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13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陕港联合演出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成功举办。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陕西民族乐团、米脂吹打乐团携手香港中乐团共同奏响陕西民乐代表作品《永远的山丹丹》,为香江人民带来一场民乐的饕餮盛宴,也为陕粤港澳活动周再添靓丽音符。
“山丹丹”香港首演圆满成功
本场演出由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阎惠昌执棒,胡琴演奏家沈诚、唢呐演奏家王展展、陕北说书非遗传承人高永原、陕北民歌手苏文领衔演绎,四个乐团190位艺术家们倾情演奏。
指挥/阎惠昌
板胡/沈诚
唢呐/王展展
陕北说书/高永原
陕北民歌手/苏文
米脂唢呐队
整场音乐会气势恢宏,高潮迭起,丰富多元的音乐艺术表达,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千沟万壑、辽阔壮丽的黄土地:一张张诠释生命图腾的剪纸、一片片连绵起伏的黄褐色群山、一阵阵卷作千雷震地声的黄河斗鼓、一曲曲嘹亮的唢呐朝天歌……既是浓墨重彩的陕北风情画卷,也是荡气回肠的生命史诗!
一部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创作
作曲家王丹红以“山丹丹”为意象创作了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作为中国首部深入挖掘“陕北原生态文化”“黄土文化”“延安精神”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它获得了“时代交响”“百年百部”等国内最高音乐荣誉,目前已在全国40多个城市巡演90余场,被音乐界评价为“一部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创作”。
《永远的山丹丹》包含八个段落。序曲改编自家喻户晓的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黄钟大吕之声与《信天游》这种陕北独有的民歌形式带来了令人震撼的听觉效果;《壶口斗鼓》用强劲的吹打乐展现了千面斗鼓的赫赫声浪;民歌《祈雨》以民歌手沉郁粗旷的嗓音,唱出大旱之年百姓求雨祈雨的苦苦渴盼;《五彩的窑洞》渲染出一幅窑洞里充满美好憧憬的画面,与接下来的陕北说书曲牌《刮大风》形成强烈对照;《赶脚的人》表现的是赶脚走西口的悲愁以及女人们的思念之情,末章板胡有如华彩般的独奏乐段,将带有宿命感的悲情慢慢带走;篇幅最长的乐章《朝天歌》抒发着陕北人对生活的热爱,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唢呐这一黄土高坡上独有的音色;尾声《永远的山丹丹》则在令人亢奋的陕北民间高亢调子,连同强劲的吹打乐,高奏如云地结束了全曲。
媒体全程报道 观众反响热烈
本次演出是《永远的山丹丹》首次登港,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全程报道。
作曲家王丹红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位作曲家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时,首先要保持敬畏之心,正是怀揣着这份情感,她才能够创作出这部作品。《永远的山丹丹》是其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作品诞生至今7年,始终在她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而通过创作也对陕北这片土地产生了很深的感情。
陕西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生胜在开幕式及采访中表示,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香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共建‘一带一路’大背景下,陕港两地交流合作不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此次演出,既是陕港四个乐团跨越山海、共同奏响陕港南北交融之声的艺术纽带,也是共用两地文化资源深入探索文化“共生共融”新模式的一次高质量尝试。未来,两地也将进一步发挥优势加强交流合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共同努力,续写新篇。
陕旅集团副总经理、陕西民族乐团执行董事赵月望表示,让民乐团的作品搭上陕旅集团文旅产业链的平台,有利于民族音乐的发展繁荣。此外,希望乐团利用好陕西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的新动能、新趋势、新机遇,将民族音乐带向新高度。她也指出,乐团将通过民乐这把“钥匙”,加强内地与香港在文化领域的互动与共融,打开人心互通的大门,共同打造、搭上“一带一路”发展的平台和契机。
香港中乐团行政总监钱敏华指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永远的山丹丹》早前在内地演出近百场,香港中乐团的指挥阎惠昌先生是陕西人,亦是剧目首演的指挥,一直以来希望将这部极具文化内涵的作品带来香港演出。今年适逢75周年国庆,是一个很好的合作演出的契机。
香港观众对于此次演出反响热烈。有观众专程从台湾赶来只为再睹“山丹丹”风采,也有观众被陕北大唢呐的粗犷与恢弘所震撼。“只有把传统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才能保持中华民族的特色”,市民梁先生说。在港长大的叶先生介绍,他在看演出前提前做了功课,了解到山丹丹是陕西延安的市花,而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圣地,《永远的山丹丹》让他联想到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仍然积极斗争的革命精神,他认为,新时代下更应该弘扬革命精神,去应对新的挑战。
“山丹丹”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凝结。它让我们看到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正以千年传承的原生力量从远古走来,更以豁达、乐观的生命精神走进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它会继续在国内外的舞台上“绽放”。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10周年,也是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开局之年。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也将不断致力于民族音乐的经典传承和多元创新,用民乐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风采、彰显中国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