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华乐讲坛第二十五期 | 景建树先生开讲:八十抒怀——我的创作心得与感悟
华音网 2024-04-23

2024年4月22日下午,“华乐讲坛”第二十五期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举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民乐艺术终身贡献”荣誉称号获得者、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原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艺术指导景建树先生开讲《八十抒怀——我的创作心得与感悟》。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东升、副秘书长宋阳、《中国民乐》报执行总编辑刁艳和在京艺术院校、表演团体代表、学会驻会工作人员在现场聆听。

吴玉霞会长主持“华乐讲坛”并致辞

吴玉霞会长在致辞中说,景建树先生有良好的艺术滋养,1956年考入西北音乐专科学校首届少年班学习钢琴,1962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后在山西大学艺术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音乐剧专修班等学习;曾任大同歌舞团、山西省歌舞剧院、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作曲、指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生是一位勤奋的耕耘者,他与他的作品常年活跃于艺术舞台,多部作品曾获文华、金钟、金星、金狮、金唱片以及“五个一工程”等国家级奖项。多年前,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的大型民族交响《关公颂》主题音乐会,曾给业界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音乐会后的作品研讨会更是让人记忆犹新。我本人是先演奏《金沙滩》再接触景建树老师的,记得那是在80年代中后期我在中央民族乐团工作时的排练和多次随团演出场景,这一晃已数十年过去了,《金沙滩》已成为民乐舞台常演奏的保留曲目之一。



从大文化的格局与大家分享创作心得以及艺术审美活动中的文化呈现,包括对艺术高度、文化深度、历史厚度的认知,对我们艺术解读很有启发,景建树先生的作品接地气又通俗易懂,与传统文化结合紧密。优秀文化浸润人心、塑形铸魂,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事业发展及其声音美学的探究依然在路上……

吴玉霞会长为景建树先生颁发“华乐讲坛”纪念海报

讲坛现场




听众感言:

武警文工团二胡演奏家 王之辉:今天来到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海云轩1503会议中心,聆听了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景先生的音乐人生,心灵受到了洗礼,同时想起很多我跟景老师在一起工作和生活的场景。记得我1986年20岁时,就认识了景老师,那时景老师也不过四十出头,但已经是国内知名音乐家了,从认识景老师那天开始,可以说我就是带着仰望、崇拜之心,那时候他刚刚创作了代表作《金沙滩》,可以说我是首排首演之一,立刻被这首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作品感化,从此我跟这首作品也是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在景老师退休前后二十年的工作生活中,我几乎跟他的生活轨迹略同,尤其景老师以特殊人才被特招到济南军区前卫民族乐团之后,我们更是朝夕相处,期间我还有幸在景老师的辅导支持下,以他的一首歌曲改编了二胡独奏曲《黄水韵》,此曲也了获得金钟奖作品铜奖。景老师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个完美的大师级形象,生活中,他和他的太太邓欣欣老师是一对生活中的知音,事业上的好伴侣,同时他们夫妻更是一对大孝子,虽然我很熟悉景老师,但是今天的大师课让我了解了他的童年少年和求知路上的坎坷不易,为了看一场社戏要走六十里的山路,路上几位小伙伴五分钱共同吃一碗凉粉的幸福感,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体会不到的,我觉得他今天的成功与逆境中求学、谦虚低调、永不放弃、对民族音乐的大爱以及身退心不退的执著追求分不开,景老师不仅是音乐大师,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景老师的学生加好友,今天这堂课让我感到了感动,感恩,感悟和无限的感想,愿我们可敬可爱的景老师再出精品,感动中国!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胡演奏员   杨一:第一次见到景建树先生是本科时期参演《华夏之根》,参加工作后又先后见证了先生为昌平二中金帆民乐团创作的《冬不拉与热瓦普》,为北京十二中金帆民乐团创作的抗战题材的《卢沟音碑》和纪念汶川地震的《5·12》等作品,直至后来受邀参与了大型琵琶协奏曲《关公颂》弦乐部分的弓法划定,并参加了作品首演。在学习和生活中更是有缘承蒙先生多次指教,受益匪浅。此次有幸聆听先生的讲座,对为民族音乐事业奋斗一生的前辈作曲家有了进一步地了解,收获满满。一,从景先生的履历中,青少年时期的立志和终身乐此不疲的笃行令人钦佩不已;二,先生贯穿一生的学习中,越挫越奋的斗志和不畏艰苦的精神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三,先生广泛求学,师承多家,并潜心研究前辈、同辈甚至晚辈的作品,这种学习态度正是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有力践行;第四,对健康的重视。认为运动是良药,只有活得够长,才有足够的时间来积累知识;第五,对民歌在创作中的重视。从模仿,分析,再到创新。“认真设计,精心雕琢”是先生创作中对民歌的态度,使作品达到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能体现时代精神,同时兼顾理想舞台艺术效果的最终目的。此外,还分享了如何采风,采风中的灵感,采用民歌的具体手法,自学作曲的方法(缩写:将大型交响乐改为钢琴谱和扩写:将经典的钢琴曲编配为乐队谱),还有对炫技的定位,心手双唱的理念,方言与风格,方言与腔词关系,戏曲是中国的音乐之根,音乐如何真正“为人民服务”,音乐创作与阅读等……可以说将自己的学习和创作经验对聆听者倾囊相赠,从中更体味着先生对后辈的深切关爱和对民族音乐事业发展的无限冀望。

