音琵琶最初是于2002年由琵琶演奏家杨靖向制琴师曹卫东正式委约,从而开启了低音琵琶研发项目。二十年多年来,研发者对其音质、音色的鉴定及形制的反复研究,在外观、主共鸣腔及内部结构上做出了一系列独具匠心的变革,形成现今第六版低音琵琶的形制样式,并已有不同体裁的作品开始应用于独奏、协奏、室内乐及民族管弦乐。低音琵琶的成功研发是琵琶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也是当代琵琶音乐的创新及延伸。
这张低音琵琶专辑杨靖精心挑选了六首作品,其中《陈隋》《寒鸦戏水》《汉宫秋月》《虚籁》是琵琶传统经典作品;由作曲家吴厚元创作的《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是当代优秀琵琶作品。这些作品将低音琵琶低沉、饱满、浑厚的音色不仅能充分体现出来,还将琵琶已有的左右手丰富的技巧在低音琵琶上得到全面展现,同时又给听者带来一种和以往聆听感受有所区别的新鲜之感。由于低音琵琶比我们常见的中音琵琶定弦要低四度,特别是四首古曲用低音琵琶演奏,听起来更有深远的古味。这说明低音琵琶已完全可以作为独奏乐器立足于舞台上,让大家欣赏其独特的风格。
专辑中原创作品《弄韵》是受中国·大同第二届弹拨(琵琶)文化艺术节委约,由青年作曲家文子洋特为低音琵琶而作。“弄韵”二字彰显了作曲家对琵琶这件乐器及杨靖演奏特点的理解。这首作品取材于弦索十三套中的《海青》,以武曲风格开场,疾风骤雨般地快速弹拨充分地展示了低音琵琶的每一根定弦。随后是慢速的、富有古韵的中段,突出强调了琵琶演奏中的左手韵味,并在轮指中达到高潮。最终,尾声以一段快速而热烈的旋律结束全曲。此曲生动演绎了如何弄“韵”,既弄神韵,也听心韵,体现了和韵之美,韵在乐中的艺术追求。
杨靖是我国当代杰出的琵琶演奏家,曾师从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她录制的个人演奏专辑有七张,距上一次录制专辑已有二十年之久,这次低音琵琶专辑《弄韵》的录制可谓厚积薄发。《汉宫秋月》《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和《虚籁》均为杨靖首次录制专辑,而且是以低音琵琶为大家呈现。
这张专辑由著名音乐制作人侯钧担纲制作人和监制,他有着丰富的唱片制作经验,曾推出多张高品质国乐专辑,并荣获多个国家级大奖。著名录音师沈援之、优秀青年录音师陈曦为还原低音琵琶醇厚优美的音色尝试了多种拾音、混音方式,以求达到最佳音效。专辑封面“弄韵”二字特别选用了北宋大诗人苏轼的行书,遒劲而潇洒。专辑不仅展示出低音琵琶古朴自然的声音质感,同时还具有幽雅淡远的中国人文气质。
低音琵琶专辑《弄韵》的问世,在诠释传统经典和原创新作的同时,为琵琶音响的多元选择提供了崭新的思考,为推动当代琵琶艺术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壹
什么是低音琵琶?
