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活动预告 | 箫园雅集《空山雅韵》7月6日邀您共品“箫之韵味”
华音网 2024-06-18


活动时间

2024年7月6日 下午14:00

活动地点

天桥艺术中心·第五空间

支持单位

主办:北京中华传统乐会/箫园

协办:空山箫坊

承办:北京艺腾博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雅集嘉宾

田龙、古榕、空山

曲目单

箫埙合奏《离染》

曲:苏一

箫:空山

箫与钢琴《幽草》

曲:麻峰

箫:田龙  钢琴:古榕

箫与钢琴《忆》

曲:黎英海  编配:黄宇翔

箫:田龙  钢琴:古榕

琴箫合奏《平沙落雁》

古曲

箫:空山

箫与钢琴《渔舟唱晚》

古曲  改编:黎国荃

箫:田龙  钢琴:古榕

箫与钢琴《梅花三弄》

古曲

箫:田龙  编配、钢琴:古榕

洞箫独奏《幽兰逢春》

曲:赵松庭  改编:水镜

箫:空山

箫与钢琴《牡丹亭幻想曲》

昆曲音乐

改编:孙建安、田龙  编配:黄宇翔

箫:田龙  钢琴:古榕

箫独奏《如是清净》

曲:袁媛

箫:空山

箫与钢琴《忆江梅随想》

曲:田龙  编配:古榕

箫:田龙  钢琴:古榕

演出曲目顺序以现场为准

曲目简介

箫埙合奏:《离染》

《离染》这首曲子旋律舒缓,具有一种纯净和宁静的感觉,表达了一种远离世俗纷争、保持内心清净的态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远离贪欲,出离污浊,无有烦恼,清静自在,也表达了曲子所营造的出世之感。

箫与钢琴:《幽草》

作品创作于2020年春季,乐思来源于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意,以情写景,借景述怀,蕴含诗人对小人在位、君子不得其用的无奈之意。对社会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之意。乐曲以深沉醇厚的音调,含蓄内敛的旋律,表达了诗人哀而不伤、怨而不恨的高尚情怀。

箫与钢琴:《忆》

箫与钢琴《忆》是由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创作于1986年,乐曲根据南音素材创作,旋律深情、哀婉,表达对往事的回忆和思念。

琴箫合奏:《平沙落雁》

此谱初载于明末《古音正宗》(1634年)、问世之后,广为流传。乐曲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曲情描绘了深秋之际,鸿雁飞鸣,身南心北,怀念家乡,秋风瑟瑟,无限感慨的意境。

箫与钢琴《渔舟唱晚》

《渔舟唱晚》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之意。乐曲开始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展现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情景,接着音乐主题逐层递进,活泼而富有情趣,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而且十分优美动听,体现“唱晚”之意。最后对主旋律进行再现,节奏相比开始更加委婉舒缓,并加以反复表现了心情愉悦的渔民悠然自得,片片白帆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

这首曲子先被改编为古筝曲,也曾被改变为高胡、小提琴曲,又由黎国荃改编为长笛曲,再之后笛箫也沿用长笛的版本稍加修改进行移植演奏也有相当好的效果。

箫与钢琴:《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是中国古典乐曲中表现梅花的佳作,乐曲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借物抒怀,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乐曲主题表现梅花,其名称源自前半部的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作三次的重复,用来描绘梅花的清雅高洁。乐曲的后半部则用稍快的曲调再加上音色的变化,来表达梅花在寒风中迎风摇曳的坚毅不屈的形态。

洞箫独奏:《幽兰逢春》

《幽兰逢春》赵松庭、曹星曲,乐曲创作于一九七九年,作者以写意的手法将昆曲比喻为兰花,仿昆曲情趣,描绘兰花逢春,大放幽香,以倾述自己的情怀。慢板主题取材昆曲《二郎神》;快板取材昆曲过场音乐,演奏讲究抑扬顿挫,以及灵活运用用颤、迭、赠、打等技巧。

箫与钢琴:《牡丹亭幻想曲》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几乎成为昆曲的代名词—昆腔巍然曲宗,牡丹艳冠群芳。本曲根据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由演员王丹风主演的《桃花扇》与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由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主演昆曲电影《牡丹亭》配乐为素材,进行器乐化改编。乐曲旋律优美,意境别致、优雅。

箫独奏:《如是清净》

《如是清净》曲作者袁媛,此曲表达了作者简单清净,“大繁若简,大美若素,不囿于物,不困于心,一半素心以清简,一半寂静许清欢”的心境。

箫与钢琴:《忆江梅随想》

《忆江梅随想》曲意取自宋代洪皓《江梅引·忆江梅》天涯除馆忆江梅,几枝开......作者出使金国被扣十余年,不惧威胁利诱,意志坚定不移,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傲箱雪的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曾经力多少骚人墨客所反复呤咏,在洪皓的词中梅花则是故国家乡的象征。抚着绿绮琴弹一曲《梅花三弄》,思绪飞向遥远的南方,突然耳边传来一唱三叹的胡笳声,才意识到自己还远离故园陷于囹圄,一“笑”一“吹”触动了满腔哀怨,曲终之时回荡起悲壮的余响。

FROM:中华传统乐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