北京市昌平区民族管弦乐学会 葛萌:今日有幸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聆听了景建树老师“华乐讲坛:八十抒怀——我的创作心得与感悟”讲座。讲座开始开始景建树老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和学习经历:从少年时期接受专业音乐训练,青年时因故回乡但不忘坚持音乐学习,再到后来的音乐创作之路,让当代青年人了解到了那个年代学习音乐的不易与艰辛。讲座中的还聆听了景老师创作的多首民歌作品和乐队作品,在场和线上的聆听者都感受到了景老师作品的魅力。他的声乐作品感情是如此细腻,歌曲有的悠扬婉转,有的激昂高亢,让人的心灵得到洗涤,情感得到释放。民族管弦乐作品《金沙滩》描写了宋辽大战的激烈与残酷、琵琶大协奏曲《关公》采用关公故里山西运城蒲剧等音乐素材展现了忠义千秋的关圣帝君形象……景建树老师创作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有着非常的感染力,让人陶醉其中无法自拔,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跳动着生命的旋律,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讲座中景老师还从民歌积累、创作技巧、采风作用等多个方面阐述的他创作感悟和人生感悟,让在场和线上听众对音乐创作有了系统的了解,给新一代民乐人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乐团指挥 张鹏:2024年3月4日下午3点,我有幸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聆听了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景建树先生的讲座。他的主题为“八十抒怀——我的创作心得与感悟”,这场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景建树先生在讲座中分享了他的创作心得与感悟,以及个人学习音乐的经历,使我深受启发。他作为一位中国音乐的传承者、发扬者,尊重传统而不刻板,勇于创新,在创作中始终以突显民族音乐的美为重中之重,这一点深刻体现了一位中国音乐家的文化自觉与他对本民族音乐热烈的爱。他讲述了自己在音乐创作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如何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努力,以及刻苦学习,还分享了一些他的经验,如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寻找灵感等等。他强调了音乐创作来源于中国民歌的灵感的重要性,同时也谈到了如何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大胆的尝试,让作品赋予生命力,这些经验对于我来说非常有启示意义,受益匪浅。景建树先生那份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也深深感染了我,使我切实感悟到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学习者,从业者不仅要细致学习民间音乐的内涵,还要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将思考与实践相结合。总的来说,这次讲座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衷心感谢景建树先生的分享,感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提供的学习机会,今日所学将成为未来学习与工作的明灯。

北京十二中金帆民乐团教师 王鹏:由于北京十二中曾于多年前特邀景建树老师到我金帆民乐团指挥和指导多年的缘故,我对景老师非常熟悉且十分敬仰。今天非常有幸能参加景建树老师的《八十抒怀——我的创作心得与感悟》的讲座。通过娓娓讲述,不但对景老师的创作初衷和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让我理解了景老师作品中独特的中国地方味道的缘由,也为我自己学习音乐和音乐教学等有了更多的启示。景建树老师,为音乐而生,而且终生为音乐乐此不疲。他的音乐艺术源于生活,这都得益于在童年时期农村生活的浸润,滋养,既锻炼了筋骨与意志品格,又对地方戏曲、民歌的深入学习,造就了其独特的具有浓厚中国味道的创作风格。如民歌《走西口》、具有地方戏曲创作素材的《金沙滩》和《秦王点兵》等。我清晰的记得:我团于2013参加全国第四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景老师的作品《生命的呼唤》(又名《5·12》中使用的羌族音调一经飞出,让无数观众,尤其是现场演奏该曲的学生更是落泪。景老师的音乐高于生活,得益于一辈子不辍的学习,将音乐技法与音乐味道完美结合。老人家年逾八十,仍不断向新、老作曲家学习作曲技法。值得所有音乐人的学习。他提到了“总谱缩写”和“缩写谱扩写”的两个方法。并强调作为作曲家掌握的技法越多越好,不能滥用技法,要根据音乐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技法。另外,景老师重视采风工作地重要性,他强调:创作前必须踏实、扎实。对采风地了解越深,办法越多。音乐技术与地方音乐的结合,成就了景建树老师独特的艺术魅力。景老师提到:方言是文化之根,音乐之母,风味之“盐”。方言的消失即是音乐风格的灭绝。只有学好方言,才能更好的创作符合中国审美的作品。同时,戏曲是民族音乐的主根,是中国老百姓的主要精神食粮。中国音乐作曲家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一定要学好一门戏曲。景老师深受中华大地文化的滋养,创作出深植于中华大地的作品,并不断地回馈他热爱的祖国与人民,为伟大的人民共情,为中国大地留下中国的声音,是名副其实中华大地的人民艺术家!

FROM:中国民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