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心随陕旅 倾听秦汉 |《云横秦岭》首演成功!
华音网 2025-04-12

4月11日晚,西安·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内座无虚席、胜友如云。随着指挥家高伟的手臂有力扬起,“心随陕旅 倾听秦汉”音乐季原创首演作品——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云横秦岭》如一幅水墨长卷徐徐展开。

首演现场,当埙的苍凉呜咽从终南山巅倾泻而下,竹笛的清越穿透云层,丝弦的涟漪荡开晨雾,舞台纱幕上氤氲的秦岭轮廓与乐声共振,将观众瞬间带入诗意空间。这场由作曲家程池历时两年创作、陕西民族乐团与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联袂呈现的音乐会,将秦岭的生态密码与文化基因熔铸成可聆听的精神史诗。

《云横秦岭》通过五个乐章,将秦岭的云雾、生灵、溪流、古道与炊烟,转化为埙的苍茫、古筝的灵动、二胡的温情,最终汇聚成一部“听得见的秦岭史诗”。

这场首演不仅是“心随陕旅 倾听秦汉”音乐季的重磅之作,更标志着陕西文旅融合进入新阶段——以民乐为舟,在世界语境中重述中国故事。

终章《祖脉》余音消散后,十秒寂静被潮水般的掌声打破,从上海赶来的观众小静激动难掩:“太震撼了!我之前对民乐的了解不深,这场音乐会让我对民乐有了重新的认知。”

阮声部首席纪艺表示,《云横秦岭》以交响化的现代音乐语汇重构了中国传统山水意境,声部运用大篇幅的分解和旋、琶音技巧来体现秦岭的云岫千叠、万壑松风,让现场观众通过作品感受秦岭的诗脉延绵!

为何是秦岭?

从司马迁“秦岭,天下之大阻”的慨叹,到王维“空山新雨后”的禅意,秦岭始终是中国文脉的隐性坐标。

贾平凹曾写道:“一道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了黄河长江,统领着北方南方,它是中国最伟大的一座山,当然它更是最中国的一座山。”

在影视作品中,秦岭的云雾与历史交织——那是诸葛亮北伐时马蹄扬尘的古道,是李白醉卧听松的危崖,更是今日羚牛回眸时,眼中映出的同一轮秦时月。

“秦岭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分界,而是文明生长的原点。”程池说,“文学和影视已经为秦岭立传,但音乐需要更抽象的表达——它不仅是风景,更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精神符号。”

后排一位白发苍苍的观众摘下眼镜,轻轻擦拭着眼角,与旁边的老伴儿呢喃:“这曲子,是刻在骨头里的乡愁。”

指挥高伟表示,“我的角色是带领人们聆听这座用声音构筑的秦岭,感受其中蕴含的千年文脉与当代回响。我希望听众带走的不只是旋律的记忆,更是一种对山水、对文化的深层感悟。”

为何选择用民乐诠释秦岭?答案藏在东方美学的基因里。

民乐“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与秦岭北麓出土的西周编钟音律惊人吻合。这种文化基因让程池坚定,《云横秦岭》在表现“秦人古韵”时,无需华丽配器便能直击心灵——埙声应如岩壁上的苔藓,笛音要像穿透云层的晨光,这种“写意”手法恰似《千里江山图》中的水墨晕染。

程池团队特意保留传统乐器的原始音色,“因为西洋管弦乐像油画,要涂满所有空隙;民乐却是水墨,一笔枯笔能生出万千气象。”这种美学,暗合老子“大音希声”的哲思。

值得一提的是,《云横秦岭》运用三弦、古筝等传统乐器与西方管弦乐结合,既保留了民乐的含蓄婉转,又赋予作品史诗般的结构张力,颠覆了传统民乐的边界。

在欧洲,理查德·施特劳斯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用铜管乐描绘风暴,用木管乐模仿牧羊人的笛声;在美国,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以爵士节奏表现科罗拉多的壮阔。《云横秦岭》的诞生,标志着秦岭首次以音乐形式加入这场全球“山脉对话”。

“秦岭是中国的秦岭,也是世界的秦岭。在创作时,作曲家特意对比了不同山脉的音乐表达:“阿尔卑斯山是征服者的史诗,音乐是垂直的,像攀登者的喘息;而秦岭是家园的诗篇,音乐却是绵延的,像茶马古道上未散的蹄印。”

这种差异,恰恰凸显了秦岭作为中华文明“祖脉”的独特性——它不追求险峻奇崛,而是以包容的姿态,滋养了周秦汉唐的文明根系,孕育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听着音乐仿佛身临其境,像是触摸到了山顶的云雾,听到了山间的鸟鸣,闻到了松香的气息”,一位徐徐离场的音乐爱好者说。

《云横秦岭》首演落幕后,陕旅集团邀请省文旅厅相关领导、行业专家们召开了作品研讨会。

与会专家对作曲家程池和演出团队表示祝贺,一致表示,《云横秦岭》可听性强,旋律优美,特别是用乐器模仿“秦岭四宝”动物的叫声,融合古琴独奏、汉调二黄、碗碗腔等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彰显了陕西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

文旅厅相关领导对“心随陕旅 倾听秦汉”音乐季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是陕西民乐又一次文旅融合的成功探索,对本场演出成功首演表示祝贺,并提出宝贵意见,期待在后续修改打磨中精益求精,实现更高艺术表达,也将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予以多方面支持。

陕旅集团、陕西民族乐团将继续团结业界同行,持续打磨作品,力争组织、参加国内国际各类巡演,以民族为载体,深入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打造兼具文化深度与市场活力的“音乐文旅IP”,让民族音乐成为传递时代强音的纽带。

《云横秦岭》在“心随陕旅 倾听秦汉”音乐季上的首演,也是陕西民族乐团的一次破圈宣言,自2022年被陕旅集团纳入旗下后,便自觉肩负起“用民乐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

融音于景、融乐以文。近年来,陕旅集团持续引导陕西民族乐团创新开拓“民乐+文旅”之路,不断丰富游客旅行体验、打造民乐鉴赏新场景,让三秦大地的青山绿水、深厚文化乘着丝竹管乐之声漂洋过海,让更多人感受陕西文化、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推动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大融合,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国企力量。

3月24日发布的陕西首届民族音乐季“心随陕旅 倾听秦汉”,是陕西民族乐团“传承 创新 共融”这一核心理念的生动实践,被赋予双重使命:既是民乐的复兴计划,也是文旅融合的先锋探索。3月28日,音乐季开幕演出大型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山河神游》在西安·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圆满呈现。

“我们正在将陕西民乐打造成流动的博物馆,推动陕西民乐高质量发展,助力陕西文化强省建设,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做到‘国家脊梁,民族之魂,文以化之,乐以颂之’。”陕旅集团领导,陕西民族乐团执行董事、总经理赵月望说。

整个音乐季将持续到2026年1月16日,名家荟萃,涵盖十余部民族管弦乐作品。既有《云横秦岭》《关中,关中》《丝路之声》等三部原创作品,也有《永远的山丹丹》等经典之作,将全面展现“民乐雅韵 世界新声”,呈现当代“三秦”文化风貌,应答“民乐何为”的时代追问,卷写“何以中国”的文化回答。

FROM:陕西民族乐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