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首届全国扬琴基础教学研讨会暨全国扬琴青少年教学成果展示(三)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24-01-07

全国扬琴

基础教学研讨会

基础教学是金字塔坚实的后盾,浙江音乐学院附属音乐学校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举办的首届全国扬琴基础教学研讨会,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学团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研讨会和专家面对面通过演奏方法、练琴方法、竹法以及乐器改革等方面,为教学与演奏提供了从不同的角度与对科研的思考。

浙江音乐学院附中青年教师黄煌主持


专家面对面

按照发言顺序排序

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民乐科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应皓同老师:

本次专家面对面讲座上,应皓同老师以基本功训练为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首先提到,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和演奏技术的运用,力度和速度的变化的强化练习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条件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应老师指出,在练习过程中要明确如何运用手腕,以及手臂尽量用放松的状态演奏。在针对左手的训练方面,在演奏过程中,左手的作用至关重要,能够增加乐句、音程演奏中的清晰程度。应皓同老师还提到,要学会把乐谱唱出来,辅助加强乐谱的试谱能力,可帮助缩短乐曲的学习周期。练琴过程中要提高节拍器的使用效率,对节拍尤其是后半拍的控制需要有意识的掌握。

讲座最后,应老师针对两位基础团队的学生进行了现场演奏点评与指导。对于《海燕》这首作品,应老师指出在突出旋律音的同时不能忽视伴奏音的和声,半音阶演奏中注重左手的音准与音色。在学生演奏《瑶山夜画》的过程中,应老师指出其高音缺乏灵活跳动性,指导学生利用小关节带动大关节,手腕抬起带动手臂进行击弦演奏。不少家长全程拿着手机和笔记本认真记录讲座内容。讲座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干货满满、收获颇丰。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李玲玲教授:

讲座上李玲玲教授表示“顺竹法”便于演奏时竹法的顺畅,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观念,还发展成具有特色的技巧,并且根据就近原则,横向为主,纵向为辅。其次,李老师提到研发小扬琴的初衷是为了更便捷,也能更加吸引孩子。根据现存缺失重奏教材的问题,李老师调动大学生研究生学习编曲,结合中外优秀名曲进行创编。呼吁老师们为丰富重奏教材添砖加瓦。除此之外李老师还提到要将重奏注入基层教育之中,让孩子们去感受音乐、节奏、旋律,在启蒙教育是就能感受丰富的音乐织体,重奏排练时孩子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互动与陪伴。同时教师应寓教于乐,教学过程中既有严格要求也有良好要有沟通娱乐。针对基础教师自身,李老师提出,弹的好不等于教的好,应学会因材施教,同时教师本身也必备一定的素养,加强自身音乐素质,树立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初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通过音乐感受到快乐,才是教育的根本。不仅如此,李老师还提到教材现在很多,但是水平层次不齐,有错误,一定要选择规范教材。同时希望能够集合大家的力量,完善丰富基础教学的扬琴教材。

讲座尾声,李玲玲教授的两位优秀本科生分别上台为大家示范了两首作品。黎裕童演奏了由她本人创作的新作品《桃源》,乐曲多处加入扬琴特色技法如泛音、压弦、上下滑颤等,用其特殊音色来表达虚实结合的桃林之景。牛靖雯演奏的乐曲《秋》一气呵成,体现了顺竹法在现代扬琴作品中的运用。

最后,在场的老师和学生们意犹未尽,在大家的热情期许中,李玲玲教授演奏了一首《瑶山夜画》,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全程掌声雷动,欢呼不断,许多同学纷纷表示获益匪浅。

专家面对面上课不仅仅是单向的教学,还提供了学生与专家之间的交流和启发的机会。学生可以向专家请教问题,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从专家的经验和见解中获得灵感和启发。再与扬琴专家亲密接触和学习中,可以激发学生对扬琴的兴趣和热爱。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热情会感染学生,让他们更加投入学习,积极探索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才华。专家面对面这类活动可以提供学生与专家直接互动和交流的机会,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和个人技能的提升。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扬琴艺术,将其推向更高的境界。



全国基础教学研讨会

按照大会发言顺序排序


韩慧慧

浙江音乐学院附中竹笛教师韩慧慧说:“这是浙音附中国乐首次举办与全国高校联动的一次重要活动,这次活动全面贴合教学内容,主题鲜明又干货满满,研讨会上老师们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并将视角与重点逐步回归到基础教学的重要性上来,这也是附中专业课堂中最值得反复推敲的重点之一,为我们跨学科探索实践与教学的尝试,提供了新的指引。”

李红梅

安徽扬琴委员会会长,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红梅讲述了成立扬琴专业委员会教学基地以及扬琴乐团的初衷,通过扬琴基地的建立,让扬琴进校园,使得更多的孩子近距离了解扬琴这一乐器,感受扬琴的魅力,从而扩大扬琴队伍。

陈霞芬

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陈霞芬老师就如何通过提高学生听觉能力、注重情感投入,把握“心在手先”及不断实践等训练途径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力和思维能力;如何发现、引导和调动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提高实践技能等方面,阐释并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许群

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许群提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获得彼此的信任与理解。其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不同大小、类型的扬琴进行教学。建议提供更多的舞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希望学会多组织一些针对老师的培训,以便老师们更好的展开基础教学。

苏晓敏

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苏晓敏提出了几点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见解,一是在演奏中力的用法,怎样做好力的控制。二是小学生大多不理解乐句中如何呼吸,借用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句号、感叹号辅助理解,通过朗诵的方法类比教学。最后苏老师提议编写一本基础教学用书,通过儿歌,流行曲来带动学生学习兴趣。

