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8日至19日,浙江音乐学院2024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富春音谷》结项音乐会在现代音乐厅成功上演,当日线上直播浏览量破60万。
浙江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干武东、院长王瑞、党委副书记蔡亦军等多位院领导与知名艺术家出席了音乐会,并对项目的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该项目由张昕担任项目负责人、作曲、导演兼指挥,汇聚了浙江音乐学院多位优秀艺术家,包括青年古筝演奏家刘乐、琵琶演奏家李砾、笙演奏家申玉晶、双簧管演奏家余晓睿、钢琴家高袅、打击乐演奏家徐文嘉,以及管弦系学生葛李敖和舞蹈编导专业的盛晓叶子、王松也等。音乐会由浙江音乐学院艺术处、作曲与指挥系承办,并由管弦系、国乐系、艺术指导教学部及舞蹈学院的师生联合呈现。
作品以富阳的富春山江为意象,将媒体艺术、灯光设计与舞蹈融入写意性的音乐语言,生动呈现了朝云、雨露、地溪、山谷、飞鸟等多重意象。这如诗如画的艺术构想,不禁让人联想到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图》,在音乐中再现那片山水的悠远意境。
整场音乐会以富春山江“冬去春来”的四季容颜为核心轴线,共由《乐之流》、《溪山闻鸟》、《土土虫》、《秋池》、《幻石II》、《拾花又一生》6首室内乐作品组成,编制灵活多样,包括打击乐、钢琴、双簧管、笙、琵琶、古筝等多种乐器组合。在意象的描绘中,乐器的独立个性逐渐消融,钢琴不再是钢琴,古筝不再是古筝,而是超越传统功能的界限,化为诗画的笔触。诗画显现于打击乐的丰富声响,显现于琵琶、双簧管、笙甚至舞蹈的表现之中,共同构筑了一个虚幻空灵、时而炽烈、时而静谧的艺术场域。
音乐会的整体结构以视觉语言划分为开篇、中篇与尾声三个阶段,展现了一气呵成、无边恣意的宏阔诗意。在每一诗篇章的开端,她细腻地融入了一段逐步引领观众走入诗者内心的辽阔音景。例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独寻山间晚来风”、“孤芳自赏任逍遥”等意象叙事,层层递进,既收束了看似独立的诗篇结构,又通过如此顶针诗格的设计,将三个篇章贯通承递,使整个《富春音谷》的世界完整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从音乐语言的内部来看,每首作品因对自然拟态的描绘而别具趣意。例如:《乐之流》中的钢琴与打击乐,在音色与织体的描摹中,展现了富春山间冰雪融化、泉溪涌动、江河崩流的唯美画卷。在中篇《独寻山间晚来风》中,古筝演奏家刘乐与作曲家张昕运用弹拨乐、铃铛、音树、砂锤、颂钵、海浪鼓等乐器,模拟风在山间带来的种种趣味,而舞者的即兴表演则生动再现藤蔓蓬勃生长的形态。
除了拟态的音乐描绘,作品还充满叙事性、情感性与精神层次的表达。例如,在《晚来风》之后的《土土虫》中,作曲家通过双簧管、笙、琵琶、古筝、钢琴与打击乐的独特编制,展现了一个静谧而充满生命力的微观生物世界。这一作品以虫子的视角展开,通过音色化、简约化、微复调等西方作曲技法实现了音响的高度精致化,其丰富的音响色彩实践充分体现了作曲家的深厚功力。视觉表达则以星河倒映和河底内景的画面感进行勾勒,为观众营造出如梦如幻的艺术体验。
而这场艺术盛宴不仅在音乐语言中层次丰富,更在跨媒介的创作中凝聚了舞美、灯光、视觉与舞蹈的多种艺术形式。舞美与多媒体设计石力、蔡坤、张浩瀚、郑骁,灯光设计倪钢球及舞蹈编导程龙等艺术家倾力合作,为观众在绝美的画面中呈现了一场融合音乐、视觉与环境舞蹈的沉浸式体验。
近年来,艺术边界的模糊化与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通过音乐、视觉艺术、灯光设计、舞蹈等多媒介的整合,艺术家们突破了单一艺术形式的表现局限,创造了多维度的沉浸式艺术体验。张昕副教授以音乐为主的多媒体艺术《富春音谷》,通过多感官融合的沉浸式剧场音乐形式,打造出一种全息化的表演体验,作品不仅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与审美思考,还以多层次的叙事语言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分界,使艺术表达更具传播力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