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专辑推荐 | 王一《韶华·别秋》出版并全球数字发行
关永琪 华音网 2023-09-12

“竽也者,五声之长也,

故竽先则钟瑟皆随,

竽唱则诸乐皆和。”

——《韩非子·解老》

笙竽类乐器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秉持着“和合”的精神内涵。时至今日,笙在民族音乐蓬勃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不断地涌现出优秀的演奏家和作品。

青年笙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师王一的专辑《韶华·别秋》,由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并全球数字发行。该专辑收录了《晋调》《嘎老》《远草赋》《凤凰展翅》《韶华·别秋》《虹》共6首风格多样、题材丰富的传统与现代经典笙曲。在由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首笙独奏作品《凤凰展翅》(1956年)和2016年新创作的复调作品《韶华·别秋》共同构建的60年时间脉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和合与共、生生不息的“笙”音。

北京环球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隶属中央音乐学院,前身为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现任社长为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张帅教授。公司承央音优秀教师成果出版之重任,成功地打造了众多代表中国音乐界最高学术成就的音像作品。

自2022年始,北京环球音像在继续深耕实体唱片出版领域的同时,开辟了版权代理、全球数字发行、艺术家经纪与多品牌运营等新的战略领域,力行契合时代需求的传播理念,实现传统音像出版发行与数字出版发行同步,为中央音乐学院优秀教师学术成果的转化,开辟一个全新而强有力的平台,也为国内各大院校、机构、乐团及音乐家打造一个面向全世界交流的平台,以实体专辑+全球数字发行的方式,将高品质的音乐内容展现给全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青年笙演奏家王一与北京环球音像决定在围绕音乐艺术作品产出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其《韶华·别秋》作为北京环球音像转型后推出的专辑,备受瞩目!目前专辑已上线华为音乐、 TME 旗下 QQ ⾳乐 、酷狗⾳乐、酷我⾳乐、Apple Music、Spotify、Amazon Music、KKBox、My Music、Friday Music 、YouTube等全球各⼤音乐平台,欢迎大家前往以上平台聆听专辑!

王一,青年笙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笙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读,北京乐器学会笙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2019《中国器乐电视大赛》职业成年吹管乐组总决赛亚军、职业成年笙专业第一名,“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北京市优秀毕业生”获得者。

王一自幼学习笙演奏,先后师从孙友教授、林富贵教授、王磊教授、杨守成教授。2018年获中央音乐学院笙专业硕士学位,同年留校工作。2023年考取中央音乐学院笙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笙博士生导师王磊教授。曾任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笙演奏员,参加乐团首演音乐会、“全国十大优秀乐团”专场音乐会等系列重要演出。

在北京现代音乐节、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韩国大邱“国际室内乐音乐节”、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中国民族音乐节中与中央民族乐团、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加拿大多伦多新乐团、奥地利二十世纪乐团、澳门中乐团、CNU室内乐团等知名乐团合作;出访亚洲、欧洲、美洲、澳洲等地,并受邀与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合作,赴美国林肯中心、狼阱国家公园法林中心剧院、纽约州立大学帊切斯学院表演中心、萨拉托加表演艺术中心进行巡回演出。

首演笙独奏及新作品《笙声慢》《鹰神祭》《韶华·别秋》《醉江山》《the edge of still》《行者》《气》《戏傩》《以念苍穹》《落云川》《槐序》《光怪陆离》等数十部;多次参加《风华国乐》节目录制,作为“央音青年金奖团”成员录制《音乐公开课-青春的乐章》。

自本科起,王一便担任笙专业科研项目“笙在民族室内乐中的应用”的负责人,参与多项专业课题研究,参演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音乐海外行》《归去来兮》、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经山海》等,积极参与研讨会及学术活动;举办多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参与录制孔子学院教材《快乐学习中国乐器——笙篇》,出版发行《韶华·别秋》笙独奏专辑。

所获荣誉:2012年获得第4届艺术院校政府最高奖“文华奖”;2012年获得第3届“金芦笙”全国民族器乐大赛管乐组铜奖;2016年获得“宏福杯”中国笙文化国际艺术节传统笙专业青年组金奖、笙组合专业组金奖;2016、2018年荣获北京市先锋杯“优秀团员”、“优秀基层团干部”;2017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8年荣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职业成年吹管乐组总决赛亚军(职业成年笙专业组第一名)。

