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晚,由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国乐学科主办的一场呈现世界多元风格的扬琴重奏音乐会在其本校附中小演奏厅上演。
多彩民族旋律赋予时代新声
《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是作曲家鲍元恺于20世纪90年代初创作的一部大型管弦乐组曲。乐曲讲述了中国有代表性的六个地区的汉族人民的生活故事,以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音响丰富的西方交响化音乐形式和技法展示了中国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
这部作品风靡我国大江南北,名扬海内外,成为中国当代管弦乐在世界乐坛演出率最高的作品和北京人民大会堂新年音乐会的保留曲目,并被教育部选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作品在世界许多城市的音乐厅相继上演,成为强劲的“中国风”文化标识,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世界化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套组曲深受人们的喜爱,各种演奏版本也层出不穷,尽显独特风采。
作曲家周煜国从这套组曲中选取了四首(《杨柳青》《小白菜》《走西口》《猜调》)移植为扬琴五重奏版本。其中《杨柳青》《走西口》《猜调》是应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赵艳方之邀为“四方会弹·扬琴重奏音乐会”而移植,首演于2015年。2023年8月,应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教师罗媛之邀,周煜国又移植了《小白菜》加入其中,让这四首作品从调性布局到风格转换上形成有逻辑关系的一组。
本次演出扬琴五重奏成员分别为中国院附中国乐学科扬琴教师罗媛、中国院扬琴博士研究生贺礼、中国院民族乐团于玥、龚锣新艺术乐团成员林诗妍和中国院扬琴教师熊俊杰,中国院低音提琴博士研究生康宁辅以低音声部伴奏。欢快活泼的主旋律由扬琴第一声部渐进式引入,第二、第三声部以轻巧短促的闷竹技法节奏型富有跳跃性地突出了乐曲的欢快气氛和俏皮性格,第四声部、低音扬琴和低音提琴以醇厚饱满的中音区、低音区有节奏地配合,整个作品旋律和声丰满、结构错落有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韵味。随后,扬琴演奏家们以轮竹技法下行自由模进,歌唱性地演绎出“小白菜”凄凉辛酸的情感,声部间的起起落落,犹如相互倾诉,渲染出强烈的扬琴艺术感染力。山西民歌《走西口》由扬琴第一、第二声部先后进入主旋律,“你一句我一句”,扬琴演奏技法的“点线有致、交错纵横”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一对情人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最后的《猜调》幽默诙谐,扬琴“点状”发音特点以“绕口令”式节奏错落有致地突显了旋律的戏谑气氛。
人琴合一,和合共生,探寻人文精神
扬琴四重奏《铮铮令》是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副秘书长刘青专为罗媛的扬琴四重奏量身创作。这首作品在“2022中国扬琴高端论坛——乐海飞翔新作品评选活动”获得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和赞赏。乐曲主题来自刘青另一首打击乐协奏曲第三乐章。熊俊杰在导聆中讲解道:“作品标题‘铮铮’代表着金石之气、铁骨志气,乐曲很有力量,同时音乐对比非常强烈,弱时如潺潺流水,强时如惊天霹雷。”
源于同窗之谊,刘青和罗媛经常交流音乐。从乐思初创时仅两个声部片段的试奏、讨论,到完整乐曲的磨合,前后不到一周的时间,出谱、排练、录制,一气呵成。四位扬琴演奏家在演奏这首作品时也不断超越自我,为了体现扬琴不同音色、不同音区,她们借助各种演奏技巧,更换琴竹头使用的各种材质,以及手指拨奏琴弦等方式,一点点尝试,逐步摸索出更好听的演奏版本。
“探索是我们碰撞与携手的共同兴趣之所在。现在看来,这首乐曲还有更大的演绎空间。排练这部作品时我解读到的是谦逊有礼、进退有度的配合,松弛而不松懈的进取,迅猛而不失控的疾奔,铿锵而有穿透性的力道。作品和声清晰地分布于声部线条中,音色不浑浊,这对扬琴而言是多么珍贵。既不繁琐亦不烦腻的多变手法,逐步推动着音乐主题贯穿始终。”罗媛对这首作品情有独钟,侃侃而谈。演奏家高超的技术表达与作曲家的艺术审美、精神追求达到了高度契合,可谓“人琴合一、和合共生”。
