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实施背景及特点
中国民族器乐及其经典曲目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百余年的发展进程中,深刻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情感和智慧。优秀的民族器乐传承者,必须同时具备高水准的演奏水平和优秀的教学能力,坚定的文化自信,以及执着不懈、传播优秀音乐文化的信念与行动。
本项目汇集了一批新中国第三代优秀的中乐演奏家及教育家,他(她)们都曾经直接师承于新中国第一代及第二代中乐大师,大多也正步入古稀之年,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使命及责任,也面临着传承中乐的紧迫感。
在此背景下,本项目旨在通过难得的面授指导,传承民族器乐经典曲目的演奏和教学方法,构建民族音乐审美,培养一批具有艺术广度和深度的高水平民族器乐演奏及教育人才。
二、培训项目简介
(一)项目简介
本项目培训内容包括:60课时理论课,192课时实践课,6场演出(含开幕演奏会和总结音乐会)及相关集中排练,以及2次采风考察。其中理论课主要围绕民族器乐演奏、传承理论和音乐美学来展开;实践课包含四类乐器(二胡,笛子,古筝,阮)和民族室内乐经典作品的研习。
采风包含考察香港及大湾区当代中乐发展的独特经验,以及探访百年中乐重要发源地上海和江苏。
公开音乐会共6场,包括开幕演奏会、4场汇报演出及总结音乐会,涵盖独奏、重奏及室内乐等多种形式。
(二)项目主体简介
本项目的实施主体为香港城市中乐团,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创院院长叶小钢教授担任荣誉艺术总指导,由粤港澳大湾区音乐家协会会长、著名胡琴演奏家程秀荣先生总策划。
项目主要合作方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合作执行单位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学院发展办公室,协办单位包括深圳龙岗区音乐家协会等。
香港城市中乐团
香港城市中乐团成立于1994 年。建团三十年以来,为发扬中国文化,推动本港中乐发展及促进与海内外音乐界交流作出不懈的努力。乐团于 1995 年应 BMG 唱片公司邀请灌录三辑中乐唱片,其中与俄罗斯爱乐乐团、上海民族乐团协奏的二胡大师选辑《三皇传奇》一度高踞亚太地区唱片销售榜榜首。同年,乐团在香港大会堂举办“刘天华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音乐会”,这是香港首次由官方主办并演奏刘天华全部创作作品的纪念音乐会,之后乐团又两度受政府邀请举办同类纪念音乐会1997 年7月乐团曾主办庆祝香港回归中乐专场“情系中华”。乐团于 1998-1999 年成功举办“中乐经典作品展”; 2000-2001 年首创以编年史的形式推出“二十世纪中乐回顾系列音乐会”,举行了共五场专题音乐会及十一场讲座。此举开创中乐界的先河,引起国内及海外音乐界极大关注,乐团亦获视为一队具发展潜力的中乐团。2023 年乐团荣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在粤港澳大湾区展开巡演,所到之处,倍受激赏!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是深圳市政府规划建设的“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一,定位是一所国际化、创新型、世界一流的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学院以培养学术和表演能力兼具的高端人才为目标,创新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国际化音乐人才的本、硕、博培养体系,以全面、科学化的专业设置,力求为每一个渴望在艺术方面深造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方向。音乐学院目前已开设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本科专业以及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硕士研究生专业。未来将陆续开设舞蹈表演、中国民族器乐表演本科专业;研究生专业将在上述本科专业基础上增设艺术管理、舞蹈表演、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等专业方向。
(三)国家艺术基金简介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艺术基金(英文名称为China National Arts Fund, 英文缩写为CNAF)于2013年12月正式成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的资金,主要来自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同时依法接受国内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捐赠。国家艺术基金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艺术规律,鼓励探索与创新,倡导诚信与包容,坚持“面向社会、公开透明、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工作原则。
三、培训安排
(一)培训时间培训项目时间为 2025 年 8 月 4 日至 2026 年 2 月 1 日,其中集中培训分两期进行,共56天。
具体培训安排如下:
2025年 8 月 4 日 - 8 月 31 日(集中培训第一期)