长期以来,为了拓展琵琶的艺术表现力及对其多层次的声音追求,琵琶演奏家杨靖不断对琵琶的低音问题进行探索,但始终未得到完善的解决。
2002年,琵琶演奏家杨靖委约制琴师曹卫东正式开启低音琵琶研发项目。在经过对低音琵琶音质、音色的鉴定及形制的反复研究后,对低音琵琶的外观、主共鸣腔、内部结构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形成现今第六版低音琵琶的形制样式。此款低音琵琶已于2020年7月申报国家专利。专利号:ZL2020106599055。
第六版低音琵琶使用存放十年以上的老料,原木免漆纯手工推光制作而成。其琴身总长1100mm,宽330mm(常规琵琶为315mm),厚度≥80mm,延用常规琵琶六相二十四品的制式。琴头可以根据演奏家的需求选用可自由拆卸式曲项式琴首(此项技术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202123422148.9),便于携带及搬运,可有效避免琵琶乐手在演出途中对琴头的伤害。此外,曲项造型的设计增加了琴弦的压角度及张力,可有效解决低音琵琶的空弦杂音及揉弦噪音等问题,使其音色更为纯净。琴轴外用直六瓣木轴,内置微调装置,不易跑弦便于调音,还可根据演奏家的习惯及需求个性化定制常规琵琶木轴。音板采用上弧式制作方式,增加共鸣箱体容积,内置扩音梁,摒弃常规琵琶音板的嵌面粘合工艺,选择盖面工艺与琴体粘合,在扩大内部容积的同时,增加声音的共震传导,使低音音区更易产生共鸣。共鸣箱采用箱体式制作,将内部琴膛开至琴头处,最大化增加琴的内部空间,采用新式上弧式调音梁扩张低音音区震动效果,内部做防潮防变形处理,使乐器适应不同地域及气候。琴弦的有效弦长为770mm(常规琵琶为725mm),使用琵琶演奏家杨靖与乐海乐器特制的低音琵琶琴弦,其弦较常规琵琶琴弦略粗。外观上,在相间嵌入螺钿、扶手处嵌入玳瑁,品的左右各设一个半月形音孔作为装饰,使用老竹做琴品,音板做碳化处理,使整琴在简洁流畅的基础上更添一丝古风雅韵。
低音琵琶定弦为EABe,音域为大字组的E到小字二组的b,音色低沉、饱满而浑厚。现今已运用于独奏、协奏、室内乐及民族管弦乐队多种音乐体裁之中。低音琵琶的成功研制是琵琶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也是琵琶音乐的创新及延伸,为中国民族乐器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它的问世,既填补了琵琶史上的空白,拓宽琵琶的音域,增加琵琶的音乐形象表达,使琵琶可以演奏出织体更为丰富的音乐作品,还为琵琶音响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使琵琶音乐的文化形式更加多元、丰富。
贰
演奏家杨靖艺术简历
演奏家
杨靖
著名琵琶演奏家、室内乐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刘德海艺术专项基金艺委会主任、乐海乐器签约艺术家、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星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高等院校学科带头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评审委员、紫禁城室内乐团团长、杨靖琵琶室内乐团音乐总监。
六岁起随父亲刘时本学习柳琴、琵琶,1977年考入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师从周谦、方炳云教授。1982年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师从当代著名琵琶大师刘德海教授,1986年获学士学位、1988年获硕士学位。曾得(汪派)张萍舟先生、(平湖派)杨大钧先生的传授与指导。杨靖的琵琶演奏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力求形神统一、注重刚柔相济,她的技术全面、音色丰富,无论诠释传统乐曲或演绎现代作品,均有强烈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被誉为“ 当代具有舞台艺术魅力的杰出的琵琶演奏家 ”。
作为琵琶演奏家,她曾多次荣获全国琵琶比赛大奖,应邀访问五十余个国家及地区,参加过美国、俄罗斯、德国、荷兰、墨西哥、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多个重大音乐节、艺术节,曾与众多国际著名的交响乐团合作,如美国休斯顿室内乐团、德国柏林新音乐团、南非约翰内斯堡国家交响乐团、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圣彼得堡塔夫里切斯基交响乐团、俄罗斯国家模范安德烈耶夫民族乐团、俄罗斯济金娜国立模范民族乐团、 拉脱维亚琥珀室内乐团,以及中央民族乐团、香港中乐团、新加坡华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等合作。录制出版专辑《追日》《霸王卸甲》《祁连狂想》《花木兰》《琴瑟破》《琵琶名家名曲》《琵琶经典名曲五十首》《王昭君》,室内乐专辑《江清月近人》《文姬归汉》《孟姜女》《梅边四梦》《清风》《天运》《十变五化》《五行》《邂逅》《弹指之间》等。2018年被评为第七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 ”杰出民乐演奏家。
