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严晓星学术讲座:《査阜西先生的生平与贡献》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22-07-04

2017  浸润岭南  羽化成蝶

2022  乐通四海  博物天下

Born out of the Musical Heritage of Lingnan,

Always for the World of Knowledge.

2022年6月23日,《查阜西先生的生平与贡献》学术讲座于腾讯会议线上举行。

古琴历史与文献研究学者严晓星老师将査阜西先生的生平划分为四个阶段与听众们分享:颠沛流离的少年、奔走救国的青年、投身航空的壮年、实现理想的晚年。

严晓星老师从査阜西先生的出身及童年开始叙述,讲到査阜西的父亲在湖南做知县,因而査阜西的童年是围绕着洞庭湖奔走的,这使得査阜西与洞庭湖结下了很深的缘分,这种缘分在他后来的作品中亦有所体现……

继而,严晓星老师叙述了査阜西先生前半生于乱世中曲折的、颠沛流离的传奇经历。査阜西先生在烟台海军学校中领导了学潮,就在这个时期,査阜西先生写下了他迄今被保存下来的第一本日记。在1919年2月7日的日记里,査阜西“自念当集诸家琴说,参与新知,辑为琴谱,以图振蔽起废。”他加入了国民党,跟随孙中山先生创办航空学校;后来又做过撰稿人、做过教师、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中共隐蔽战线的工作……

1934年,査阜西先生在上海与张子谦相识,与彭祉卿一同被并称为“浦东三杰”,三人工作之余切磋琴艺,欢若平生。1937-1945年,査阜西先生在昆明从事航空业,昆明期间与郑颖孙、高佩罗等琴人结下深厚情谊。1945年又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留下录音,并在电台讲座,推广古琴。

在新中国成立后,査阜西为古琴争取了在解放后生存发展的机会。如许多古琴演出的机会,为乐曲打谱,在高校正式建立古琴课程,在民间开设琴会,组织相关机构,发表文献,创作新乐曲等。1953年秋到1964年初,严晓星老师将这时期称作査阜西古琴事业的“黄金十年”。

査阜西先生的努力,使得古琴在新社会上还是“有用的”,其留下来的音响资料,是迄今我们学习古琴的重要资料之一。査阜西先生的演奏,与他自己的毕生经历、心境融为一体。他的经历是现代琴人中独一无二的。査阜西先生的演奏风格中恬淡从容的书卷气息,在现代琴人中是少见的。如他的作品《潇湘水云》中本来的解题并不是游山玩水的乐趣,而是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在弹《洞庭秋思》时,査阜西想起的应是年少时的愁苦,但他依然能用一种恬淡的风格去演绎。査阜西还是传统民歌的最后的继承者。

严晓星老师表示,好在査阜西先生为新中国立过汗马功劳,否则他日后在新中国发展、推广古琴,可能并不会那么顺利。且他在古琴方面的主要工作,“文革”之前基本完成了。

査阜西先生的一生与中国现代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严晓星老师的讲座,我们可以看到查老的人生经历怎样影响了他的演奏艺术、古琴活动与学术研究,在面临人生机遇时如何不忘初心。甚至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挽救古琴艺术于危亡,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査阜西先生无论在政治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功不可没的。査阜西先生经历了无数的风波,无数的生死,见证了无数的兴衰,但终实现了年少立下的“自念当集诸家琴说,参与新知,辑为琴谱,以图振蔽起废”的志向。尽管历经风浪,但终有所成。

讲座结束后,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谢东笑老师发言:“晓星老师分享了査阜西先生在不同时间段的经历,把他毕生的经历与心境融为一体,我在这个过程中学到很多;他的琴声中亦能体现他的内涵和境界,这是我们每一位古琴人都应该倾听学习的……希望借助严晓星老师的讲座,我们岭南的琴友们能多了解老前辈们的故事,能思考弹琴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关联。这对我们在琴学的修行上,会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活动承办方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馆长郑敏老师总结道,这次的讲座是博物馆非遗月的活动之一,遗憾因疫情没能线下见面并让更多受众参与进来。通过严晓星老师的讲座,我们更详细地了解了査先生的一生以及他所做出的贡献。感谢严老师的讲解让我们对20世纪的部分古琴史有了更全面的认知。感谢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谢东笑老师一直在给予我们博物馆对于古琴的传承和研究上的支持,也因为和广东古琴研究会的合作,促成了这次精彩的讲座。希望未来在学术研究的平台上,我们能继续一起进行对古琴文化的研究。

FROM: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