在专辑发行后,北京环球音像特派员关永琪采访了王一老师,聊起了她的个人专辑《韶华·别秋》以及她所理解中笙的文化之美。未来更多精彩内容也将在“支声”中陆续推出。

“龢”合与共,“笙”生不息

“笙演奏家王一专访”

Interview with Wang Yi

王一:WY

北京环球音像:BJHQYX

BJHQYX:您这张专辑是笙曲目传统与现代经典的交融,请您向听众朋友们介绍一下这张专辑吧。

WY:这张专辑是我2018年硕士毕业音乐会时的现场同期录音,当时邀请了北京环球音像进行录制,因为希望能够带给大家现场的真实感受,所以音频没有过多的后期处理。同时,由于是毕业音乐会,在曲目安排上希望做一个更为全面的呈现与汇报,有新中国成立后创作出来的第一首笙独奏作品《凤凰展翅》、浓郁山西风格的传统作品《晋调》、复调作品《远草赋》、现代作品《韶华·别秋》、室内乐作品《嘎老》以及协奏曲《虹》。其中《韶华·别秋》是王磊老师推荐的一首现代作品,也是首演作品。这6首曲目有着不同的风格和体裁,展现了笙乐器本身的丰富表现力和笙作品的多样性。

另外,我认为整体曲目创作的时间跨度较长,《凤凰展翅》创作于1956年,而《韶华·别秋》则创作于2016年,它们的时间跨度长达60年,十分具有纪念意义。更重要的是,参演这张专辑的演奏家和老师们现在大多也已经是各个院校和乐团中重要的青年力量,这张专辑记录了我们值得去珍藏的美好回忆。

2018年硕士毕业音乐会

BJHQYX:像您刚刚说到《晋调》具有浓郁的山西风格,《嘎老》这首曲子其实也用到了广西侗族大歌素材。笙本身就是一件深深扎根于中国民间的重要乐器,在很多乐种中都有所运用,如智化寺京音乐、冀中笙管乐等。您认为演奏传统音乐曲调和演奏运用传统曲调素材创作的音乐间有什么异同?

WY:在笙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所能听到原汁原味的、完整的笙独奏曲调和流传下来的谱子十分有限,它更多的是在民间音乐中作为代表性乐器不断地流传。如你所说的智化寺京音乐、冀中笙管乐,还有山东笙管乐、辽宁笙管乐、江南丝竹等都是直接演奏传统的曲调,可以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和戏曲中找到笙的影子;在戏曲方面,我们所了解的京剧、豫剧、昆曲等当中也有笙的部分;另一个笙多使用在传统器乐曲目的伴奏上,比如唢呐曲《打枣》《百鸟朝凤》、笛子曲《五梆子》《喜相逢》等。但是上述所说的方式与一般具有明确流传脉络传承下来的传统音乐还是有所区别的,它们更多的是合作的形态。演奏传统曲调或运用传统曲调创作的音乐,其不同点在于,传统音乐曲调更多以合奏形式呈现,所以需要考虑配合与平衡的问题,而共同点则是演奏家要基于对整个乐曲的熟悉,把全部音乐转变为自己内心能够展现出来的自然流露的情感。

另外,我们要了解传统音乐背后的历史渊源和传承状态。比如说智化寺京音乐,它是宫廷音乐的一种延续,那么演奏它的时候,为什么音乐需要更加平稳流畅,肢体动作也较少,则是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需要思考的部分。当演绎新创作的曲调时,不仅要保留原汁原味的民间曲调素材,还需要加入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思想,需要与作曲家沟通,了解作曲家想通过这首乐曲表达什么样的内涵、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乐曲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以及和声是什么样等。我们知道笙可以演奏和声,传统的曲调以四、五、八度的传统和声为主,但新作品不会完全局限于四、五、八度。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运用传统素材创作的现代表达,用更加符合现代的审美方式将传统文化延续下去,也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此之上,演奏家结合自身经验和技术再给新作品锦上添花。

2019年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复赛

BJHQYX:是的,首先都是要把音乐内化于心,才能进行更深入的表达。那在演绎这种具有明显地域性色彩的音乐作品时,还需要做哪些准备才能更好的把握这种风格呢?