作为琵琶教育家,其众多学生获得了国家级琵琶独奏大赛金、银、铜奖,并成为海内外各著名中国民族乐团的演奏骨干。她在教学的同时,不断潜心艺术研究,撰写了《<琴海游思>的启示———刘德海音乐艺术周的学术思考》《琵琶演奏的理性把握及再创造》《琵琶声音与技术漫谈》《刘德海琵琶教学思想刍议》《琵琶乐曲演奏中整体与局部关系探微》《夜抱枕头梦琵琶——深刻悼念恩师刘德海先生 》《中国音乐学院琵琶室内乐课程的建设理念和教学实践》等学术论文,创作改编了多首琵琶独奏曲及练习曲,并先后主编出版《中国琵琶教程》《刘德海传统乐曲演奏谱》《中国音乐学院校外考级教材》等教材。任“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华乐大典》(琵琶卷)副主编, 策划、主持“刘德海音乐艺术周 ”等学术交流活动。2023年,她负责的“中国乐器演奏(琵琶)”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杨靖编著的《中国琵琶室内乐教程》,2023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本书首次从演奏、教学、作品分析等方面系统梳理了琵琶室内乐艺术。同年,她主编的《刘德海纪念文集》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杨靖是一位活跃在当今国内外音乐舞台的杰出音乐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还参与了一系列中国民族室内乐的艺术实践,2006年创建“杨靖琵琶室内乐团 ” 、2008年组建了“紫禁城室内乐团 ”,以新的理念和追求,探索民族文化在当代室内乐中的内涵表现及其跨越地域时空的国际性和时代感。其在理论研究、 音乐创作、表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一系列成果受到了国内外业界的广泛瞩目与好评。
叁
制琴名师曹卫东简介
制琴师
曹卫东
当代著名琵琶制琴名师。北京韵源天地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北京曹卫东乐器制作工作室创始人、北京乐器学会弹拨乐器创新研发中心创始人、琵琶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乐器改革制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乐器协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写委员会委员。
1969年出生于北京市。1987年毕业于北京乐器制作学校,师承著名琵琶制作大师满瑞兴先生。他潜心学习琵琶、中阮等弹拨乐器制作,深得老一辈制琴家的言传身教。1992年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曹卫东乐器制作工作室》。1997年开办《北京北满乐器行》,在不断的刻苦专研和执着的坚持下,逐步发展成为专业从事民族乐器精品制作的专业化企业。201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亚五国建交25周年庆祝活动上,曹氏琵琶被外交部作为国礼赠送给中亚五国。2020年,曹卫东投资扩建琵琶工坊,设置琵琶艺术馆、演奏厅、琵琶制作体验馆、民乐培训馆,为业界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授课培训、音乐展演及广大琵琶爱好者学习交流提供了一流硬件及高水平环境,形成集琵琶制作研发、教育培训、艺术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艺术研创中心,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曹卫东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琵琶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一路走来,他见证着当代民族器乐从消沉到唤醒再到勃兴的发展历程。
曹氏制琴追求完美、勇于探索,围绕传统琵琶制作技艺抢救挖掘、复制改制、研发创新,是曹卫东琵琶制作的鲜明特色及核心竞争力。曹卫东强调制琴应与演奏实践及演奏效果相结合,他与国内多位琵琶演奏名家携手合作,在琵琶的音色、音质及演奏手感、均衡性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细致入微的探索研究;在制琴方面,他不断尝试、创新研发,以执着的工匠精神获得国家专利局颁发的多项专利。此外,曹卫东还始终站在抢救保护开发民族乐器传统制作的最前沿,他凭借多年制琴经验及历史认知,挖掘复制失传多年的古式琵琶和多种拨弦乐器,如明式琵琶、龟兹琵琶、五弦琵琶、六弦花边阮、火不思系列等。
