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8日,中国音乐学院举办琵琶学科系列活动,以艺术实践与学术研讨结合的形式,为民族音乐现代转型及教育发展提供新思路。
4月7日晚,由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作曲系、艺术实践中心联合主办的“乐相和——琵琶室内乐原创作品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隆重上演。此次音乐会是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琵琶学科室内乐教学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音乐会由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金野、青年作曲家文子洋执棒,国乐系杨靖教授领衔优秀琵琶演奏家及室内乐团成员联袂呈现,打造了一场传统与创新交融的琵琶艺术盛宴。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国乐系主任王中山、声歌系主任吴碧霞、作曲系副主任刘青、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赵塔里木、原党委书记闫拓时,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王次炤,首都师范大学原院长杨青,上海民族乐团原团长顾冠仁,天津茱莉亚学院院长徐昌俊等领导及专家学者出席,与现场观众共同见证了这场兼具教学实践价值与艺术探索意义的重要音乐活动。
九首由杨靖教授委约创作的风格多元的琵琶室内乐原创作品,通过高音琵琶、琵琶、低音琵琶、四弦琵琶、五弦琵琶、南琶等多种形制琵琶的创新性组合,构建出层次丰富的立体音响空间。不同音域与音色的琵琶在作曲家与演奏家的共同创作中形成独特对话,既保留了传统乐器的韵味,又拓展了琵琶家族在当代室内乐中的表现力。
音乐会在作曲系副主任刘青教授根据唐传《五弦琵琶谱》解译创作的《惜惜盐》下拉开序幕,国乐系副教授程雨雨领衔演绎。六种形制、音色各异的琵琶的对话,构建出层次丰沛的音响结构,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疏勒乐的悠扬气象,为听众带来视听双重享受。
作曲系朱琳教授创作的琵琶四重奏作品《仓才》,以中国传统锣鼓经为音乐灵感,将当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进行创造性结合。演奏者们运用敲击琴身、刮弦等非常规演奏技巧,演奏非乐音音响,打破了人们对琵琶演奏乐音概念的固化认知。
《邂逅》以诗意的音乐语言探索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对话,作曲家王丹红教授通过南琶与琵琶的对答,勾勒跨越历史维度的听觉图景。温润古朴的南琶与清亮通透的琵琶在旋律线条上形成鲜明音色对比,在和声织体中暗含共振。
青年作曲家陈瑞昊创作的《花样年华》,将美国乡村布鲁斯音乐的自由韵律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写意美学相结合,是一次突破性的跨文化音乐实践。五位琵琶演奏者以轮流主奏的形式形成动态声场,借鉴吉他滑棒等流行音乐演奏法,创造独特的音响形态,展现琵琶在音色表现力上的无限可能。
琵琶三重奏《弹指之间》以哲思性的音乐叙事展开,通过四个风格迥异的乐章,依次勾勒出空灵、阴郁、悠远、狂放的音乐图景。作曲家高平将琵琶最基本的“弹拨”动作上升为哲学思考对象,以“一生一灭”的弦音特性转化为音乐的核心表达,在音乐的共鸣中指向永恒。
下半场首先上演的是由作曲家张晓峰教授以中国古代神辫功夫传说为灵感创作的《辫子圆舞曲》,由2024年荣获“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小型民族乐器组合最高奖的12位琵琶演奏者演绎。精准的节奏把控、默契的配合与细腻的音色变化赋予了作品空前的音响厚度与层次感,将这部兼具诙谐与深情的作品诠释得生动有力。
由文子洋创作并执棒,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琵琶教师陈甦超担任独奏的低音琵琶协奏曲《入仙》,以汉代“相和歌”的乐舞意象为灵感,创新性地赋予了低音琵琶以协奏主角的核心地位。陈甦超以纯熟的技术、细腻的音乐处理展现了她对低音琵琶的驾驭与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笛箫、笙、打击乐与琵琶乐队交织,形成层次丰富的音响平衡,使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历盛大的音乐舞蹈盛宴。