· 第一期报到、开班仪式及开幕演奏会;
· 集中授课,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
· 第一期汇报演出 1 场;
· 香港及大湾区采风调研。
2025年 9 月 1 日 - 2026年 1 月 4 日(非集中培训)
· 自主研修第一期已学曲目,并派发第二期集中培训曲目供自主预习;
· 演奏技术线上指导和答疑(按乐曲难度分四个器乐专业进行,每2周共8课时);
· 全体学员参与线上研讨(每月3课时),交流艺术实践中的挑战和对策。
2026年 1 月 5 日 - 2026年 2 月 1 日(集中培训第二期)
· 第二期报到、上海及江苏采风调研;
· 集中授课,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
· 第二期汇报演出 3 场,及总结音乐会;
· 结业典礼。
(详细课程表请查看下方报名资料文件夹,实际以开班公布为准)
(二)项目实施地点
1.集中授课地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交流采风地点:香港及大湾区,上海及江苏等地
(三)课程设置
集中培训分为两期,均包含理论课、实践课、采风、集中排练与演出。
其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1.第一期课程 (共132课时)
2.第二期课程 (共120课时)
(四)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主要针对学员课业完成的质量进行打分,具体标准(以百分计):
·出勤占20%;
·第一期演奏小样占30%;
·第二期演奏小样占30%;
·参加汇报演出占20%。
经评定、考核合格后,可获得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颁发的《结业证书》。
(五)师资力量
叶小钢
荣誉艺术总指导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创院院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教育家。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国际作曲主席、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星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乌克兰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名誉教授、天津茱莉亚学院顾问,北京现代音乐节、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 乐季、青岛海洋国际音乐季、“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音乐季艺术总监,以及哈尔滨音乐比赛艺委会主任。他是中宣部首届“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叶小钢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是中国当代音乐领域的领军和代表人物。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剧、影视音乐等多体裁的大量音乐作品。其代表作有 《英雄颂》《地平线》《最后的乐园》《大地之歌》《喜马拉雅之光》《青芒果香》《峨眉》《鲁迅》《英雄》《美丽乡村》《林泉》《羊卓雍错》《深圳故事》《澳门新娘》《永乐》等。其影视音乐《玉观音》《大国崛 起》等广受好评。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全球共计有 30 亿观众聆听由郎朗演奏、叶小钢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星光》。 从 1995 年起,他的作品被世界著名的音乐出版公司 Schott 所出版和代理。 其作品在世界各地被众多乐团广泛演出,包括纽约爱乐、费城交响乐团、底特律交响乐团、克利夫兰交响乐团、英国皇家 爱乐乐团、皇家苏格兰国家管弦乐团、爱尔兰国家交响乐团、纽西兰交响乐团、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班贝格交响乐团、慕尼 克爱乐、汉堡爱乐、赫尔辛基爱乐乐团、义大利斯卡拉爱乐乐团、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东京交响乐团、新日本爱乐、新加坡 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澳门乐团、中国爱乐、中国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以及国内外众多其他乐团。其作品曾在香港 国际艺术节、澳门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德国萨尔州艺术节、波兰华沙之秋国际 现代音乐节、罗马尼亚乔治·恩斯库音乐节等众多国内外音乐节和艺术节上演出。 叶小钢曾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德国柏林、萨布吕肯和慕尼克、英国伦敦、爱丁堡和格拉斯哥、俄罗斯莫斯科、印度加尔各答、哥斯大黎加圣约瑟、秘鲁利马、法国南特、爱尔兰都柏林等地分别举办《中国故事》专场音乐会,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为中国当代音乐在国际上的展示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程秀荣
项目总策划/二胡导师/室内乐导师
