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吴玉霞教授应邀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举办《从琴房到舞台——演奏者的双重修炼》 学术讲座
路艳 华音网 2025-05-13

2025年5月9日晚六点半,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博士生导师吴玉霞教授应邀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三层演奏厅举办《从琴房到舞台——演奏者的双重修炼》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主办、国乐学科承办。整场讲座为附中阶段的同学们量身定制,立意明确,内容丰富,从演奏家、教育家和研究者的三重角度,围绕音乐学习的精神内核、琴房训练的实践经验、舞台心理的建设方法以及艺术教育的时代价值等方面进行全面阐释。讲座伊始,吴玉霞教授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切入点,讲述了少年时期在上海少年宫学习音乐的经历,深情回忆了上海的弄堂文化、石库门文化与红色精神在她的童年中留下的深刻印记。她强调,音乐学习不仅仅是技巧的磨练,更是文化根脉的传承与精神价值的塑造,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文化自信,将音乐作为表达情感、弘扬传统的重要媒介。

吴教授分享了多年来在琴房教学中的理念与方法,提出“读谱、唱谱、奏谱”的三联动教学模式,强调基础训练的系统性与艺术表达的统一性,只有通过科学的训练、系统的审美积累和自我情感的投入,才能真正实现从技术到艺术的飞跃。在分享个人艺术成长历程时,吴教授讲述了从上海到北京求学过程中,如何克服乐器材质差异导致的手指适应性难题,以及因气候环境变化带来的重重挑战,最终凭借顽强毅力登上专业舞台,其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师生。她强调,艺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艺术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更能滋养心灵、塑造人格。她提出,美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真正的艺术教育不只是单纯教会学生弹奏一首曲子,更是引导学生在艺术浸润中培养感知力、理解力与表达力,进而成为拥有健全人格和审美判断力的人。 在舞台表现方面,吴教授提出演奏者应进行心理建设,舞台如竞技场,不仅要求演奏者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情绪调控能力,还将乐器演奏与体育竞技相类比,指出心理紧张对表演的影响不可忽视,唯有在平时的训练中积累自信、锤炼心态,才能在舞台上自如地表达音乐的情感与张力。在探讨音乐表达的重要性时,特别提到情感训练的必要性——真正打动人心的演奏往往不是技巧的炫技,而是内在情感的真实流露。她鼓励学生要用心演奏,用灵魂去触碰每一个音符,并结合江南风格音乐作品的表现方式,讲述了音乐地域性、风格性准确诠释的重要意义,强调学生应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和精神内涵,才能实现深层次的艺术表达。

吴玉霞教授分享了多个教学与表演实例,介绍了朱剑平先生作品《妙音天舞》的创作过程中如何融合敦煌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表现,鼓励学生从传统中汲取灵感,开拓视野,勇于创新。她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古筝博士研究生杨新月合奏邱大成教授改编的古曲《春江花月夜》片段,通过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竹笛博士研究生孙明钰与琵琶博士研究生陈依美智现场合作演绎《烟雨江南》(阮昆申 曲),进一步阐述音乐演奏中艺术领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合作中体现默契与表达的统一。

讲座最后,吴教授对附中的同学们寄予殷切的希望,她强调,艺术学习是一条不断挑战自我、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道路。从琴房的枯燥练习,到舞台的光彩绽放,每一步都需要热爱、毅力与智慧。她鼓励同学们在艺术之路上保持初心,既不畏艰辛,也不失热情,把音乐作为与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去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和人生价值。 整场讲座气氛热烈,掌声频频。吴玉霞教授以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丰硕的教研成果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理解音乐、思考人生的窗口,树立了艺术榜样。师生们收获颇丰,触动较深,通过吴教授的艺术成长经历、舞台演奏的经验分享,同学们明确了在专业学习中的目标、方向与意义,坚定了走向舞台、追求卓越的信心与勇气。国乐学科也将通过定期邀请更多名家名师进校园开展学术讲座、大师课,助力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提升,提高国乐学科人才培养质量,为学院输送更多优秀的拔尖人才。

FROM:国音附中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