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人文精神贯穿于音乐的创作、演奏和传承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道德追求。作曲家们注重以音乐表达情感,不断调整音调,创作出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品。熊俊杰尝试将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为扬琴三重奏版《春江花月夜》,由罗媛重新填词,本次演出还特意设计了昆曲演唱及箫的伴奏。乐曲以柔美淳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及丝丝入扣的技法,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迷人的景象。昆曲的唱腔温婉细腻、柔美纯净,缥缈悠然的箫音、扬琴和谐唯美的音响效果,无不增添了独有的昆腔韵味。
熊俊杰作为导聆人风趣地说道:“我站在中国戏曲学院昆曲演唱者周一凡旁边,气都不敢喘,因为她非常典雅,非常斯文,只有这样才能和她的表演相得益彰。”这首古曲新弹不仅体现了当代人对古代文人的全新理解与表达,更体现出创作者、演奏者及演唱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宇宙历史人生的生命轨迹、人文精神的无限想象与深刻思考。
世界多元风情彰显扬琴独特魅力
全球化时代,带有各自民族风格的音乐文化正进行着互通有无式的借鉴与学习。
熊俊杰是一位勤学善思、可真可爱、风趣幽默、真性情的音乐“玩家”,研习多种乐器及音视频制作技术,将世界多种音乐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让人感受到生活中充满动感与多彩。譬如,熊俊杰将俄罗斯民间舞曲改编为扬琴四重奏《俄罗斯土风舞曲》,音乐旋律由优美灵动慢板到轻快活泼的快板,层层递进,富有律动感;他还将日本动漫音乐改编为扬琴三重奏《鲁邦三世的主题》,节奏感十足,流行电子打击乐伴奏更增添了音乐主题的生动有趣和可听性。
中国院附中理作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芮雪把日本流行音乐改编为扬琴三重奏《日本歌曲联奏》,乐曲具有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怀旧感,旋律舒缓平和,让人内心醇静,并加入箫、大提琴和三弦伴奏。箫吹奏主旋律很有代入感,飘逸松弛、温婉宁静的意境;扬琴采用正竹、反竹技巧,三个扬琴声部重叠交织,节奏变换相互映衬;三弦的独特音色让音乐变得俏皮可爱;低音提琴声部贯穿整首乐曲,音响效果更加丰富和饱满。另外,轻柔动听、富有探戈曲风的《被遗忘的自由》,以及热情奔放、阿根廷音乐风格的《火之舞》两首异域风情的作品独具特色。熊俊杰大胆尝试改编吉他曲,创造性地将扬琴音色的“颗粒性”与探戈音乐曲风融合,凸显出扬琴明亮清脆而富有弹性的音色优势,再加入低音提琴和箱鼓伴奏,演奏家们表演得无拘无束、身心愉悦、松弛洒脱。
音乐会后,笔者与各位演奏家进行了真诚交流,深深地被她们的个人魅力和对音乐的态度所感染。罗媛深情地说:“扬琴重奏乐团中除我以外的六位女演奏家都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有渊源,她们均是国音附中毕业的学生,现在也都走到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或许是附中校友的情谊让大家又走到一起。回到母校,再次站在少年时代求学时无数次登上的舞台,更有种亲切和温暖的感觉。”
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成员于玥兴奋地谈道:“扬琴的重奏配合是一件很有趣、很奇妙的事情。幸运的是,我进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之初就开始参与罗老师的扬琴重奏课训练和演出。现在能和罗老师、熊老师及师姐妹们在重奏排练中享受音乐真是一件幸福的事。由于扬琴颗粒性较强的特点,演奏时很难在配合时达到完全整齐,这需要演奏者们多次磨合与练习。尤其在演出时,没有节拍器,全部都要通过内心节奏和看对方的动作来配合。我们排练熊老师的作品,每首都很好听,特别开心。”
龚罗新艺术乐团演奏员林诗妍由衷地感慨:“我在这个大家庭中非常幸福,大家排练时也都非常地用心。这场音乐会幕后还有默默付出的后援队,是我们小一辈的师弟师妹们。这也是一种音乐人文精神的传承,不只是技艺上、手艺上的传承,更多的是人的精神传承,是引导一批一批后来者对音乐本身的追求,这一点非常难得。每一次排练时刻也是很有趣的,比如罗老师是一个对音乐非常严谨的人;熊老师是一个对音乐非常具有开放性,但他们又都是不断学习新知识同时又特别懂得享受音乐的人。在这样一种严谨与享受音乐的集体氛围中,我觉得自己会学到很多东西,这非常可贵。为了让更多人认识扬琴,我们一定要保证作品的质量,因为好的东西总有一天一定会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