目前,曹卫东的琵琶制作已形成以普及型琵琶为基础、以专业型琵琶为骨干、以传统琵琶研发为突破的发展格局。曹卫东认为,“传承就是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琵琶文化,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琵琶文化,结合现代美学,创造出具有独特琵琶声音、特色、种类众多的琵琶。”秉持在赓续中传承、在守正中创新的理念,他不遗余力地推动传统民族乐器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肆
乐曲曲目介绍
专辑《弄韵》
1. 《弄韵》
文子洋曲
受云冈杯委约,为低音琵琶而作,作者在聆听杨靖教授以低音琵琶所演奏的《寒鸦戏水》之后被其中所蕴含的“韵味”深深吸引,因此以弄韵二字为题以显示对于这件乐器的理解。音乐的主要素材来源于弦索十三套中的《海青》,但在陈述中却是娓娓道来。音乐从E音开始,一点点还原主要旋律,直到最后才显露音调全貌。全曲以武曲风格开场,疾风骤雨般的快速弹拨充分地展示了低音琵琶的每一根定弦。随后是一个慢速的、富有古韵的中段,更加强调了琵琶演奏中的左手韵味,并在轮指中达到高潮。最终,再现时一段完整旋律带来快速而热烈的尾声。弄“韵”,既弄神韵,也听心韵,和韵之美,韵在乐中。
2. 《陈隋》
刘德海根据曹安和演奏谱新编
此曲以描写古代女性内心的哀婉情绪为题材,最早收录在张兼山的《檀槽集》抄本中,名《陈随(隋)调》。头段至六段加尾声,无小标题名。据一部民间抄录年代不详的琵琶谱抄本中,注明:“此曲金刚传于松江张子国(即张兼山,笔者注),初名曰《沉睡》,佛曲,道光年间改作《陈隋古音》,又名《玉树后庭花》。”在《檀槽集》后见于乐谱的有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名为《陈隋古曲》,分为9段,包括“起操” “玉树后庭花” “其二” “其三” “其四” “春江花月夜” “三叠” “神传妙谛” “收操”,假托隋代秦汉子作。沈浩初《养正轩琵琶谱》分为8 段:“起操” “禁苑摧花” “齐政院” “后庭花” “玉树临风” “宫中调笑” “御宴欢扬” “清平乐”。杨荫浏《雅音集》(二)中,录有无锡吴曾祺(字畹卿)谱的《汉宫秋月》,也是头段至六段加尾声,无小标题名。此曲塑造了不悲、不怒、不哀、不怨的古代女性形象,强调用音乐“说话”而非用标题“说话”,音调柔美而古朴。
3. 《寒鸦戏水》
杨靖根据刘宝珊 刘德海演奏谱改编
此曲根据同名潮州筝曲移植改编。原曲为潮州音乐名曲。乐曲大量运用了多种推挽滑音,这些滑音由于运用潮州弦诗乐“重六调”音阶,故而与河南筝曲滑音的韵味不同,表现上更为细致入微、丝丝入扣。尤其是“重六调”降七级音的下滑演奏,需掌握好力度与节奏速度的分寸,力求奏出潮州筝的特殊韵味来。此曲地方音乐风格强烈,韵味浓郁,移植后具有琵琶的特定风格特征。
4. 《汉宫秋月》
瀛洲古调 曹安和传谱
乐谱最早见于《瀛洲古调》谱, 但未载第3段。杨荫浏《雅音集》(二)收有四首:《汉宫秋月》(一)78拍;《汉宫秋月》(二)120拍;《汉宫秋月》(三)64拍;汉宫秋月(四)80拍,快。共342拍,可以连弹成一曲。其他的乐谱中均未收有此曲。《汉宫秋月》曲名与《陈隋》曲时常相混,为了区分同名的两曲,通常将此曲称为乙字调(A调)《汉宫秋月》,与《陈隋》相混的称为尺字调(C调)《汉宫秋月》.
此曲各段为自由变奏关系,前两段用音较疏,后两段趋密,整个旋律凄凉婉转,表现了古代宫女的哀怨悲切之情。乐曲以琵琶上较少运用的乙字调 A调演奏,听来则另有一番韵味。乐曲以左手的“推、挽”和“吟、打、带、擞”音的运用,使音乐表情细腻、含蓄,突出表现了古代宫女茫然和怨恨的情感。此曲还被改编为广东音乐。
5. 《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
吴厚元曲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千古绝唱,千百年来传颂至今,被无数琵琶诗词所引用。本曲作者读白居易《琵琶行》有感,紧紧抓住琵琶女本是长安倡女,曾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后因年长色衰而为贾人妇的悲惨身世,抚今忆昔作了丰富的遐想与发挥。乐曲以自由的吟诵性的曲调开始,犹如唐代大曲的散序,时紧时松,时强时弱。接着是抒情的慢中板,犹如大曲之入拍,曲调委婉而优美。随后旋律向上移高四度予以发挥,插入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乐段,大幅度的推挽音,犹如宫女的哭泣声,哀怨而悲切。乐曲进入了展开性阶段后,琵琶运用了摭、分、扫、滚、轮、推挽等多种手法加以演绎。紧接着的快板,犹如大曲的入破,繁音促节,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最后,是一大段节奏自由的“长轮”乐段,充分表现了天下沦落人的悲哀。
6. 《虚籁》
刘天华曲
此曲引子在低音区上大量运用了连续的“打、带、绰、注”等技巧,着力模仿古琴的奏法,给人以古朴大气之感。主题是一个短小由反拍上起的动机音型,在中音区上则用半轮领引旋律,不断地向中、高音区拓展,同时又与低音区的“打、带”旋律间隔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借鉴了西洋动机式的旋律发展手法,又结合了民族民间的音调,尤其是各种“翘板”(犹如鼓签子)的节奏,能动地推进整个乐思的持续发展。此曲音束密集,借鉴了古诗文领字式诗句的铺陈模式;又像是国画中大胆泼墨后逐渐铺张细致收拾的技法。从曲名上看,“虚极为天籁之声”,作者着重表现“此曲只应天上有”的飘逸情感,其表情坦然、超脱而富于情致,意在对民族音乐的振兴充满着信心,一曲天籁之声即刻在心中流露而出。