WY:关于这个我来讲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吧!我在附中上学时,学校开设了戏曲和民歌的相关课程,其中讲到很多不同地区的民歌戏曲。在老师教学的时候,教到哪个地区就会询问班里有没有同学是这个地区的,如果有就请他用当地的方言念一下歌词,然后让我们跟着学,当时我年纪小,也只是照猫画虎的跟着学,大家念完之后会觉得很有意思并哄堂大笑,都没有思考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现在想来,这样的方式对我们后来处理不同地域色彩的音乐作品非常有帮助。

在上专业课的过程中,老师们也会根据不同地域风格的作品演唱一些民歌小调,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内化于心的风格特点。我记得在学习专辑中《远草赋》这首作品时,王磊老师就会在课堂上哼唱出陕北信天游的曲调,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沟壑连绵的画面。民歌戏曲的产生与当地的方言特色、人文环境、地域特点、地貌特征和人物性格都有很大关系,所以我建议在演奏这些作品时,一定要去了解当地的方言和人文环境。在对当地的方言、小调、戏曲、民歌有了一些了解后,就要像演员入戏一般,把自己想象成这个地区的居民,代入角色会更加有利于演奏者把握具有明显地域色彩的音乐作品。

2019年11月参演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民族音乐节暨第六届管乐周

BJHQYX: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笙的记载和成语故事,历史中笙的功能都有哪些?

WY:说到关于笙的成语,能够想到最多的应该是“滥竽充数”了。最开始看到“滥竽充数”是在我小的时候,当时我还没有学习这件乐器,脑海中只记住了“不要学南郭先生,做人一定要诚实”这句话,但是在学了这件乐器之后,我对这个成语有了更多的思考。除了教育意义之外,我还看到了成语背后的一些内容,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宣王召集 300个人同时吹笙,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场景是多么宏大,即使是现在300人同时吹笙,也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而且当时的场合是在宫廷为国王进行演奏,可见笙在那时笙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并且十分普及。《韩非子》中记载:“竽也者,五声之长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笙和竽同属于匏类乐器,这段话也正是说明笙竽类乐器在当时的宫廷音乐中处于领奏位置。

后来,笙开始慢慢地走向民间,隋唐时期乐器种类不断丰富,笙的功能也转变成了伴奏。到了宋代,由于市民音乐的兴盛,笙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个高峰,在瓦子勾栏、宫廷音乐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词调音乐中它为歌曲和诗词伴奏。此后,笙一直在伴奏的功能上延续,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又掀起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9年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决赛

BJHQYX:笙到现在也发展出了很多的种类,簧管、簧片的数量有所增加,还出现了改良键笙。请问这些新的乐器形制,为笙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新发展呢?

WY:改良笙的出现使笙的用途更加广泛,曲目量也在不断丰富。在经过胡天泉老师、牟善平老师等人的一系列改良后,增加了簧管,也就是扩充了音高和音区,增设了扩音管,扩大了笙的音量,极大地增强了笙的表现力和丰富性。其中运用比较广泛的36簧加键方笙是1975年由孙汝桂、王慧中和杨大明三位老师改制的,它根据十二平均律来调律,跟钢琴一样依照五线谱记谱来按键,这使得演奏者在演奏时更加方便,也完全解决了传统笙在乐团中转调不方便、音域不全的缺陷。正是因为这一系列改良笙的出现,使得笙的应用更加广泛,并且出现了很多为加键笙创作的作品,这张专辑中刘文金先生创作的《虹》、关迺忠先生的《孔雀》、王慧中先生的《傣乡风情》等就是。与此同时,改良笙使得演奏者能够演奏很多外国的移植作品,像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柯萨科夫的《野蜂飞舞》等。

另外,之前提到专辑中的《嘎老》这首作品运用了笙家族(高音笙、中音笙、低音笙) 进行演奏,从整体来说,笙的乐器改良不仅使笙的用途更加广泛、扩充了曲目量,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技巧的提升,也使作曲家们更加关注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我觉得乐器改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有一种延续性,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2021年7月参演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经·山海》

BJHQYX:20世纪以来所产生的这些笙曲之所以能够焕发出新声,您认为除了乐器改良之外,还有什么重要的原因?这又可以为新时期笙的创新发展提供哪些借鉴思维呢?

WY:乐器改良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另外我认为还有几个方面。 第一,得益于我们国家整体的文化政策。比如说专辑中的《凤凰展翅》为何能在1956年被创作出来,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十分重要,国家对民族音乐发展的大力支持也是非常有利的推动点;第二,笙的演奏者对作品的创作、挖掘、甄选与推广,为听众呈现出了很多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并且使其不断流传,所以他们的功绩非常重要。像我的导师王磊教授,他创作了《远竹》《笙鼓齐鸣》等笙独奏曲,并首演了百余部20世纪后创作的新作品,如秦文琛教授《大地音诗》、郝维亚教授《万里行》、周娟教授《自由花》等等;第三,要感谢作曲家对笙作品创作的支持,现在很多作曲家们为笙专业去创作乐曲,并且愿意为笙专业去付出、去尝试,从而帮助我们发展,真的十分感谢!

