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丝路之乐·唐韵回响 | 上音古乐献礼:回望千年历史,重现唐乐歌舞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22-01-02

用最前沿的技术做音乐考古课题

唐·周文姖“合乐图”

敦煌第220窟(两边乐队,中间胡旋舞)

中国早期音乐究竟是什么样的形态?

又是怎样的音响?

“丝路之乐·唐韵回响”实验音乐会

将于1月5日亮相上音歌剧院

上音依据古代原始乐谱

通过复原古代乐器

并参考大量古代文献

重构这台唐代乐舞音乐会

作为2022年新年的重磅献礼

上音人历经多年辛劳

逐渐揭开了唐代音乐的历史面纱

音乐会排练现场

本场音乐会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音乐学系、数字媒体艺术学院、民乐系、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联合组办的。此次音乐会是上音多年研究积累、倾注奉献的一场历史音乐会。

数十年深耕史料

上音人的代表性学术成果

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的唐朝,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从敦煌壁画和其他各种佛教洞窟中,都可以见到唐代丰富的音乐舞蹈史料。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上海音乐学院叶栋、陈应时、何昌林、赵晓生、应有勤以及赵维平等学者为唐代音乐研究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与努力。

上音中国与东亚古谱研究中心将流失于海外的上百种原始乐谱进行收集、整理,积累了近两万页古乐谱高清电子文献,并对每份古谱作出了详细的拍译、题解。上海音乐学院是该领域成果最为集中,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研究中心。

重构乐器声响

实验性再现盛唐乐舞风采

此次“丝路之乐·唐韵回响”实验音乐会,依据诸多一手史料及前人研究成果,以重构古代乐器声响、呈现唐代历史乐舞和告别古代“无声音乐史”为重要实践。

上图:正仓院所藏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左图:正仓院所藏  螺钿紫檀阮咸 右图:正仓院所藏  木画紫檀四弦琵琶

音乐会所用乐器,是由赵维平教授带领学者按照日本正仓院所藏的中国8世纪古乐器的尺寸、材质复制完成的,包括四弦曲项琵琶、五弦直项琵琶、阮咸、横笛、筚篥、羯鼓、排箫、十七簧笙、箜篌、尺八、十三弦筝及诸多打击乐器。

《碣石调·幽兰》末尾处的曲目

音乐会上将展示中国最早的古琴谱《碣石调·幽兰》中记载的古琴乐曲;段安节《乐府杂录》、傅玄《琵琶赋》、白居易《琵琶行》中所描绘的清丽优美而又慷慨激昂的唐代琵琶曲以及风靡于盛唐的胡乐舞。

《敦煌琵琶谱》中的《急胡相问》

日本所藏琵琶谱《三五要录》中的《石上流泉》

此次音乐会将在不同的乐曲中展示唐代胡俗乐融合的历史风采——《石上流泉》《急胡相问》《水鼓子》以及《倾杯乐》等诸多古曲,将以古琴独奏、琵琶独奏、小乐队合奏等形式呈现,独唱曲《伊州》、《长沙女引》;乐舞《胡旋舞》《胡腾舞》等将展现盛唐海纳百川的音乐舞蹈景象。

跨学科合作

用最前沿的技术做音乐考古

本次音乐会跨学科合作,力图重构古乐,实现音乐活态化传承。力邀作曲指挥系徐坚强教授担任编曲,民乐系吴强教授为乐队总指导,数字媒体艺术学院代晓蓉教授等进行舞台设计和多媒体制作,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张麟教授等负责舞蹈设计。代晓蓉教授表示,“我们用最前沿的技术做音乐考古的课题。”

这是一种文物活态化的传播方式,也是高校跨学科交流的积极尝试。为了让观众能够全方位沉浸式地感受盛唐的乐舞之美,舞台设计将按照古代壁画等文献典籍进行呈现。

创作团队把传统舞美手段与多媒体影像进行结合,以“莫高窟第220窟乐舞图”等壁画为历史参照,还原画中的地毯与其他陈设,将伴奏乐队与舞者进行划区,打造一幅如唐代画轴般对称性的舞台功能分区。服装也以唐代鎏金铜胡腾舞俑等文物作参考,还原其胡衫、长带的设计,并加以艺术性加工。

唐鎏金铜胡腾舞俑

疫情期间观看演出

请严格遵守防疫相关要求

FROM:上海音乐学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