青年作曲家戚浩笛以山西民歌为创作素材的《五凤齐鸣》,通过五个声部的精妙编排,构建出复杂而和谐的多维音响空间,实现了琵琶向交响性表达的重要跨越。担任指挥的金野教授引领演奏者对各声部进行精准诠释与细腻呈现。五种不同音色的琵琶在呼应中形成对话,共同交织出前所未有的立体声音画卷。
世界首演的《乐相和》仍由金野教授执棒,作曲家王东旭副教授以创新的乐队编制与多元技法,通过祈雨、仪式之舞、斗琴、欢庆之舞等篇章呈现了琵琶乐队的交响性表达能力。在令人印象深刻的斗琴段落中,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教师任宏演奏的琵琶和中国煤矿文工团演奏员刘恋演奏的高音琵琶,将高难度技法处理得行云流水,使两种音色形成巨大张力,在竞奏与交锋中将音乐推向高潮,琵琶乐队68人的宏大阵容释放出摄人心魄的音响能量。
音乐会的最后,由杨靖教授携98位琵琶学生共同奏响古曲《十面埋伏》将整台琵琶艺术盛宴推向高潮。这首琵琶经典武曲在99把琵琶的庞大阵容中,迸发出全新艺术魅力。演奏者们以口哨模拟古战场信号声,与琵琶的扫拂、轮指交织,构筑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让传统曲目在现代演绎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并以极具冲击力的视听体验为音乐会画上圆满句号,赢得现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在观众心中留下了关于传统音乐当代表达的深刻记忆与思考。
本场音乐会的圆满举办,展示了中国音乐学院琵琶学科在教学与实践领域的丰硕成果,通过对传统乐器当代生命力的深度挖掘,为琵琶艺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当民族音乐与现代审美相遇,当个体演奏与集体协作共鸣,中国民族音乐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当代语境中续写新的华彩篇章。
2025年4月8日,由国乐系、作曲系联合主办的“琵琶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讨会” 在教学楼811室成功举办,中国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黄虎,国乐系主任王中山,国乐系党总支书记彭双印,副书记程慈出席,国乐系副主任杨婷婷主持。
研讨会汇聚了国内各大音乐院校专家学者、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及出版社代表,围绕推动琵琶艺术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守正创新、探索民族器乐教育的新路径以及琵琶教学的历史传承、学科体系重构、乐器改革、美学更新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全面展现了中国音乐学院琵琶学科近年来的教学改革成果及原创作品实践路径。
黄虎副院长对国乐系琵琶室内乐实践成果给予高度肯定,他指出:琵琶室内乐实践是集创作、表演、教育、传播于一体的成功尝试,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及系统推进。随后,他从三个维度展开论述,首先强调了艺术教育应与科技、人才、理论体系等形成有机支持系统,推动高质量艺术内容的持续产出;其次鼓励年轻人在传承的同时应勇于超越,加强理论参与,推动文化传承的规范性与创造性的平衡发展;最后,他指出艺术院校应为国家留下经典作品、培育一流人才,实现从“五朵金花”到“遍地开花”的人才输出,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强国的时代使命。
国乐系主任王中山教授表示,中国音乐学院琵琶学科六十余年发展历程中始终秉持“传统精研、现代创演、跨界对话”的理念。杨靖教授作为杨大钧、王范地、刘德海等前辈精神的继承者,通过创办琵琶室内乐团、主导原创作品委约及乐器改良等,为琵琶艺术注入系统化教学与国际化表达的新动能。
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王次炤教授指出,《乐相和》音乐会通过审美现代性、历史意蕴与教学内核,构建了传统音乐文化的当代表达。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赵塔里木教授强调,中国琵琶教育应立足传统文化,围绕古今、中外、雅俗的多重关系展开理论建构,推动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深度融合。
