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以呈现中国传统音乐学术研究前沿为要旨,四川音乐学院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微信公众平台将以专题形式,系统整理推送“2021年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回顾” 系列汇编。
此次汇编工作,建立在对2021年12本中文音乐学术期刊所发表的200余篇中国传统音乐相关学术文献的整理基础之上,这12本期刊分别是《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音乐艺术》《黄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星海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交响》《天津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文化研究》。
基于对研究内容、视角、类型等因素的综合考量,“2021年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回顾” 专题汇编,将200余篇文献分为【民歌歌舞篇】【戏曲曲艺篇】【器乐乐种篇】【乐器研究篇】【中国琴学篇】【仪式音乐篇】【理论视角篇】【专题研究篇】等诸系列,并以论文标题、论文作者、论文摘要、论文出处四种信息呈现出论文的基本轮廓。本次梳理工作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2021年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基本面貌,相关分类及观点仅供参考。
“2021年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回顾”第三期【器乐乐种篇】共包括16篇文章。文章汇编以作者姓名拼音排序。
乐种研究
(按作者拼音首字母排序)
潮州大锣鼓的特色乐器及其乐队编制
代宏 郑珂雅
在田野采风的基础上,结合潮州大锣鼓的历史发展,重点对潮州大锣鼓的特色乐器及其乐队编制进行分析。潮州大锣鼓中的特色乐器如大鼓、深波、号头、二弦、大冇弦、梅花琴、琵琶,从材质、音色、形制到乐队组合方式无不显示出潮州地域特有的历史记忆,体现了潮州人在对外音乐文化交流中的认知方式和情感态度。今天的潮州大锣鼓在平衡自身内部各乐器以取得整体和谐审美效果的过程中,应以"移步不换形"的方式葆有传统,塑造潮州人在历史和现实转换中对音乐的新认知。
《音乐探索》2021年第3期
《柳青娘》二四谱的谱式唱念与润腔方式
代宏 郑珂雅
笔者结合自己的唱念实践,对潮州弦诗母曲《柳青娘》二四谱的谱式唱念、演奏应用及润腔方式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阐释二四谱音调的地方性特征与谱外音韵独特性之间的内在关联。笔者认为以口传心授为特点的二四谱唱念是构成潮州弦诗特色润腔的根本所在,潮州弦诗要保持其润腔特色,应在"做句"上下足功夫,吸引年轻观众和从业者。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
“弦索十三套”三弦谱《普庵咒》曲牌初探
高艺真
"弦索十三套"传世三弦曲谱中唯一一首宗教音乐风格的套曲《普庵咒》,在《普庵咒》这一庞大的乐目家族中也具有其独到之处。《弦索备考》中对"弦索十三套"《普庵咒》有注曰:"即琴之《释谈章》",这一点在爱新觉罗·毓峘所传三弦谱《普庵咒》中也有所印证。"弦索十三套"三弦谱《普庵咒》除主体"身"部外,套曲首尾各联缀了两首或世俗风格、或宗教风格的曲牌,所联缀曲牌的特性也体现了该套曲与其他乐种《普庵咒》套曲之间的差异。本文对"弦索十三套"三弦谱《普庵咒》联缀的【垂丝调】【佛头】【金字经】和【五声佛】四首曲牌从曲牌溯源、器乐化流变等角度进行了初步的探析,以期从中探寻"弦索十三套"来龙去脉的更多线索。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
安徽周家班吹打乐艺术的传承与当代发展研究
高长春
安徽周家班吹打乐艺术迄今已逾两百年历史,带有独特地域文化特征及丰富审美内涵。在历史发展中,周家班吹打乐艺术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非遗传承机制、管理与经营机制,而在当代随着业缘融入、文化场域变迁、传播媒介的改变,尽管由此获得了诸多新的发展机遇并成为本地区较为成功的文化经营案例,但与此同时,周家班吹打乐艺术也面临着一些传承保护与管理经营的现实问题。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
“古朴典雅”与“内敛奋进”
——广东汉乐艺术风格的定量研究
郭小刚
"古朴典雅"是对广东汉乐音乐风格标签化的描述,但研究者多以主观感受而论,缺少音乐本体的客观实证。本文运用定量分析法,证明广东汉乐"古朴典雅"的主观感受源自乐曲"速度慢、节拍稳、旋律平、加花少"的本体特征。统计显示,广东汉乐速度偏慢的乐曲占69.4%,即"速度慢";"大调"有98.4%、"串调"有88.2%的乐曲具有"板起板落"的节拍特征,即"节拍稳";乐曲内,相邻两板之间以"等音"和"级进"方式连接的占比73.9%,即"旋律平";乐曲的实际演奏严格控制"加花",即"加花少"。统计还发现广东汉乐"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标签有局限,可用"内敛奋进"概括广东汉乐的另一风格,并同样可定量实证。"内敛奋进"的主观感受源自乐曲实际演奏时先慢后快的"二分结构"特征,这类乐曲在珠三角民间乐社实际演奏的曲目中占81.1%,用乐谱分析法不能发现和解释该风格。因此,实际音响的定量分析是传统音乐活态传承研究所必要的方法。
