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胡海泉唢呐艺术表演与编创人才培训》项目开班仪式在中央民族大学盛大举行
华音网 2025-05-12

2025年5月7日上午9时30分,中央民族大学中慧楼第一会议室气氛热烈,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胡海泉唢呐艺术表演与编创人才培训》开班仪式在此隆重举行。此次仪式标志着一项肩负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唢呐艺术重任、为新时代培育复合型唢呐艺术人才的工程正式启航。

出席本次开班仪式的嘉宾有: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石亚洲,科研处处长黄志辉,音乐学院院长斯琴朝克图、副院长李建军、王溪,各系主任等领导与嘉宾悉数到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书记王书伟、原北方昆剧院艺术总监王建平、中国音乐家协会原表演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冯卉,《音乐周报》资深媒体人孟绮、《乐器》杂志资深编辑孟建军,民族器乐艺术领域的权威专家李光陆教授、石海彬教授、吴景馨女士、雷达教授、郑忠和教授、宋扬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原表演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冯卉女士等业界代表,授课专家胡海宽、胡卫刚、王俊峰、侯彦秋、高华,还有各界行业精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年鉴社影视中心主任马全利、中国广播电视联合会法治传媒委员会理事吕铮、中旅集团国际教育部部长刘红石、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陈璐、内蒙古新质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文化顾问吴那申、中科元宇宙文明创新应用中心首席专家杨晓华、中民协民族乐器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张方、中旅集团国际教育部经理曹晓莹、江桥国际传媒公司产业咨询顾问韩波。

李建军主持开幕式

仪式由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建军主持,全程严格遵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管理规范,流程有条不紊,议程庄重严肃。

胡海泉1935年生于辽宁,是我国著名唢呐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为唢呐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上世纪80年代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也是该院最有影响力的专家代表之一。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作为《胡海泉唢呐艺术表演与编创人才培训》项目主体申报单位意义非凡。启动这一项目不仅是对胡海泉先生艺术成就的致敬与传承,更是为唢呐艺术培养新生力量的关键之举。

正如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唢呐专业委员会会长石海彬所言:“胡海泉先生作为唢呐一代宗师,其演奏艺术刚柔相济,别具风格。他博采众家之长,却又始终坚守唢呐最本真的语言。他的创作始终扎根老百姓,可谓硕果累累,那些经先生精心整理、改编的管乐作品,不仅是珍贵的艺术资料,更蕴含着深邃的音乐思想,为民族管乐、为唢呐艺术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李建军副院长在主持发言中着重强调,国家艺术基金作为国家级艺术资助平台,在推动文化繁荣、培育艺术人才方面使命重大。本次项目获批立项,既是对中央民族大学艺术学科建设成果与专业实力的高度肯定,也是学校积极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助力非遗传承的关键实践,充分彰显了项目的权威性与示范性。众多校内外专家、学者与媒体代表的参与,更为项目带来了多元视角,将极大地提升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胡美玲发言

项目负责人胡美玲副教授就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专题汇报。本次培训严格遵循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规范,以“传承经典、创新发展”为宗旨,构建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教学体系。培训周期自2025年5月7日至7月5日,共计60天,涵盖理论教学、技艺实训、作品编创、成果展演等多元环节。课程设置深度融合唢呐演奏技法精进、经典曲目解析、现代编创理论及跨界艺术实践,特别安排观摩与院团交流模块,旨在培养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视野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授课团队由国家级唢呐演奏家、音乐理论家及行业领军人物组成,确保教学内容的权威性与前瞻性。

此次项目严格遵循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标准,精心构建了“理论教学 + 技艺实训 + 作品编创 + 成果展演”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同时,组建了一支由国家级唢呐演奏家、音乐理论家构成的权威师资团队,全方位确保培训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参与指导,更为项目的专业性与前瞻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黄志辉致辞

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黄志辉处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原表演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冯卉、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唢呐专业委员会会长石海彬、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书记王书伟、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石亚洲在开班仪式上先后致辞。

王超发言

齐齐哈尔大学唢呐教师王超作为学员代表在发言中郑重承诺:一定会严格遵守培训纪律,积极投身到学习实践中,努力实现从专业技能提升到艺术创新突破的全面发展,切实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

石海彬致辞

石海彬代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唢呐专业委员会衷心祝愿《胡海泉唢呐艺术表演与编创人才培训》项目圆满成功,祝愿每一位学员学有所成,愿胡海泉先生的艺术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王书伟致辞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书记王书伟代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对培训班的开启表示热烈的祝贺,也向授课专家团队的倾力付出表示感谢,向入选的全体学员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此次项目不仅是对胡海泉先生艺术成就的致敬,更是以唢呐为纽带,推动传统音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冯卉致辞

中国音乐家协会原表演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冯卉表示:国家艺术基金作为政府推动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抓手,不仅承载着守护中华文明根脉的使命,更肩负着激活当代艺术创造力、构建文化自信的责任。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维度,既是文化传承的“守护者”,也是艺术创新的“孵化器”,更是社会精神家园的“奠基者”。

石亚洲致辞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石亚洲在致辞中指出:中央民族大学始终以“美美与共,知行合一”为办学精神,肩负着传承多元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今天,国家艺术基金《胡海泉唢呐艺术表演与编创人才培训》项目在此启幕,正是我校“守护文化根脉,培育时代新人”办学理念的生动实践。

石亚洲说:“胡海泉先生自1982年就在我院任教。据考证,胡海泉先生创作、改编、整理的唢呐作品有一百余首;出版发行的唢呐教材和著作,为唢呐艺术的规范化、唢呐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胡先生录制发行了多张唢呐、管子、双管演奏光盘;在唢呐的形制改革方面,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使得传统唢呐和加键中低音唢呐在改革后都有了一定的改善,胡海泉先生的一生都在为民族管乐事业特别是唢呐事业而奋斗,如今,他培养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传承至今已经是第五代。”他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并继续传承胡海泉唢呐演奏艺术,本次项目主要针对如今唢呐艺术传承者与学习者逐渐增多,为了能够将胡海泉先生的唢呐艺术继承下去,整合胡派唢呐艺术界优质人才资源,培养胡派唢呐艺术传承与教育人才,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和发展路径,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贡献。”

斯琴朝克图致辞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斯琴朝克图在总结讲话中强调:唢呐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音乐的瑰宝,蕴含着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密码。胡海泉先生的唢呐艺术,既植根于北方民族音乐的深厚土壤,又融合了多元文化的灵动气韵,恰似一条文化纽带,串联起热情洋溢的东北唢呐、婉转灵动的山西唢呐、丰富多元的少数民族唢呐——这与我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传承观不谋而合。

据悉,本次项目设置的采风实践、编创工作坊等环节,引导学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民族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让唢呐这一传统乐器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的现代载体。

仪式最后,全体与会人员在中慧楼前合影留念。

据悉,本次为期60天的培训,将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专业的技艺训练、丰富的艺术实践,对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40名入选学员进行全方位培养。项目实施成果将通过结业展演、学术研讨、作品发布等形式集中展示,并纳入国家艺术基金成果库,为中国唢呐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与示范效应。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