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
二十四节气交响套曲音乐会
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的“二十四节气”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黑白阴阳,在无声的旷宇中更替;三餐四季,在此消彼长的田地里延续。自然界的奇幻与精彩,在车水马龙的市井里悄然发生。气沉神敛,虚怀谦卑,敬畏天地,方能感受到水滴与树叶的碰撞,种子冲破土壤。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已经发现日月风雨与草木生灵之间的关系。从《吕氏春秋》中划分出的八个重要节气,到秦汉时期《秦淮子》中将二十四个节气完全确立,我们的祖先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与信仰,朝乾夕惕,应时而息。
现场盛况
9月18日晚,中国广播艺术团的艺术家们为观众奉献了一场《万物生长》——二十四节气交响套曲音乐会。以中西合璧,视听双渠的形式,用旋律开启生命的密码,讲述了一场“听得见”的时光流转。
精彩瞬间
中西音乐的融合与发展,是中国传统音乐近现代史中长久的命题。“二十四节气”交响套曲,将西洋管弦乐团平衡的声响音群作为叙事背景,以鲜明的民族乐器语言塑造形象,拟声乐器用水、啼、雨、风的声音,更是契合了不同节气下,自然界的宣告“她,来了”。
竹笛演奏家张辉在采访中说道:“作曲家将民族器乐与西洋交响充分融合在一起,打破了不同体系的音声建设,在音色的交错与统一方面做了非常细腻的平衡。既凸显出了竹笛受到民间滋养的独特韵味,也不失西方交响均衡大气的和谐之美。”
中国音乐
20世纪50年代,民族音乐的学者们西学东渐,自此开启了对于西方音乐文化探索等漫长路程。刘天华、彭修文、刘德海等前辈在黑暗中摸索跋涉、在孤独中咀嚼未知,一砖一瓦,搭建起中西方音乐相通、相融的桥梁。越来越多的国人从桥上走出国门,又从对岸回到家乡。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求索,中国人民建立起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念,同时亦找到了中外文化共存共融的平衡点。
中国人的音乐
今晚的音乐会,用不同的音乐语种讲述同一个有关时间的故事,又用同一个时间故事展现多元、发展、前沿的中国。音乐里的中国,画过春分下农忙的背影,芒种时赛龙舟的船桨,秋分后沉甸甸的谷仓,冬至烟囱里飘出来的饺子香;“中国人的音乐”(田青《中国人的音乐》,中信出版社),从八千年前的源头流淌,走过丝绸之路的风沙,流过唐风宋韵的繁华,引汇少数民族的歌舞,激荡时代叠起的浪花。
感谢自然
在人类敲锣打鼓征服世界的时候,大自然一如既往的守护着它的规律。万物在静默的大地生长,当苦难与灾祸降临,人们终于意识到膨胀的野心注定要被反噬。怀念过去车马慢悠悠的走,怀念四季静悄悄的来,二十四节气的轮回延续着伟大的文明。原来,老祖宗早就把世间的奥秘藏在了一本本农历里,敬畏自然,守护信仰,回归净土,感念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