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浙江音乐学院】师 · 说 | 吴蛮:无所畏惧,走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孟欣 华音网 2023-10-18

编者按: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四季坚守,桃李万千。在浙音,有这样一批教师。他们研学数载、笔耕不辍,书声入耳处,墨香染其身;他们一番正气、两袖清风,将所有心血倾注于学生;他们撷取艺术之精粹,几经沉淀,执一腔热爱,抵岁月之悠长。本刊特别策划《师·说》,促膝聆听他们的谆谆教诲,以及从艺育人生涯中的真切感悟。


2017年,一位怀抱琵琶的温婉优雅华人女性,

登上了国际音乐大奖——格莱美奖的领奖台,

这是格莱美舞台上首位获奖的中国传统音乐家。

在国际乐坛,她是中国琵琶的代言人,

更是跨界音乐与跨文化交流的标志性人物,

被西方称为“21世纪音乐家的典范”、

赞扬她“改变了中国古老乐器琵琶的演奏历史”。

她便是国际知名琵琶演奏家吴蛮。

上世纪90年代,

年仅20多岁的吴蛮怀抱琵琶走出国门,

以无畏的勇气和高超的技艺,

开启了一场远渡重洋的“音乐冒险”。

2019年,她带着满满的音乐思考与艺术沉淀回国,

担任浙江音乐学院特聘教授,

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给年轻学子。

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冒险故事,

还有永不停歇的艺术追求和音乐梦想。


从“天才少女”到“音乐冒险家”

艺术离不开天赋。而吴蛮,就是自小被称为“天才少女”的那个邻家女孩——13岁的她以全国琵琶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并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第一位琵琶演奏硕士。除了过人天赋和勤学苦练,她更多了一份无畏的勇气和逐梦艺术的决心。为了亲眼见识更为广阔的艺术世界,年仅20多岁的她怀抱琵琶飞往美国,只身闯入汇集了爵士、电子、摇滚的西方音乐舞台……

“很多人问,我是学传统乐器的,为什么要去美国。我恰恰认为,学民族音乐更需要去外面看看,了解其他国家的艺术传统和传承发展方式。民族音乐发展历程也不是孤立的。我只有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国去亲身体验了解,才能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找到琵琶的精粹与特色。”


没有“传奇际遇”,只有点滴积累

面对东西文化的碰撞,吴蛮经历过很多困难和无措:当时在国外,几乎没有人认识这件来自中国的古老乐器;1990年初在洛杉矶初登台时,西方媒体甚至都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她的音乐,只能一味夸赞她身上那件东方韵味的旗袍。然而这一切,对于一心传播中国民乐文化的吴蛮而言,并不是无法逾越的难关——“只要我一场场演下去,就会有更多人了解琵琶这件乐器,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包容与魅力。”

“其实也没有什么传奇的际遇。我感觉,音乐和文化的传播就像尝试一种新菜——第一次很陌生,第二次有点滋味,然后越吃越能品出味道。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在二三十年中不停积累。几百场大大小小的演奏会下来,局面就慢慢打开了——我认为任何成功都是这样,我一直在准备迎接机会的降临。”

这30年,国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音乐的了解逐渐加深。现在当吴蛮背着琵琶在国外,偶尔也会有外国友人询问:“这是中国的琵琶吧?”他们已经感受到中国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要告诉学生,艺术视野必须宽广”

回国后,吴蛮一直在思考,她毕生的所学与沉淀,究竟能带给学生什么?她突破了传统的授课模式,通过讲座、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音乐对话等方式开展教学,以拓宽学生视野;她还主张打破音乐学科、院系的界限,面向各专业的学生开展艺术融合的讲座,促进不同专业间的对话与交流。“我要告诉学生,要对艺术抱有包容和好奇,艺术视野必须宽广。”

“我要告诉学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始终怀有一种好奇心和探索欲,不光是对艺术专业,更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另外,我主张各专业的学生相互交流、增进了解。在相互包容、交流合作中,才能加深对自己所涉音乐的理解,这样在推广我们自己的文化时,才能知道怎么去呈现给别人,讲好“中国音乐故事”,进而推动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吴蛮,浙江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丝路表演艺术中心负责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国际著名琵琶演奏家,曾荣获第59届格莱美大奖,7次入围该奖“最佳演奏”“最佳世界音乐”和“最佳跨界专辑”提名,并获“哈佛大学研究学者”“美国艺术家”、香港浸会大学荣誉院士、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荣誉博士等。

2013年,被《美国音乐》评为“全美年度演奏家”,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世界传统器乐演奏家。她是享誉国际的“马友友丝绸之路乐团”重要创始成员,曾受邀在白宫演出,被《美国音乐》誉为“21世纪音乐家的典范”“她改变了中国古老乐器琵琶的演奏历史”。她的演奏风格涵盖传统、现代、即兴、创新等各领域,是集演奏、作曲和教育于一身的国际著名女性音乐家。

FROM:浙江音乐学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