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背景:法国当地时间2025年1月31日晚,中国著名笛、箫、埙演奏家张维良教授传统与现代“琴箫吟”中西室内乐音乐会在巴黎科尔托音乐厅成功举办,受到各方诸多关注。
张维良的万花筒——听张维良巴黎「琴箫吟」音乐会
(文/李梓成)光,原是无华的,折射进万花筒里,另有绚彩天地映入眼帘。张维良的竹管就是这万花筒,一道气柱下去,多变、有、回味深长的乐音,总教人惊奇不已。
在国外展演民族器乐,文化背景不同的观众,看见一琴一箫,其别天壤。耳闻目见民族器乐中成长起来的我国民众,无论有否接受音乐训练,听到音调、看到演奏姿态,或多或少能明辨正在观赏的表演传统、民间与否。但对于国外观众而言,不计为数亦不少的中国音乐爱好者,一般他们听到这场音乐会中半音阶调式而非传统弦式的古琴、突破常规音域超吹的箫音,遂认知这为传统、民间的中国声音,毫不出奇。这当然不是音乐会的本意。因此,当晚的法文场刊为音乐会的基调开宗名义,大意为:这场音乐会透过使用中国古代音乐旋律素材来重新聆听文人音乐,也延续1910年代末中国民国时期兴起的现代化音乐习俗,是东西乐器相遇过程的一部分。
张维良的箫音之后会慢慢带我们弄清这些纷繁的概念。
他一出场接连吹出四首自己编配的《清夜吟》《梅花三弄》《潇湘水云》《渔樵问答》。各曲配器都另有颤音琴和/或竖琴。《梅花三弄》是只和Simon Debierre(法籍古琴家,汉名桂智伟)二人合乐。四曲都紧扣一个宏旨——文人音乐,简单来说有理解和演奏上两个概念。理解上,文人音乐涉及历代文辞,如《潇湘水云》,成书于明代的《神奇秘谱》就有「以寓惓倦之意也」的题解。偏偏「惓倦之意」,有宋玉《神女赋》「愿尽心之惓惓」的真诚,有王安石 《奉酬许承权》「三秋不见每惓惓」的怀念,有蒲松龄《聊斋志异》「意惓惓不自得」的纳闷。演奏者要熟书,否则免谈营造意境。当然其余诸曲亦各牵涉文辞,在此不赘。总之,了解文人音乐的深意,演绎出「画面感」,是从文字到听觉的过程,得看演奏家的修为。四曲下来,张维良的气息着实非常细腻,在强奏和弱音的控制极善,如《梅花三弄》箫部在第三弄前有一个技巧试金石般的超吹,只见坐着演奏的他一提气,一个清亮的超高泛音便散透整个乐厅。去年在同地点听张维良「相和歌」音乐会后,我曾写道这科尔托厅不大也窄,是细品笛箫的理想场地。此趟更加深了这印象。
纵大会没特别指明,我想张维良想延续的民初现代化音乐习俗,所指是当年盛极一时的「大同乐会」中西音乐归于大同的精神。下半场的曲目完全就尝试向这方向实践,而海报上的七重奏班底,终倾巢而出。
高为杰的《焚琴》(2020)是事前非常期待亲耳听到的创意之作。受张维良所委约作此曲时已82岁的作曲家用非常激烈的音乐语言具象地描述一部古琴焚毁的过程,例如桂智伟要边演奏边将琴弦松垮掉,仿效火焰吞噬弦线。更吸引我目光的是敲击手Thierry Miroglio,其风格非大开大阖,在舞台上并不抢眼,但对声响布局卓绝。乐曲编制上有马林巴琴和颤音琴各一,快速八分和十六分音列的乐段通常都是两部敲击同时进行,他一方面平衡由另一位好手、Blanc-Mesnil音乐学院教授文婷雅棒下丰沛的马林巴琴,一方面在衔接情感强烈的乐段有重要作用。例如有段七重奏各部会合完毕,准备进入下一较平稳的乐段,回响犹在,只见Miroglio的右脚稳稳地定在延音踏板上,然后一直随音乐厅的余音慢慢抬起,精细声响的控制非常高妙。
焚琴在中国的语境中有杀风景之意。在西方,尤其是以英美加为首的英语圈,则是庄严地缅怀逝者的意象。而在不久前的巴黎奥运开幕式,法国人还真烧掉了一部三角钢琴。当地观众瞥见曲名,不难心领神会。觉得张维良当晚选演此曲,是想将构思中的「东西相遇」从单单乐器组合的形式提升至一种相互反思的文化对话层面。
最后选奏Joel Hoffman的《醉渔唱晚》(2023)亦是如此。张维良在此曲同时兼小钹、低音笛和箫。这不啻是刻意以突破观众想像来达致去中心化,稍冲淡笛箫的角色,毕竟室乐重奏的宗旨是每声部平起平坐。张维良他的笛箫声部有时是跟Pierre Dutrieu的单簧管同音,这演奏难在后者的簧片声和张维良手中竹管朴实音色要相和,好在张维良的箫音本身就以饱满见长。如跟本文开首所言明,Hoffman此作,文化背景迥异的听众会有截然不同的聆听效果。听到Pierre-Henri Xuereb的中提琴声部以拨弦滑音奏出同名古琴曲的动机,熟悉中国音乐的知音或会心微笑,其旋律的结构和音色变化蕴含着传统文人音乐的韵味,而其他听众则可能更关注其中现代和声的运用。但相信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都能感受到「现代不等于无序」的音乐思想。
现我们毋简单地以在外演奏民族乐器为喜。以张维良今日的境界,我觉得最成功之处是研究透彻传统之余,仍戮力透过新作品、新表演形式跟当下的世界交流、接轨。这视野是特殊的。蕴含着不同文化背景和意涵的音乐,就像咽下一口法国白马酒庄的红酒,有让人凝神感受的岁月陈甘。
作者:李梓成
李梓成,英国牛津大学音乐在读博士,兼英国伦敦大学亚洲及非洲研究学院硕士表演课程竹笛导师,亦任全国最大乐器博物馆Horniman Museum 2024年度驻场音乐家。2024年当选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士。在舞台和讲室外,自17岁投身翰墨,于中港台各主要媒体上发表文章。深信一笔一笛在手能穿越时间和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