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朝气蓬勃,畅享青春 | “华韵青岚 燃情国乐”新年国乐音乐会在北大百年讲堂上演
陈岸汀 华音网 2024-01-16

2023年12月29日晚,一场青春洋溢、朝气蓬勃的民族器乐室内乐音乐会——“华韵青岚 燃情国乐”新年国乐音乐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这场音乐会是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本科教学曲目展演项目,也是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乐韵”(十三)的展演项目,由中国音乐学院多位优秀青年演奏家共同演绎。他们分别是琵琶演奏家杨婷婷、扬琴演奏家熊俊杰、笛箫演奏家王华、笙演奏家王洋、二胡演奏家马可、板胡演奏家晏璐婷、古筝演奏家魏菀、阮演奏家郑轶凡、打击乐演奏家郑瑀、扬琴演奏家方圆、低音提琴演奏家侯文涛、钢琴演奏家张梦思。他们以继承、弘扬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为己任,以自己手中的乐器为“语言”,畅“弹”对青春的理解和体悟,传递新时代民族器乐朝气蓬勃的艺术面貌,凸显了一代青年文化自信、奋发自强的精神气质。

音乐会精选11首国乐作品,它们分别出自青年作曲家戚浩笛以及演奏家熊俊杰、郑瑀等人之手。这些作品有一个共通的艺术生成背景,即民族器乐演奏家的音乐创作。这种自觉的音乐创作,是演奏家对传统民族乐器音乐表达的一种直接转化,它使得作品既具备了中国民族器乐传统音乐的内在表达特质与基本特征,同时又在音乐内容、音乐风格上受时代音乐艺术精神新变化的影响,形成了一代国乐演奏家立足自身、面向世界的新的音乐表述。

从音乐文化的视角看,传统的涵义,不仅呼应历史,也意味着当下对历史的活态传承。以民族器乐室内乐的形式组织音乐会,这在乐器选择、器乐组合方式以及音乐表达上,本身就具有传统与现代相交汇的音乐特征。室内乐组合有着自身的弹性空间,比如开场曲目《鎏金》包含了拉弦(二胡、板胡),弹拨(琵琶、筝、阮),吹管(笙、箫、笛),打击乐(鼓、铃及其他打击乐器)。这样的组合形式,展现了传统民族器乐中吹、拉、弹、打四声俱全的音乐面貌。一方面,这一形式能够在当今舞台化的民族乐器的律制结构中形成和谐统一,整体达到音响丰满、和谐悦耳;另一方面,这些乐器也带来音色结构的层级变化,随着音乐的行进,展现出各自的音色色彩与器乐特征。

《新春江花月夜》是对中国传统器乐曲目的改编。作曲家将守正创新的思路落到音乐实践上,通过专业音乐创作的技术处理手段,尝试将印象主义色彩的和声风格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和韵味相结合。随着音乐结构的展开,在主题的和声、织体、音乐语言风格等方面作不同的艺术处理变化。乐曲既保留了传统《春江花月夜》曲调、曲体结构、器乐语言、音乐情思的基本特征,又在民族乐器如诗如画的铺陈中构成了新的悠然、微远的意味。

戚浩笛创作的《轻尘在玉琴》,采用琵琶和中阮的小型合乐形式,用清透的器乐音色,勾勒出疏离而又伤感的音乐气质。琵琶和阮均为音点发声,在音与音的连接中,二者的艺术处理手段有着相通之处。而从文化的视角看二者的气质与品格,琵琶更多哀怨之情,而阮咸的琅琅音响多一分文人竹林清音的幽静。以静入情,使音乐整体上增添了一份雅意。

郑瑀创作的《瑰丽丛林》,将21世纪西方街头音乐中的新宠手碟与琵琶、古筝、二胡、笛相配合。手碟的音色特征,使它能与民族乐器的律调达到和谐统一,其空灵的音色,又与弹拨乐器的音点发声形成互补,共同支撑、穿插、对应了弦乐的行进,形成新的打击乐与丝竹乐的互动。

扬琴演奏家熊俊杰两首创作作品在音乐会上演出。其中,《摇动的羽毛》改编自可儿乐队的作品。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爱尔兰凯尔特民族音乐风情,以中国民族乐器演绎这首作品,展现了跨民族音乐语言的碰撞。可以说,艺术是跨民族文化沟通的重要桥梁,在世界性的文化舞台上,乐器虽然有文化主体的标签,却也并非受限于此,作为人类情感的艺术表达,音乐中承载的美能够通过任何器乐表达出来。《花前月下的热情》是一首融合了中国民族乐器音色与拉丁节奏、和声色彩的音乐作品。其律动活泼、旋律优美,立意中表达了人的种种情愫。其中,琵琶演奏对节奏的控制、乐器结构带来的演奏技法以及音点与音线的结合等,这些特点都让琵琶这件乐器历久弥新,具备表达当下时代融合风格的音乐能力。

此外,音乐会还呈现出专业与流行并存的文化特点:音乐创作、音乐编排、音乐表演体现专业性;考虑到此次音乐会面向高校学生,曲目设置兼顾了时尚与年轻化。其中,有一些作品本身就具备流行音乐元素,例如《漫音嘉年华》《钻石般的眼眸》《西湖美景三月天》等,它们通过民族器乐的方式重新编排,以民族乐器的音韵表述流行文化的主题内容。还有些音乐作品,如《时雨如川》《送我一枝玫瑰花》,以及上述提到的《瑰丽丛林》《轻尘在玉琴》《花前月下的热情》等,则是在保有专业创作、编排与表演的基础上,呈现出立意年轻化、风格时尚化的特点。

总体而言,整场音乐会更具清新的气质。选曲上注重以音色描摹画面感,以旋律音调线性延展的手法构绘意蕴;题材内容上不重历史叙事,以活力、和谐、悦耳契合高校学子的审美情趣,用独具中国民族器乐的音韵神采叙述时代青年的文化故事。演出结束后,有学生表示:“没有想到民乐也可以演绎多种风格类型的音乐作品。”

透过音乐作品的创作与表演,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一代国乐演奏家,不拘泥于民族还是西方的音乐技法,不囿于历史的还是当代的音乐形式,不过分强调是本民族还是他民族的音乐曲调,也不完全区隔专业与流行的音乐生发土壤。相较而言,更重要的是他们站在文化主位上,思考和审视新时代的民族器乐如何表述自我。其中存在多种音乐发展的路径,但至少有一种思考:即如何利用民族乐器的器乐语言、音色色彩,怎样去结合不同的音乐艺术风格,怎样去碰撞不同的音乐文化,映照、推动和发展自身。就此而言,这场音乐会展示出了他们积极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FROM:音乐周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