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巍:笙声不息
活跃在国际乐坛的笙演奏家吴巍,是中国37簧笙在欧洲古典音乐、爵士音乐、现代音乐,电子音乐等多维音乐领域中活跃的一个典型例证。他与国际一流作曲家保持长期紧密合作,不断为笙——这一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乐器打造出全新的声音。
今年3月,吴巍先行与埃萨-佩卡·萨洛宁(Esa-Pekka Salonen)指挥的旧金山交响乐团一道,世界首演了华裔作曲家方满的《火凤凰的笙音——为笙与管弦乐团而作》。4月底,吴巍受邀远赴北欧,在挪威南部名城斯塔万格与帕斯卡·罗菲(Pascal Rophé)带领的斯塔万格交响乐团首演了罗夫·瓦林(Rolf Wallin)《为笙与管弦乐团而作的协奏曲》。
上(从左至右):萨洛宁、方满及吴巍为观众导聆©San Francisco Symphony
下(从左至右):罗菲、瓦林及吴巍接受观众掌声©Marie von Krogh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火凤凰的笙音》是方满对梅西安《鸟鸣集》的致敬,方满在音乐中写下了七种鸟类的声音,当中的凤凰则拥有百鸟之王的地位。古人传说,笙的构造象征天地万物生长,演奏时会有凤凰随之起舞。《释名》中说:“笙,生也,象物管地而生。”《说文解字》中也说:“笙,十七簧象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这是方满创作这部笙协奏曲的哲学、音乐动机。此外,方满对疫情生活的思考,也促使了这部作品的诞生。在这部作品中,方满使用了八声音阶,这是吴巍第一次尝试演奏这样的音阶,为此他竭力找寻八音阶和声横向与纵向最大限度组合可能性及音乐和谐性。
华裔作曲家方满
方满谈吴巍及《火凤凰的笙音》
大约在15年前,我认识了吴巍。他写信给我说:"方满,我非常喜欢你的音乐,你能为笙创作一首曲子吗?" 所以当时我为他写了《无为》这首可爱的曲子,我们在欧洲经常演奏它。
对于《火凤凰的笙音》,我首先完成了笙的部分 ——乐谱多达50多页。当我知道吴巍用一根手指就能奏出两三个音时,我就想扩大和声语言。有时我会给他一个超过15个音程的和弦!他说这很有挑战性。
在一些段落中,吴巍必须即兴演奏,这在中国音乐中很常见,但我用的是两个对称的八声音阶。为了能够用这些音阶完成即兴,吴巍认真进行了研究。我们合作完成这首曲子后,吴巍说他会在他的乐器上做一些改变,以便能够演奏我的音乐。所以和他一起工作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他的经验丰富,悟性很高,我完全信任他的能力。
吴巍对作品的出色演绎让乐评人深感叹服。哈维·斯泰曼(Harvey Steiman)写道:“衡量作曲家技术能力的一个标准是,管弦乐团很少能压倒吴巍以摇滚明星的身姿倾尽全力的演奏。乐曲结束前的一大段即兴华彩段快板给了吴巍足够的余地来将乐器呈现到极致——复调、对位,都是独奏家的大师手笔。加上管弦乐团令人瞠目结舌的精准演绎,音乐厅中近半数观众都为之起立鼓掌。”
斯蒂芬·斯摩利尔(Stephen Smoliar)认为:“吴巍的音色与乐团形成鲜明对比,他大大拓展了传统的技术范围……音色的多样性远超人们预期,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关于音响盛宴的比喻。《火凤凰的笙音》是一个由不同声部组成的广阔景观……音乐带领观众们穿过这个景观,每一个鲜明的特征都能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清晰的、没有明确界限的印记。”
吴巍与萨洛宁指挥的旧金山交响乐团演绎方满《火凤凰的笙音》
©San Francisco Symphony
与方满一样,罗夫·瓦林《为笙及管弦乐团而作的协奏曲》的创作同样借鉴了笙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哲学意义。这部使用了作曲家独创的“晶体和弦”的作品,音乐的发展及当中的戏剧性,则来自中国的五行理论——万物生长衰灭的法则。瓦林的这部协奏曲,将密集的音响材料限制在一个苛刻的范围内,它们能够同时在多彩的管弦乐编曲和戏剧性演绎中展开,声音从微小的涟漪逐渐泛开成一整个管弦乐团。瓦林在乐团中不断找到新的乐器组合来创造不一样的表达,色彩在不同的声部之间起伏波动。乐团的声音在音乐厅内经过多重维度的声学投射,听起来非常美妙。
吴巍(右)与作曲家罗夫·瓦林(左)©Marie von Krogh
聆听完音乐会之后,乐评人玛格努斯·安德森激动地写道:“吴巍能以如此生动的方式在他的乐器上歌唱,值得每个古典木管演奏家学习。在最后一个乐章《火》中,吴巍需要根据作曲家的指示进行即兴演奏。他演奏的是一段复调。难以想象仅靠一张嘴和十根手指控制着按孔和按键就能发出如此不可思议的声音。快速的舌音技巧和气流吞吐所产生的连续声响将能量推至高潮,让观众听得屏气凝神。”
吴巍和帕斯卡·罗菲演绎瓦林《为笙及管弦乐团而作的协奏曲》
©Marie von Krogh
这场音乐会中,KAJIMOTO艺术家、法国指挥家帕斯卡·罗菲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这位现当代音乐作品的权威,不但在《为笙及管弦乐团而作的协奏曲》呈现了“细致入微、技艺精湛的管弦乐演奏”,而且在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两部管弦乐作品(《三乐章交响曲》和《夜莺之歌》)中,带领乐团展现出雕琢清晰的主题和铿锵浑厚的想象力。
吴巍与帕斯卡··罗菲演出中©Marie von Krogh
吴巍这两次合作,均建立在作曲家和演奏家共同追求音乐感受、内在哲学的基础上。笙并非只是单纯成为协奏曲的独奏声部,而是作为音乐所表达的理念的最佳代表,站在观众的面前。这种借西方音乐体裁体现的东方哲学,实际在历史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创作与演奏之间产生了奇异的共鸣。而作为这些链条中的重要交点,吴巍借用他手中的笙,让世界听见这不息的笙音,为人类传递和平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