关于新时期笙的创新发展,我认为和上述所说的内容需要同时进行。现在吹笙的同仁、笙文化的爱好者不断增加,我们需要多尝试,不尝试也就不会有新的发展。

2019年2月接受爱沙尼亚ERR第四广播电台专访

BJHQYX:笙的音色包容性和改革后提供的多元化技术保障,使得它在乐队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看到您有很丰富的乐队合作经验,您认为作为独奏家和乐队演奏员在演奏过程中分别需要注意什么?

WY:这个问题很好!其实我们在独奏的时候,会更加主动地去展现笙本身的技术技法、音色特点与情感表达。但是在乐队中,笙更像是一个融合剂,把大家都包裹在里面,从而对整体进行把握。所以在乐队中尽量避免一味地突出自己,而是需要时刻关注其他声部在做什么、我们需要给出什么样的音色和音量,也就是清楚我们所在的位置和功能。笙在独奏当中和在乐队当中的角色定位不太一样,但不管是什么角色都十分重要,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2021年7月参加“不一样的精彩2021”音乐会

BJHQYX:民族管乐器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您如何看待管乐通过“气息”来表达传统精神?

WY:所有的乐器演奏都应该有“气息”的表达,对于管乐来说,“气息”是我们表达音乐必不可少的媒介,没有“气息”声音就无法完全释放出来。我们知道大部分管乐器使用吹气比较多,但笙是吹管乐里既可以吹气发声,又可以吸气发声的一件乐器。演奏中需要保持吹气和吸气的平均,在一呼一吸之间达到“气息”的平衡,以确保乐曲的完整性。同时也需要演奏者把握好自我平衡的“度”,但是这个自我平衡的“度”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需要去找到自己合适的状态。

BJHQYX:“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音乐审美范畴,甲骨文“和”的构形也被认为是笙的前身,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对于笙所具有的“和”传统美学的理解吗?

WY:“和”的思想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方面,在音乐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范畴。从笙的层面来说,它原来被称作“和”, 这个名字我认为十分贴切。 首先,笙自身要“和”。笙的一个簧管是一个音,多个音组成一个和音,其中如果有一个音不够和谐,就无法达到“和”的境界;其次,是乐器要与人(演奏者)“和”。我们在演奏的过程中,首先要平衡一呼一吸之间的关系,而后要把“意、韵、神”结合到一起,达到“人琴合一”的状态;另外,是笙要与他人“和”。在乐队、室内乐里,以及为唢呐、笛子伴奏的时候,笙的声音要与其他乐器融合;最后是众“和”。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笙是定音乐器,作为标准音来使用,我们需要在确保自身音高准确的前提之下,让其他声部来寻找这个标准音,最后使大家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状态。

BJHQYX:是的,“大乐与天地同和”,笙在音响特性和实践中都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和合之美,那么这种美学观念对您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WY:“和”是笙的特色,也是笙的魅力所在。从音色方面来说,它不像唢呐那么明亮,也不像笛子有着明显的分辨性,笙就在中间,包容、融合各种音色。“和”的精神也浸润着吹笙人,在前辈、老师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正平和”的处事态度、“和衷共济”的奋进力量。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无形的精神也在影响着我,我可能不会过于的突出自己,更期待一种“和合共生”的状态,努力做好自己。

2019年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总决赛

BJHQYX:北京环球音像大力开拓全球数字发行,为中国音乐家搭建传播中国音乐的平台,您的专辑也在其中,您是如何看待北京环球音像提出的通过全球发行“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音乐故事”这一句话的?又有怎样的期许?

WY:在“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音乐故事”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北京环球音像对中国音乐充满自信,并对传播推广中国音乐文化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与愿景。中国音乐拥有丰富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格。通过全球数字发行,为中国音乐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也让世界各地的听众了解中国声音,感受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同时,通过全球数字发行,有非常多像我一样的青年演奏家的作品,被世界听到和喜爱,我想我们是幸运的。未来,希望北京环球音像在张帅教授的带领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挖掘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搭建起更加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中国音乐的魅力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

来源: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采访/撰稿:关永琪

FROM:国音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