天津茱莉亚音乐学院院长徐昌俊表示,验证理论的最好方式是作品。琵琶创作应融合历史感与现代语汇,探索中西融合、古今互照的创作路径。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原院长杨青认为,此次原创作品音乐会印证了中国音乐学院琵琶教学体系的成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碰撞中优秀演奏人才的成长路径。上海民族乐团原团长顾冠仁先生、中央音乐学院孙维熙教授指出,民族管弦乐中弹拨类器乐编制相对弱势,亟需挖掘独特音色组合潜力,解决共鸣杂音问题,呼吁作曲家深入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路径。
一级作曲家蒋婉求、浙江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盛秧肯定了中国音乐学院的琵琶教学系统性改革,从“个人”向“团队”转型,强化学生合作意识与多元表现力,运用动态声场感知与体验派方法实现非语言指挥,构建琵琶艺术的活态传承机制,形成从教学理念到实践应用的完整创新体系。
上海音乐学院的刘红、徐欣、吴强教授分别指出,琵琶学科建设应兼顾“血统”“体统”与“系统”,强调应兼顾学院独特艺术品质的传承与系统化的教学标准,以实现民族音乐教育的生态化发展。琵琶包含历史与民间双重脉络,呼吁学界重视民间资源的生命力与多样性,以演促教培养兼具技艺与文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以“乐以载道”实现系统性改革的社会价值,为民族器乐学科发展提供创新范本。
香港中文大学高平教授将室内乐定义为“音乐人的优雅对话”,呼吁将其作为琵琶教学的高级表达形态。他指出,应通过长期、持续的作品积累催生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委员会会长陈音回顾琵琶教学发展历程,呼吁学界协作推动琵琶艺术守正创新,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中央民族乐团首席指挥刘沙从乐器革新、教学实践、作品创新三个维度阐述以“守正创新”为核心推动学科发展。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刘青教授将作曲与演奏关系比喻为“鱼水关系”,指出未来将持续深化合作,推动琵琶原创作品发展。朱琳教授认为琵琶室内乐团拓展了同质音色、个性和共性的表现可能性,丰富了弹拨乐族群的音色阶梯,为不同题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训练的参考范式。国乐系弹拨一教研室主任葛詠教授从学术体系的历史性演进、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建构及学科建设的生态化发展三个维度分享了学科教学改革路径。国乐系杨靖教授分享了她20年琵琶室内乐教学实践探索历程,强调成果源于团队集体智慧与辛勤付出,体现了多代师生努力与跨部门协作的重要性。
自由发言环节,来自指挥、演奏、作曲与地方院校的代表纷纷表达了对琵琶室内乐成果的认可。无锡民族乐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孙鹏对中国音乐学院琵琶乐团系统化建设与排练精神表示高度敬佩,强调指挥与教师双重身份对教学与表演模式输出的重要性,建议将琵琶室内乐团模式推广至全国更多院校和乐团实践之中。中央音乐学院李晖教授、中国戏曲学院曲文军教授、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奉朝红、中央民族乐团琵琶首席演奏家董晓琳等纷纷表示,“乐相和——琵琶原创作品”音乐会不仅是琵琶声音的盛宴,更是中国音乐学院琵琶教学改革成果的集中呈现。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王东旭副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邹航教授、知名青年作曲家戚浩笛分享了琵琶作品的创作体会,强调作曲与演奏协作的重要性。云南艺术学院、河南大学、山西大学等地方高校代表则表示将吸收研讨会经验,推动琵琶室内乐教学体系的本地化实施。
此次研讨会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温度,即系统总结了琵琶教育多年的探索成果,也为新时代琵琶教学的体系重构、内容更新、形式拓展提供了明确方向。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以“守正创新”为核心发展理念,在教学、实践与社会之间建立了紧密联结,未来将继续大力推动理论建设、作品创作与社会传播协同发展,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