伍
专辑制作人简介
制作人
侯钧
中国当代优秀音乐制作人,先后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获艺术学硕士学位。品风音乐艺术总监,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博导组成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艺术教育专家团成员,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音乐产业促进会首席专家。曾荣获广播电影电视部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担任多届“中国金唱片奖”评委,中央电视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总决赛评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典音乐广播”精品栏目《雅乐集》主讲人,策划、监制的音乐专辑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金唱片奖”等国家级奖项60余次,并荣获第十七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音乐奖,香港百利唱片公司出版发行其个人专辑《青春日记》。
制作了数张有相当影响力与传播度的唱片专辑:专辑《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合作)、凯玥凯璐专辑《猜心》、黄鹤翔专辑《九妹·跟我回家》(合作)、《中华金碟·流行经典系列》、合辑《李娜——青藏高原》、中国第一张Blues原创专辑(杭天&乐队 )《我的心是油炸的蚕豆》、沙宝亮《青春日记》《北京童谣200首》《北京琴书泰斗——关学增》《动人的歌喉·全球华人歌唱家系列》《中国原生态民歌演唱家系列》《中国当代优秀音乐家系列》《中国歌唱家艺术珍藏集》等。
近年,担任制作人监制的全新录制的唱片专辑:唐峰二胡协奏曲专辑《梦释》、宋飞二胡专辑《山河颂》、孙凰二胡专辑《楚颂》、吴玉霞琵琶专辑《律动》、董晓琳琵琶专辑《指尖芭蕾》、李宗励琵琶专辑《汉字》、《京胡著名曲牌》、中国爱乐16根弦四重奏组专辑,并策划再版了吴文光古琴黑胶唱片专辑《潇湘水云》、张维良箫黑胶唱片专辑《箫的世界》、吴蛮琵琶CD专辑《泉》等。
发表论文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析》《论版权保护对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数字网络环境下音乐产业渴望版权保护》《关于当前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思考》《琴声似海,心系国乐——刘德海先生的唱片情缘》等。
陆
录音师简介
录音师
沈援之
作为当今最全面,最活跃的录音师之一,从事录音工作三十余年来,以精湛的录音技术与丰富的录音实践经验享誉业内,崇尚真实、自然的录音风格,尤其擅长同期录制。
1996年—2002年担任中国交响乐团演出的实况录音及部分电视转播录制工作。与中国芭蕾舞团交响乐队合作录制中外舞剧音乐,包括舞剧《红色娘子军》《胡桃夹子》《天鹅湖》《奥涅金》等。2004年获首届“广州声响亚洲艺术节”“组委会大奖”及“最佳实况录音”奖;2006年获第二届“广州声响亚洲艺术节”“十大录音师”奖及“最佳器乐录音”奖; 2017年获第十届“中国金唱片奖”最佳录音制作奖。近年录制了多张中西乐器、民族管弦乐、声乐等高水准专辑。
录音师
陈曦
中国音乐学院录音师,全向声音工作室首席录音师。本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音乐录音专业。硕士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录音专业。全向声拾音装置专利、全向声音频制作专利发明人之一。
2009年5月至今,于中国音乐学院任职录音师、舞台音响师。曾随国内著名录音师李大康教授共同录制出版了全球首张低音提琴【中国作品】专辑《低音魅力》、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管弦乐器系列教程《中国作品专辑》等;并独立录制专辑《江南丝竹——汤家班》、《少年儿童手风琴作品》、《自然的心声——华德福学校的音乐课》、《西琴东韵——“羽”双钢琴中国作品精选》、《爱之歌——小提琴作品专辑》、《长笛重奏作品专辑》、《在那遥远的地方——陕西爱乐乐团室内乐作品集》、《马思聪小提琴独奏作品全辑》、《经典中国——管弦乐器中国作品专辑》20CD、《边城悠弦——大提琴中国作品专辑》、《慢漫——法式单簧管艺术》等。
多次受文化部艺术司邀请,担任“西部交响乐周”、“黄河大合唱邀请赛”、“第十一届全国声乐大赛”等重大音乐赛事的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