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她是中国当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在她指尖和琴弦的一拨一动之间,弹出了国乐的温婉和美。在1月21日海南卫视《艺术与岛》中,主持人丛薇带大家走近了琵琶演奏家吴玉霞。
《艺术与岛》栏目制片人、编辑、
导演、主持人 丛薇
琵琶演奏家 吴玉霞
丛薇与吴玉霞
丛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将琵琶的音声之美描述的淋漓尽致。今天我要探访的这位琵琶演奏家吴玉霞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作为首席琵琶演奏家,她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国际舞台,如今她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担任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研究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吴玉霞与琵琶相依相随半个世纪,艺术于她而言早已在指尖心尖融合为一。本期《艺术与岛》请大家跟我走近琵琶演奏家吴玉霞老师,一起去聆听她的音乐故事。
出生于上海普通人家的吴玉霞,10岁那年被老师选中领进了音乐之门。1977年吴玉霞考入北京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北京舞蹈学院乐队学员班,凭借一把琵琶离开了她熟悉的弄堂前往北京寻梦,也正是在这个地方,她与丛薇成为了同学。
吴玉霞的“琵琶行”要从一副赛璐璐琵琶甲说起。成绩好、人缘好的她早早便当上了班干部,但唯独有个小遗憾,从前学校的体育兴趣班她并不喜欢,总想找寻一个更中意的。每每看到背着琵琶下课的同学身影,也成了吴玉霞心底未曾言说的念想,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丛薇:吴老师,你与琵琶相依相随半个世纪,最初是怎样与琵琶结缘的?
吴玉霞: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天到老师办公室交作业,看到音乐老师正在用烙铁做弹琵琶用的指甲,于是我就趴着看,没想到这一趴,趴出了机会。老师问我:“你手指那么长,愿意不愿意来参加我们的课后兴趣小组?”我当然求之不得,于是就被选去弹琵琶,这一弹就弹了50多年。
丛薇:你这双手纤细修长、十分好看,但我注意到也有些老茧在手上。
吴玉霞:是的,这是由于长时间练习造成的,没办法改变,因此在演奏的时候需要用很强的技巧控制才能让演奏不被影响,非常不容易。
1980年,吴玉霞在“上海之春首届全国琵琶比赛”中荣获二等奖,这也是她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舞台独奏。她说:“这次比赛激励了我,也改变了我的命运。”从展现群体性到实现自我完善,从上千场次的舞台艺术积累到研究生导师的教学经历,从北京舞蹈学院到中央民族乐团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从琵琶作品的演奏学习到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研究,舞台讲台互换角色,理论实践相互融合。这些先苦后甜的经历引领了吴玉霞的学艺之路,也见证了50多年来她与琵琶关系的演变。同为北京舞蹈学院的同学,多年后的再次相逢也让丛薇和吴玉霞回忆起曾经在校园的美好时光。
丛薇:吴老师,当年在北京舞蹈学院学习的时候你弹琴、我跳舞,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期待能听到你演奏的音乐,能不能现场给我们弹一段?
吴玉霞:可以,咱们在学校的时候,陈爱莲老师跳的独舞《春江花月夜》你还有印象吗?我来弹奏这首曲子,我们一起回忆当年的时光。
丛薇:听着吴老师悠扬的曲子,仿佛看到了陈爱莲老师翩翩起舞的身影。
吴玉霞:是的,陈爱莲老师给人一种窈窕淑女的感觉,特别美。那时候我听了这首经典曲目《春江花月夜》,看到了陈爱莲老师优雅的舞姿,还专门去图书馆查阅张若虚的唐诗《春江花月夜》,为演奏曲调做最基础的音乐联想。我印象特别深,有次在去查资料的时候还看到了你。
丛薇: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你从舞蹈学院毕业后去中央民族乐团当了独奏演员,后来又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研究教学工作,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职业路线?
吴玉霞:每个成长的个体都有阶段性,因此要让自己在成长当中去历练。早期我们总是把目光聚焦在技术能力或者曲目积累、广泛的浏览上,到达一定层次后就应追求精读、精炼,在发展过程中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我始终认为艺术家要有自己的代表性作品,所以首演非常重要,但舞台的艺术表达只是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就要让自己沉下心来潜心研究。它与大家看到的光鲜亮丽的舞台呈现有着质的不同,所以我选择从民族乐团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希望能够去做这方面的积累。学术积累是我近年来非常看重的一个环节,我认为理论和实践应该相互融合。过去我们会关注作品技术层面的东西,现在则会关注技术层面之外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吴玉霞:这些年我举办过多场独奏音乐会,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1994年纪念孔子诞辰2545周年暨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大会,我被特别邀请在北京音乐厅做专场音乐会。这是我艺术道路中非常重要的一场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中诞生了琵琶协奏曲《春秋》。《春秋》特别邀请了著名作曲家唐建平先生为我量身定制,他引用了中国传统古曲《梅花三弄》的音调,又把孔子生活的年代、春秋时期的繁荣景象通过数据变成音符,创作思路独特。这首作品在当年引起热议,一经推出即成为经典。
作为民族音乐领域的专家学者、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现在将重心转向了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和促进的事业上来。就像她曾经在艺术道路上得到过许多前辈的无私帮助一样,如今吴玉霞也毫无保留地引领着下一代。吴玉霞曾说,“民乐艺术需要传承,更需要为此耐得住寂寞的人。”她不断总结自己多年的琵琶演奏和教学心得,潜心编写教材,希望在大力发展中国文化事业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小我向大我的飞跃,在艺术教育和培养艺术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丛薇:吴老师,您现在已经是知名的琵琶演奏家了,对于未来还有哪些展望?
吴玉霞:有一句老话叫活到老学到老,我非常庆幸自己到现在这个年龄依然钟情于舞台。每次我拿起琴的一瞬间就有种兴奋感,希望这份热情能够保持的更久一点,这也正是艺术的独特之处和魅力。当我们选择了这件乐器作为终身职业的时候,就应懂得先苦后甜的道理。早期的艰辛现在回想起来五味杂陈,但到了一定阶段后,从当年的好奇到热情,再到现在的感情,这一路走来我觉得还是非常幸福的。我想只要自己的体力、能力和精力都允许,我会一直不停地去演奏它、研究它、分享它。
一把琵琶、一首乐曲、一幅画面、一段故事,整个下午我都萦绕在《霸王卸甲》《春秋》等吴玉霞老师弹奏的经典旋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乐生生不息的深厚底蕴和文化传承者的热忱,这些无私奉献者用他们的使命与真诚不断将这条中国传统文化之路越拓越宽、越行越远。
——丛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