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
专辑回顾
上海国乐研究会简介
上海国乐研究会是上世纪40年代创建于上海的一个久负盛名的民间国乐团体,其创始人兼首任会长是已故著名国乐大师孙裕德(1904-1981)先生。孙先生是我国清、民国之际《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传人汪昱庭的嫡传弟子,早年即以琵琶演奏名世,更善洞箫,昔日曾以“洞箫大王”之美名享誉海内外,生前为上海民族乐团第一副团长。
上海国乐研究会于1941年成立后,坚持普及与提高民族艺术,曾先后三次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国乐专场演奏会及其他各种性质的演出。从1941年至1949年间,其中重要演出15次,慈善演出7次。如1942年11月15日为普育堂、孤儿堂、圣母院、安老院等筹募款项的国乐演奏会;1944年10月由新闻报社、申报馆、联华银行主办“募集贷助学金”空前大演奏。1947年该会有在孙先生带领下去到美国巡演60余场,是我国最早走出国门的业余民间音乐团体。孙裕德先生因此被当地的报纸誉称为“中国的音乐大使”。
1950年后上海国乐研究会集体加入上海国乐联谊会,孙先生任联谊会副主任。在他的带领下,该会积极参加社会上的公益演出。如参加在上海文化广场举行的文艺界捐助抗美援朝的飞机大炮的演奏会,各种单位工会的成立庆典会等等。另外,该会的三分之二成员都被中国各音乐艺术学院,或专业的文艺单位吸收去成为专业教师或专业演奏员。
1981年之后,为配合上海地区编写《上海地区民间音乐集成》的工作需要,由孙裕德先生之女孙文妍召集了原上海国乐研究会的老会员进行了复会。30余年来,在老会员的带领下。上海国乐研究会坚持了一周一次的丝竹音乐的排练活动,并积极参加各种演出活动,通过排练与演出的途径积极传承上海的民间音乐—江南丝竹乐,积极向社会宣传江南丝竹。仅2003年一年就累积演出了十八场,深得群众的好评。
上海国乐研究会的丝竹乐的特点是:坚持守住江南丝竹中的传统乐曲,并通过磨练将江南丝竹乐中秀美、平和、温婉的音韵和气质保存下来。因上海国乐研究会在演奏中能保存这些特色,所以在历年来的各种江南丝竹乐的比赛或交流会中上海国乐研究会均获得好评和殊荣。
曲目介绍
1、欢乐歌
据甘涛先生说:“欢乐歌”原是明代魏良辅所创昆曲“花赋”中的一首笛曲。在二十世纪初,由常州童伯章整理为丝竹曲目。
今天演奏的《欢乐歌》的结构是在老曲调上放慢加花为一板三眼(4/4拍)的慢板然后再现原谱《欢乐歌》。这是丝竹乐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通常称作“倒装变奏体”。《欢乐歌》又有《花欢乐》、《欢乐调》、《皆大欢喜》之称。
2、三六
又名《三落》,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在江南丝竹中,本曲在原始谱的基础上,根据加花的程度,分为《老三六》(即《原板三六》)、《中板三六》、《花板三六》三首独立的乐曲。
此曲脍炙人口,流传甚广,主体由多个曲调组成,各个曲调间采用一个相同乐段的“合头”串连。不尽相同的曲调形成调式、速度上的对比,构成分散、聚合的效果,使旋律更加活泼流畅,欢快而具有弹性。
用“合头”连接若干曲调,形成一个完整的乐曲,是我国民间音乐中流传很久的一种曲体结构形式,它在江南锣鼓曲牌中也普遍使用。
3、中花六板
又名中花、中落、熏风曲,是江南丝竹传统曲目中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类曲目。它的母曲为《六板》,《中花六板》、《慢六板》与《阳八板》等曲是它的变体。
据李重光在《音乐理论基础》中介绍:在五台山僧寺流传的宋朝乐谱中已出现《老六板》或《老八板》的曲谱。《中花六板》是将《老六板》由1/4拍或2/4拍的节拍扩充为4/4的节拍,这样每件乐器在演奏时,就有更多的空间在原旋律曲调基础上,根据江南丝竹音乐的特色进行加花润色。全曲中庸平和、婉转悠扬、极具艺术魅力,深得丝竹乐爱好者的喜爱。
4、云庆
又名《凭轻狂》、《引清江》、《云庆光》、《景星庆云》等。它的音乐材料与《四合》套曲中的《小拜门》、《玉娥郎》的曲调材料,比较相似与类同。如《云庆》与《小拜门》一样比较强调和突出跳跃的切分音节奏和后半拍起句的节奏演进模式。乐曲通过由慢渐快的速度变化,使音乐情绪从文静渐升为热烈欢快,最后在激动的高潮中结束。
5、凡忘宫
又名《阳八曲》、《倒八版》、《梵皇宫》。乐曲的一部分在《老八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调式发生了变化。乐曲标题中的梵字是工尺谱中的凡字,是音阶中的4音;宫字是工尺谱中的工字,是音阶中的3音,整首乐曲是利用音阶的第四级音代替第三级音,通俗说来就是用4音代替了3音,所以在这首曲子里,3音是不出现的。
通过演示,我们形象地听到了此曲的速度由慢渐快,节拍由散板、慢板、中板、快板到极快板,音符由疏到稠密。似蛇在成长中需要层层蜕皮的过程,将节拍逐渐缩短、将被加花扩展出来的旋律音符逐层缩减,至极快板段才出现由骨干音构成的旋律音调。丝竹界称这种变奏手法为“蛇脱皮”。凡忘工的乐曲情趣由文静逐渐转为热烈欢快,至结尾段复归文静平和。
6、霓裳曲
霓裳曲又名《小霓裳》,是杭州民间乐曲。1928年由王巽之先生将此曲与《高山流水》、《灯月交辉》引入上海丝竹界,被丝竹界称为“杭州三大曲”。霓裳曲的曲调优美舒缓,它描写了在宁静的夜空中,月亮的美丽姿态。
7、出水莲
是广东汉乐“软线”大调乐曲之一。1932年由何育斋先生向孙裕德先生传授了此曲谱,现为上海国乐研究会保留曲目之一。乐曲通过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表现了人们高尚的情操。此曲旋律淡雅平和,速度中庸闲适。
8、 慢六板
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源出于《老六板》,较《中花六板》的节奏、速度、技法更加趋于和缓,富有情韵。
9、行街
此曲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很受丝竹爱好者喜爱。它通过由慢而快的速度变化,将几个曲牌有机地联合成套的结构。此曲因经常用于婚嫁迎娶和节日庙会巡演场合而得名。全曲由慢板开始,通过层层加快,把气氛逐渐推到高潮。
专辑内页展示
录音资料
2015东方出版中心音像出版社出版
监制:丁维星
责任编辑:刘挺
地址:上海市仙霞路345号502室 电话:62418200
邮编:200336
上海半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15制作
制作:刘星
地址: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1号楼1楼
电话:021-62773450
邮编:200060
网址:www.bandumusic.net
扫码购买专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