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晚,由武汉音乐学院中乐系、科研处主办的一场视听盛宴——“张云山唢呐独奏音乐会”在编钟音乐厅奏响。整场音乐会向观众展现了由武汉音乐学院教师、青年唢呐演奏家张云山甄选出的六首唢呐独奏佳作,另有“东方麒麟”中国吹打乐组合及其学生作为嘉宾带来的吹打乐合奏和唢呐重奏作品,表现了中国民族器乐独特的艺术特色,现场气氛热烈,异彩纷呈。
唢呐,这一极具民族文化符号意义的乐器,不仅有着良厚悠久的生长和传承历史,又在当代创作者的手里焕发出极其多变的艺术表现力。此次音乐会从选曲到演绎,无不体现出唢呐的传统魅力和当代风格,也体现着表演者的精妙构思和高度水准。张云山以独奏形式演绎了包含传统风格、现代创作型以及流行音乐风格在内的多首性格迥异的经典作品。
音乐会由“东方麒麟”中国吹打乐组合演奏的《风入松》开场,乐曲是上海音乐学院徐坚强教授为唢呐、打击乐和竹笛创作的合奏曲,融合了京剧、豫剧、越剧等不同戏曲音调,形成不同风格的入调与不同织体的色彩变化,情绪炽热且大气磅礴,大有“乐照松涛,劲风入林”之势,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
张云山首先演奏了由著名唢呐演奏家刘英教授改编自安徽唢呐曲牌的作品《凡字调叫句子》,全曲由“穗子”“慢板”“快板”组成,慢版“凡字调”旋律光洁抒情,快板“叫句子”欢快热烈,乐曲风格对比强烈,生动地再现了民间逗唢呐时的有趣场面;唢呐独奏曲《普庵咒》对张云山意义非凡,它不仅是由演奏者本人根据家乡山西原平一带的传统吹打套曲《三吹三打》改编而来,更以宽广大气的前段,委婉悲切的中段以及步步紧催的尾段表现着浓郁的晋北鼓吹音乐特色;接着是著名作曲家梁欣以陕西秦腔和关中地区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关中情》,作品韵律别致且欢快豪放,西北人民淳朴、勤劳、善良的民俗风情跃然舞台。音乐会前半场的三首传统乐曲,以安徽、山西、陕西多地的不同风格,展现了唢呐这件民间乐器在我国广袤丰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的艺术奇观,也体现出表演者扎实的基本功力及同时驾驭多种音乐风格的演奏能力。
《敦煌魂》是作曲家朱晓谷于2004年创作的唢呐协奏曲,作品以唐代民族英雄张议潮揭竿抗击吐蕃的历史故事为题材,共分为六个段落:“引子”“怨”“思”“怒”“庆”“结束段”,乐曲在民族音乐风格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现代创作技法,曲风鲜明,韵味深远,兼具传统与现代演奏技法,极具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新世纪唢呐现代风格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一首,表演者音情并茂,完美地表现出一幅军民抗击外族侵略的悲壮画卷,让听者如临其境,无限回味;《天乐》是由作曲家朱践耳创作于1989年的唢呐协奏曲,作品由五部分构成:大开门、摇板、悠板、急板、尾声,将原生态音乐素材和现当代的作曲技法有机结合,却力图追求一种返璞归真的抒情风格。演奏者通过此曲生动直观地展现了生动朴质的民间生活场景,使听众身临其境;《恣逸》由当代作曲家李渊清于2019年为唢呐与钢琴、打击乐所作,乐曲将爵士音乐中的BossaNova和拉丁音乐中的Tango融入其中,演奏者运用过硬且多变的演奏技巧和动作神态将两者的轻松荡漾、潇洒自如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音乐会以一首热情欢腾的吹打乐《庆丰收》结束。该曲由作曲家刘炳臣、刘万羚在1964年创作,以民间音乐、戏曲音乐为素材,描写了勤劳的人们在丰收之际收割时愉快而忙碌的劳动情景,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农村美好气象和幸福生活的赞颂。乐曲欢快热烈,曲调明快有力,表现了人们丰收后喜庆欢快的收获场景。
整场音乐会通过对传统与现代作品的巧妙编排与精湛演绎,充分展示了唢呐艺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样风格与无穷魅力。张云山及其团队的出色表现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将这场视听盛宴推向高潮。
唢呐,由远古波斯阿拉伯地区经丝绸之路,在漫天黄沙的丝路中和不分昼夜地远行后传至中国,至今已成为古老民族最为喜爱的乐器之一,更是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中国历代万千唢呐艺人创造性转化的结晶,也是中国吹管乐器中的典型代表。而对于张云山而言,从忻州到武汉,从讲台到舞台,30多年来与这件乐器产生着数不尽、说不清的人乐情愫,他说:“千百年来,它早已有了中国人的活气儿,它的流淌着祖先的呼吸,硬实又柔软,我们是它的后代,是它后代的后代,也是它眼下重焕新生的倡导者和行路人。”张云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张云山,现任武汉音乐学院中乐系唢呐教师、青年唢呐演奏家,山西原平“八音会”非遗传承人,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唢呐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民族管弦乐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