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练(1908-1980),是广东台山县人,毕业于中山大学文史哲学系。黄龙练先生生性聪慧,自幼喜爱音乐、宋词、元曲及传统戏剧曲本,9岁便加入了谭氏学校组织的“银乐队”担任小号吹奏员。黄龙练先生为人谦虚谨慎,勤奋好学,兴趣广泛,自童年始除学习提琴、二弦、琵琶、三弦等乐器外,还致力于钢琴、吉他等西洋乐器的演奏,目的是为了充实、丰富、提高民族乐器的演奏艺术。 黄龙练先生尤为擅扬琴,以其左竹法之纯正、音色醇厚圆润、清澈悠扬、乐曲处理细腻而饮誉乐坛。黄龙练先生还经常登台演出、在台播音及与音乐家合作灌制唱片。
在中山大学就读期间,黄龙练先生与在该校攻读数学系的陈德钜等组建并主持了中山大学晨霞音乐社(以下简称“晨霞社”)。晨霞社的成立,开始了黄龙练先生半职业性质的粤乐、粤曲奏唱生涯。正因该社是中山大学的学生组织的,文化修养较高,故在演奏手法上有较高的审美需求,相应地促使了其演奏技法的提高,故听过晨霞社演奏的青年人皆印象深刻、记忆犹新,皆云“新鲜”“与众不同”“典雅”“内涵丰富”,可见当时晨霞社的演奏在社会上的反响甚佳,使听众耳目一新,时有“文人音乐”誉称。晨霞社的出现,轰动了当时的广州乐坛,这是粤乐进入高级知识分子阶层的开端。正因黄龙练先生的出现,引起了当时旅居上海的职业粤乐家吕文成和尹自重诸家的关注,他们对黄龙练先生纯正左竹法的扬琴演奏艺术及其音色之美甚为赏识,并常到乐社客串演奏。
自此,黄龙练先生的演奏活动更为频密,常在中央公园(现人民公园)播音台、电台等实奏转播,因此吕文成、尹自重与黄龙练先生也成为挚友。同期,黄龙练先生等应壁架唱片公司之聘,灌制了扬琴独奏《倒垂帘》《连环扣》《到春雷》及与吕文成诸家拍档合奏《饿马摇铃》等粤乐唱片一批。继后,著名粤曲演唱家紫罗兰聘请黄龙练先生为乐师,以扬琴拍和其唱曲,并巡回于中国粤、港、澳及东南亚地区一带做频繁演出,使曲艺界为之轰动。
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民乐系获奖留念
(一排左起:苏文贤、陈德钜、黄锦培、黄龙练)
黄龙练先生有一绝,他能以纯正的左竹扬琴独奏,演奏严老烈先生以右竹法制的扬琴谱《倒垂帘》《连环扣》等粤乐,行家都知道这竹序难度较大,但黄龙练先生能恰当地处理竹序中的奇数与偶数间的关系,虚音与实音间竹序的关系实属不易,虽在演奏中常出现两竹的交叉现象,但因其左、右竹力度控制自如,功底厚实,故自始至终都能使竹法轻巧、利落,并始终保持一定的音色厚度。黄龙练先生常以左竹法演奏右竹扬琴名曲的功力,获得同行及听众的赞赏,堪称“一绝”。
黄龙练
黄龙练先生对粤曲、粤剧的拍和艺术造诣颇深,在上海灌唱片的同期还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拍摄《白金龙》等电影。其间,他还与薛觉先研究广东粤剧锣鼓的改革,由于黄龙练先生对京剧、粤剧、昆曲素有研究,青少年时期已致力学习、勤奋探索,从中了解这些曲种、剧种的唱腔以及锣鼓等方面的风格特点,黄龙练先生对于粤剧锣鼓的观点得到了薛觉先的认同。他们都认为粤剧锣鼓中所用的大锣大拔,音量颇大,用于粤剧“武场”声势雄健有助于剧情表现,但用在“文场”往往效果就不那么好,甚至直接影响、抵消剧中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气氛,鉴此,他们终于大胆改革,把京剧中的一些锣鼓引用于粤剧的“文场”。1935年,黄龙练先生与好友尹自重、李佳等乐师在香港与粤剧名伶桂名扬、梁雪菲合作,先后拍摄了《火烧阿房宫》和《陶之石》等电影。1936年,黄龙练先生应粤剧名班《锦添花》之聘,进入该班任乐师,开始了其频繁、奔波的戏班乐师生涯。
“七七事变”后,黄龙练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义演筹款活动,并自此离开了职业的演奏生涯,致力于民族音乐教育事业。他先后在开平长沙师范、台山县立女子师范等十多所学校任教音乐、英语、文学、历史等课程。课余,黄龙练先生还给热爱粤乐、粤曲的学生讲课辅导,组织合唱团、业余粤剧团(组)等,为粤乐、粤曲的教育与普及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培养了大批人才。1950年,黄龙练先生进入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民乐系任教。应教学之需,黄龙练先生总结了其数十年的粤乐、粤曲奏唱经验及扬琴演奏经验,编著了多册扬琴教材。为传扬扬琴的左竹法,他潜心研究,建立了自成一体的左竹扬琴理论体系。
黄龙练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学生民乐队演出
黄龙练先生治学严谨、学风正派、求真务实,极力反对形而上学、贪慕虚荣及盲目崇洋之风。在教学中,他不仅要求学生完成主科学业,还常常教授粤曲及粤剧锣鼓等非主科课程。他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演奏与伴奏、伴唱之间的关系,粤乐、粤曲和粤剧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这种务实的精神和责任感,使学生和家长甚为感动。黄龙练先生从事音乐演奏与音乐教育数十年,桃李满天下,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黄龙练给四川音乐学院的学生上课
文章来源:周凯模、王晓青.星海音乐学院岭南音乐馆图志(2000-2013)[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