《中国音乐》2021年第2期
论“乐种群”
——兼论广东汉乐的乐种定位与分类
郭小刚
流传在同一个限制性特定区域,虽然有部分交叉通用的乐人、乐器和乐曲,但音乐形态(尤其是主奏乐器)、代表曲目、表演程式和社会功能明显不同,分属不同乐种族/系的数个乐种的集合体,构成乐种群落,简称"乐种群"。乐种族/系以主奏乐器为主要划分依据,而乐种群的提出主要以地理区域为主要划分依据。乐种群内的各乐种具有地域性、多样性、统一性和共生性的特点。广东汉乐(广义)是一个乐种群,至少包括广东汉乐丝弦乐(狭义)和中军班两个分属丝弦(竹)系和唢呐系的独立乐种。"乐种群"的提出对乐种的非遗保护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新的意义。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
新中国丽江洞经音乐传承发展研究
和云峰
丽江洞经音乐是明末清初由汉族、白族地区渐次传入纳西族地区并被高度"纳西化"了的音乐形式,其中包括器乐、声乐及与之相适应的道教谈演仪式。20世纪及新中国成立以来,与该民间乐种相关的乐会、乐人、乐谱、乐器、乐曲、乐事均产生了较大变化:乐会维护呈现由家族维护、集体维护、个体维护、政府维护的发展迹象;乐人身份由早先的乡绅、文人和有闲阶层渐次转向普通民众;乐谱的使用历经工尺谱、简谱、五线谱再到工尺谱的螺旋回归;乐器种类从单一逐渐到繁复;乐曲从传统渐次走向创新;乐事基本脱离了原先的约定民俗并且已逐步适应当下新民俗。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
游走在“丝竹”与“弦索”间
——广东汉乐乐器组合的历史流变考
黄 燕
广东汉乐历史悠久,乐器组合呈现出多样形式。历史上,它以古筝为领奏的丝竹清乐组合在大埔民间的文人雅士间"弦诵不绝"。20世纪30年代,在"国乐改良"的环境下,伴随汉剧伴奏乐器头弦的改革与定型,广东汉乐步入以头弦为领奏的弦索乐组合发展时期,紧接着1956年首次在京城又以古筝为领奏的"筝琶胡"组合形式亮相。改革开放后,竹笛成为广东汉乐的第三大领奏乐器,广东汉乐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形成"丝竹乐三姐妹"形态,并且在更加开放自由的环境下,广东汉乐又迈入了领奏乐器多元化、乐队规模扩大化的丝竹乐乐种新纪元。
《中国音乐》2021年第2期
冀中“音乐会”的当代传承
齐 易
冀中地区的"音乐会"这一历史悠久的乐种,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遭遇到了生存危机。传统文化局内人以卓越的创造力,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探索民间乐社的当代传承发展之路。笔者把目前冀中音乐会这一乐种的传承方式分为固守传统的传承、师徒关系的传承、吸收女性会员的传承、吸收本村小学生的传承、校园传承、被拨款养起来的传承等几种类型,文章将对这几种传承模式各自的特点进行剖析,以为传统民间乐社的当代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国音乐》2021年第1期
欲识庐山真面目,纵览横看总相宜
——单向度思维的超越与多向度综合研究的运用
秦 序
本文是为赵宴会专著《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所作"序"。笔者借此探讨了音乐学研究中多视角、多学科、多向度综合研究的重要性。
《中国音乐学》2021年第1期
弦索古曲《松青夜游》对话南音古谱《八面金钱经》
——以三弦为切入点
谈龙建
福建南音与北方弦索——两个地理位置相距千里之远的乐种,《松青夜游》与《八面金钱经》——两首互不交集的传统乐曲,工尺谱与工乂谱——两种不同形式的记谱方式。如果仅从乐种的分类、乐谱的曲名、乐谱的记录方式(谱字)等物质形式的可视状态出发,很难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研究。恰恰是演奏家的耳朵捕捉到的音响信息启动了这个题目的研究。本文以三弦及三弦演奏艺术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弦索古曲《松青夜游》与南音古谱《八面金钱经》的对话,来解析与证明这两首传统乐曲从外显的音乐形态到内部的演奏艺术所具有的高度契合之处,探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积累能否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与发现提供实证。
《中国音乐学》2021年第4期
潮州弦诗乐“儒家乐”的“造句”分析
屠金梅
"儒家乐"是潮州弦诗乐两种风格流派之一,其音乐风格儒雅缠绵。"造句"是指"儒家乐"演奏家在潮州弦诗乐骨干谱的基础上,对骨干音进行加花、变换节奏型,对全曲速度、结构、调式调性进行重新布局,以产生新的韵味、美感和时代性。本文尝试对"儒家乐"演奏家改编订谱的潮州弦诗乐作品进行"造句"手法分析,从而揭示"儒家乐"极其复杂的演奏技巧、变异规律和审美理念。
《中国音乐》2021年第2期
潮州音乐“作乐”实践中的圈层
——以曲目库及曲目的表演为例
闫 旭
