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国家大剧院讲座成功举办:乐扬巴蜀——民族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弘扬
华音网 2025-07-08

2025年6月27日,“中国古代音乐文物系列展”之“乐扬巴蜀——民族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弘扬”专题讲座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举办,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史玥教授担任主讲。讲座以讲演结合的方式展开,与观众们一起跨越千年,回顾川渝民族器乐的传统和历史,感受巴蜀乐舞海纳百川的和合共生之美。

川渝乐舞:岁月弦歌里的历史回响

巴蜀地区坐拥四川盆地的富饶,背靠巴山蜀水的灵秀,独特的地理环境,让这里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枢纽,也为民族音乐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商周时期青铜乐器的出土,古老的编钟、铜钹等,见证着巴蜀早期音乐文明的萌芽。直至汉唐之际,乐舞艺术迎来繁荣。政治交融、文化交流,让中原与西域音乐元素在巴蜀碰撞。街头巷尾,说唱艺人以独特腔调讲述故事,百戏表演融合杂技、音乐,成为大众娱乐的重要部分,为民族音乐发展积累多元素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从《诗经》到汉唐舞,是中华文化的永恒思考。北京市西城区丰盛少年宫的盛力敏老师带来的《采薇》《清平调》等汉唐舞表演,引领我们穿越千年,重温“诗乐舞一体”的古典美学。身着素雅汉服,通过“翘袖折腰”的经典动作,配合时而舒缓时而激昂的鼓乐,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水袖翻飞间尽显汉代舞蹈的端庄韵味。翩翩起舞在悠扬的古乐声中,精湛的旋转技巧和细腻的表情演绎,将李白诗中“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唯美意境生动呈现,令人陶醉。

多彩华章:多民族音乐的和合之美

讲座中,史玥教授聚焦巴蜀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通过对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讲解,带听众感受民族文化的根脉相连。苗族芦笙,音色明亮,舞蹈欢快;土家族摆手舞歌,韵律独特,承载民族记忆;藏族民歌辽阔高远,传递高原情怀。不同民族音乐相互碰撞、交融,如一场盛大的音乐交响,诠释“和合之美”——它们虽风格各异,却共同汇聚成民族音乐的多彩河流,展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魅力。

金色琴弦扬琴乐团齐容、陈添瑞带来的扬琴重奏《土家摆手舞曲》,是由著名的扬琴演奏家、作曲家桂习礼教授与王直先生在1978年根据土家族民族音调以及摆手舞独有的节奏特点为素材创作而成。轻快处,观众们跟着轻晃;舒缓时,琴音绘山水,观众沉醉。台上台下,琴音与互动相融,民族风情在共鸣里愈加鲜活。

古老的羌族先民,以酒歌传递文化温度。由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胡琴演奏家张国亮老师演奏的《清凉凉的咂酒》,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羌族饮酒习俗与音乐艺术的融合。旋律里,有对宾客的欢迎,有对生活的赞颂,高亢的旋律、质朴的歌词,尽现羌族人民的豪爽与热情。张国亮老师将那独特的滑音、颤音,将清凉惬意揉进每个音符,在场的观众们陶醉其中。

彝族月琴,形似满月,音色清脆。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罗中琪用月琴伴唱《挑水调》,为我们展开一幅彝族生活风情画。月琴弹奏技巧丰富,或轻快跳跃,或舒缓悠扬,配合《挑水调》的旋律,讲述彝族日常。从田间挑水的场景,到青年男女的情思,月琴与歌声交织,传递彝族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薪火相传:传统音乐的当代坚守与创新

川派古琴,历史可追溯至2000余年甚至更久,伏羲传说为其增添神秘色彩。琴曲《临邛引》《神人畅》,在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理事、颂麟学工清音社社长康宇老师的演绎下,重现古雅韵味。川派古琴技法独特,注重“指法细腻、音韵灵动”,演奏时,琴音或如潺潺流水,或似松风阵阵,传递着巴蜀文人的审美与哲思。

四川扬琴,承载着巴蜀千年曲艺底蕴。金色琴弦扬琴乐团的刘和静登上舞台,指尖起落间,一曲《闹台》震撼奏响。她巧妙施展“闷竹”“浪竹”等独门技法,琴音时而如急雨骤落铿锵有力,时而似江水翻涌跌宕起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四川扬琴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醇厚的川渝风情。

金色琴弦扬琴乐团成员刘和静、齐容、冯秋实、马梦月、曹丰硕、陈添瑞倾情演绎的四川扬琴经典名曲《将军令》,恢宏的气势和精湛的技艺震撼全场。全曲通过引子、慢板、快板和急板四个段落层层递进,时而如战马嘶鸣,时而似刀剑铿锵,将古代沙场点兵、金戈铁马的壮烈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首承载着巴蜀文化精髓的经典曲目,不仅展现了传统民间音乐的独特韵味,更以其澎湃激昂的旋律和丰富多变的表现手法,使观众深切感受到中国传统器乐艺术的魅力。

在讲座尾声,史玥教授与各位演奏家合作的《康定情歌》和彝族左脚调民歌《三月会、三月街》《阿老表你要来呢噶》以全新编曲呈现,让歌曲既有传统底蕴,又具当代活力。实现传统音乐的时代焕新,让民族音乐基因在当代持续传承。

有唱应须和,满场尽是欢喜声。随着轻快的月琴声在会场流淌,罗中琪老师的彝族酒歌教唱环节现场气氛热烈,她身着彝族传统服饰踏歌而起,以清亮悠远的嗓音演绎经典酒歌,歌声里既有敬酒时的热情豪迈,也饱含着对远方来客的诚挚祝福。现场听众们跟着老师逐句学唱,踏着节奏跺脚拍手,婉转起伏的旋律不绝于耳,完全沉浸在这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氛围中。演唱完毕,观众们手持“酒杯”模拟敬酒场景,欢声笑语里,彝族酒歌承载的文化韵味跨越山海,将彝族同胞豪爽好客的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罗中琪老师还带领着现场的孩子们学习彝族左脚调,她踏着明快鼓点示范基础步伐,手把手调整孩子们的手势与节奏,观众们乐在其中。

这场“乐扬巴蜀”的民族音乐盛典,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展演,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巴蜀民族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与文化基因。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征程中,我们以传播为使命,通过多元化的展演平台和数字化的传播手段,让民族音乐走出巴山蜀水,唱响世界舞台;以传承为根基,秉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守护音乐文脉,让古老艺术薪火相传;以创新为动力,在尊重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民族音乐焕发时代光彩。“乐扬巴蜀”,既是对先民智慧的崇高礼赞,也是民族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生动实践。

FROM:金色琴弦扬琴乐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