应皓同

会议上,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应皓同老师分享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基本功教学系统,更多的是注意手腕的运用,以大臂为轴,自然垂下,让学生体会手腕上下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循序渐进地增加速度与力度的训练,逐渐稳步提升自身水平。

张侠

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副教授张侠分享了一些教学中的音乐启示,演奏时是先有音乐再带动人的动作,扬琴演奏应学会腕指结合,介绍了指弹轮的演奏方法与特点,保证全身力量的贯通,持竹时放松大指,更好的运用手指的力量来辅助演奏。希望指弹轮的技法通过各位基层老师的教学能够得到更大限度的推广。

黄煌

浙江音乐学院附中扬琴教师黄煌强调了初学时手腕灵活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一定要为学生制定标准化训练,通过特定的练习曲来训练力度与速度的逐级递增。同时也需要学生们循序渐进、掌握重复严谨练习的科学方法以及带着目的与问题解决性地去练琴,并配合着技法组合的练习方式从而不断提升基本功,形成快速的良性循环。

王巧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王巧在研讨过程中深有感受,针对基础阶段学生的基本功教学方式及方法交流了自己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与心得体会,例如在手腕上下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保证击弦准确性的同时控制音色。

王嫣然

阜阳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王嫣然提出现存的教学困难点:缺乏扬琴齐奏教材,齐奏可供选的曲目数量受限;缺乏基层教师与专家的沟通交流的平台,发现乐谱错误时无法向上级即时传递修改信息,导致教师重复手工修改乐谱;师范类及综合类大学生缺乏展示自我、学习交流的专业平台与机会。最后提议入门级学生应注重对于乐器品牌质量的选择。

张芳芳

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师张芳芳老师介绍了学校生源、器乐课程设置等情况,分享了扬琴选修学生小组课基本功教学与重奏排练的一些体会。针对零基础的学生,重奏曲目的选择,会更多地取材于中小学音乐课本,从齐奏到简单编配声部,排练重奏,有助于师范类学生更好地学习如何展开课堂教学。

曾珠亚岚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师,张家港文化馆少儿培训外聘教师曾珠亚岚介绍了个人基础教学中的基本功训练模式:

1.轮音练习分为定数和不定数2个阶段,旋律性单音从七声、五声音阶过渡到分解和弦练习,最后到半音阶模进练习。2.双音练习首先通过八度衬音打基础,然后从八度双音开始,建立3、4、5、6度常用和声性音程击弦记忆,后期在简单和复杂节奏性的基础上进行左右手独立性练习。

杨茜

曦楽文化艺术扬琴指导杨茜老师针对扬琴“出圈难,大众认知度低”的问题,提出一些想法。第一,要进一步发挥协会的力量,自上而下的推动扬琴在地方的传播。第二,利用互联网资源,讲好扬琴故事。第三,要重视年轻人的市场,拥抱潮流文化。成功实现扬琴文化的“破圈”!

尹薇

台州市椒江锦瑟艺术创始人尹薇老师表示,这几十年来,在每一代扬琴人的传承发展下,扬琴的专业技法、曲目难度、舞台展现都飞速提升。希望我们的扬琴表演艺术和教育能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享受和福祉。作为扬琴人,传承、发展、推广扬琴艺术,我们一直在路上。

汪雨欣

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理事汪雨欣在教学过程中,将家长嵌入教学中,与家长共同努力,能够更好的维持孩子的学习兴趣。作为社团老师,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带领一年级新生了解扬琴这一乐器,从而扩展生源。

谢威威

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谢威威就社团招生问题对与会专家和老师进行了请教。介绍了中心筹备乐团的情况,将积极在现有基础上,以社团为契机,结合区域内资源,吸收更多、更优质的生源。最后,感谢老师们搭建了这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以及各位专家老师提供的宝贵思路和建议。

汪师安

浙江音乐学院附中琵琶教师汪师安说:“作为附中琵琶老师参会学习,感谢各院校的专家及各地的基层扬琴从教工作者们齐聚浙音附中,共同分享教学经验体会。汪老师认为此次研讨会上的内容能运用在自身教学和实践方面,是一个汲取养分的绝佳机会。也祝愿扬琴学科发展越来越好!”

李玲玲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会长李玲玲教授根据招生、演奏方法、教材以及对学会的建议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指出要把研讨会的教材方面的内容落实到实处,发挥教师们所处不同地区的优势,邀请不同地区的老师编写家乡的音乐风格曲目,用扬琴划分中国地域。同时还要注重师范教学的发展以及比赛裁剪乐曲的标准。最后李玲玲教授为会议中研讨的问题特别指出,在基础教育中,一定要注重乐器的选择。选择性能更加优良的乐器,淘汰音色差、音准差的乐器,无论专业与非专业,都要使每一位扬琴的演奏者、聆听者,感受到中国扬琴应当有的声音之基本。

于海英

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会长于海英教授对每一位老师的发言进行了提炼、升华、总结,并给出了指导性思路与建设性意见。于老师说,今天中国扬琴人,一定要讲好中国文化故事、讲好中国扬琴故事,在新时代描绘出扬琴故事精彩的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提到: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应当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溯洄教育之源,加强中国扬琴基础教育建设;以强大的基础教育体系育人,立中国扬琴人才之本。此次活动为全国各地的基础扬琴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提高了中国扬琴的基础教育体系化建设,为中国扬琴的蓬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部分来源:中国扬琴

FROM:浙江扬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