考察曲目库与特定人群的种族、社会阶层、族群、年龄、性别或职业背景之间的联系,已成为音乐人类学学者洞察田野的重要途径之一(1)。除了表演场域、习得过程,潮州"作乐"实践之中的"圈层"也体现在乐曲的共享与对于同名曲表演的差异之中。文章通过对于潮州音乐四种不同的"作乐"形式中曲目库(repertoire)的分析与比对,对分属于潮州大锣鼓、潮州弦诗乐、潮州细乐与潮州筝当中《大八板》曲调实际演奏情况的记录与阐释,试图发掘乐曲表演实践之中所蕴含的"圈层"结构形态的交融与离析,以及对不同"作乐"形式"整体性"局内观念下通过表演对这一形态的建构作用。
《中国音乐》2021年第2期
表述、表征与表演:再谈潮州二四谱
闫 旭
潮州弦诗乐的二四谱,不仅历经活态传承,也多以文本样态保存。笔者将前人文献作为一种"表述",发现对于二四谱的"源流"问题,不同的表述主体存有不同的见解。然而,对于文化当事人究竟是怎样使用二四谱的讨论却不常见;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又恰恰可以阐发音乐人类学学科视野之下二四谱的认同"表征",即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被建构为地方性象征的过程,以及二四谱作为传统记谱的"表演"属性。
《音乐研究》2021年第2期
杭州黄龙洞丝竹乐社的前世与今生
祝欣怡
文章聚焦乐社变迁研究,以杭州黄龙洞丝竹乐社为研究对象,选择与之有前后关联的上海洋泾清音班和杭州朝晖丝竹队,就其乐人经历、演奏曲目、乐社活动等进行阐释,试图比较分析三个乐社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发生的承传与变迁。
《中国音乐》2021年第4期
传统广东音乐与潮州音乐比较研究
庄永平
从整个中华音乐文化链上看,存在着各种不同形态的乐种、乐队、乐曲结构,及旋律发展模式等。其中有的基本处于原生态的乐种如潮州弦诗乐,对其的保存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为后世的发展提供借鉴。有的已经发展较快的乐种,如广东音乐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是时代音乐的弄潮儿,如何进一步发展,也很显得十分的重要。前者犹如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自娱自乐、悠哉自得;后者则锐于革新、勇于实践,在中西音乐结合上杀出了一条新路。因此,今后如何来保存、调整这两大乐种还是要看其本身的现状而定。首先是要在理论上明白这两个乐种历史生成与发展的不同,其次在保存与发展的道路上,哪些需要保留的,哪些需要摒弃的;哪些在中西技巧结合上是融洽的,哪些是有所不协调但可以改进的,如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等,只有在对比中才能进一步明确保留与发展的措施与力度。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 代宏,郑珂雅. 潮州大锣鼓的特色乐器及其乐队编制[J]. 音乐探索,2021,(03):81-92.
[2] 代宏,郑珂雅. 《柳青娘》二四谱的谱式唱念与润腔方式[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1,40(02):18-26.
[3] 高艺真. “弦索十三套”三弦谱《普庵咒》曲牌初探[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1,(03):58-68.
[4] 高长春. 安徽周家班吹打乐艺术的传承与当代发展研究[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1,40(01):35-39.
[5] 郭小刚. “古朴典雅”与“内敛奋进”——广东汉乐艺术风格的定量研究[J]. 中国音乐,2021,(02):85-95.
[6] 郭小刚. 论“乐种群”——兼论广东汉乐的乐种定位与分类[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1,(03):60-68.
[7] 和云峰. 新中国丽江洞经音乐传承发展研究[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1,(02):88-103.
[8] 黄燕. 游走在“丝竹”与“弦索”间——广东汉乐乐器组合的历史流变考[J]. 中国音乐,2021,(02):76-84+123.
[9] 齐易. 冀中“音乐会”的当代传承[J]. 中国音乐,2021,(01):46-54.
[10] 秦序. 欲识庐山真面目,纵览横看总相宜——单向度思维的超越与多向度综合研究的运用[J]. 中国音乐学,2021,(01):111-121.
[11] 谈龙建. 弦索古曲《松青夜游》对话南音古谱《八面金钱经》——以三弦为切入点[J]. 中国音乐学,2021,(04):65-73.
[12] 屠金梅. 潮州弦诗乐“儒家乐”的“造句”分析[J]. 中国音乐,2021,(02):105-112.
[13] 闫旭. 潮州音乐“作乐”实践中的圈层——以曲目库及曲目的表演为例[J]. 中国音乐,2021,(02):96-104.
[14] 闫旭. 表述、表征与表演:再谈潮州二四谱[J]. 音乐研究,2021,(02):116-123+135.
[15] 祝欣怡. 杭州黄龙洞丝竹乐社的前世与今生[J]. 中国音乐,2021,(04):45-51.
[16] 庄永平. 传统广东音乐与潮州音乐比较研究[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21,(02):9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