程秀荣为经验丰富的指挥家和著名的胡琴演奏家,现为香港城市中乐团艺术总监、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名誉理事及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名誉理事,并任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客座教授,历任福建歌舞剧院民族乐队首席、香港中乐团二胡署理 / 助理首席等。
程氏自小热爱音乐,从少年时代就活跃在各种文艺舞台上。早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福建艺术专科学校和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在夏飞云、何占豪、胡延仲和林华等教授的指导下,悉心钻研作曲及指挥理论。在演奏上师从陈学成、萧白镛、闵惠芬、许讲德等名师,博取众家所长,自成一格。
程氏于1976年开始其专业二胡演奏事业,自1980年曾多次在大型音乐比赛中名列前茅,包括1982年国家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民族乐器独奏比赛中荣获优秀表演奖(最高奖)。2005年受邀在北京音乐厅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举行“程秀荣二胡交响演奏会”,成为该交响乐团建团六十七年来首位全场合作的二胡演奏家,获得空前成功和极大回响以及中国报界及音乐界的高度评价,音乐会现场实况录影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成专题节目在音乐频道上播放。
尤其近三十余年来,程氏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广州珠江交响乐团(原广州珠影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台湾国乐团(原台湾艺专实验国乐团)、上海民族乐团、香港中乐团、澳门中乐团、广东民族乐团、汕头爱乐交响乐团等多个著名乐团合作演出,广受推崇,演奏足迹遍及国内和港澳台地区、日本、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德国、 荷兰、 法国、英国、纽西兰等地。
周钰
二胡导师
现任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二胡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尖子生导师;中国音协民族弓弦乐学会理事;中国民管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理事;四川二胡学会副会长兼理事长;周钰胡琴乐团团长。
先后获得“川音二胡比赛”第一名、四川省文化厅举办的“四项比赛”二胡第一名;1982年由中国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民族器乐观摩演出”(建国以来最大型的综合器乐比赛)最高奖――南方片区“优秀演奏奖”;继之受文化部调派,被选入“中国青年艺术家”小组(成员包括彭丽媛、詹永明、余其伟、杨靖等十二人)出访前苏联、罗马尼亚、匈牙利;同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举办首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并留校担任二胡专业教师。 1989年荣获“中国民乐电视大奖赛”演奏奖、“中国ART杯国际比赛”演奏奖。 1991—1993年旅居英国,期间参加英国Bornmouth国际艺术节比赛进入前十;参与英国BBC电视台Children in need节目录制;接受英国BBC专访并现场表演;参加英国WOMAD公司举办的“世界音乐录音周”,录制十余首独奏,重奏曲;受邀参与“英国牛津大学理工学院”世界文化日演出,担任独奏;并在“Southampton Tuner Sims” (南安普顿大学)、Highcliffe、“伦敦高等教育学院”、“伦敦青年音乐家学校”等地举办二胡独奏音乐会和讲学十余场。
1993年归国后继续在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任教至今。1994年其原创二胡独奏作品《归根谣》获“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作曲“三等奖”;次年参加在武汉举办的“95民乐新作交流会展播”获荣誉证书;在日本、韩国、法国、西班牙、新西兰、澳大利亚、土耳其、香港、印度尼西亚等地举办独奏音乐会和参加演出。从教以来,多次受邀参与各大艺术节、学术交流、大师课,参与如CCTV民族器乐大赛、金胡琴、香港中华国际音乐艺术大赛等比赛的评审工作。所授学生多次入围重大专业赛事,在各大比赛中屡获佳绩,其本人数次获得“园丁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等。学术成果主要有论文《有效练琴浅议》《迎接挑战寻找转机----关于发展川音二胡教学艺术的几点思考》《二胡用现代语言讲未来故事》《二胡表演艺术漫谈》(均发表在《音乐探索》);参与省级科研课题《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与实践研究》;出版个人专著《二胡基础大教本》、《俞鹏二胡艺术》。
朱昌耀
二胡导师
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协民族弓弦学会副会长,中国民管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江苏音协名誉主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艺术指导。曾获“全国民族器乐独奏比赛”优秀表演奖(二胡第一名),“江苏省第二届文学艺术奖”,紫金文化奖章,江苏省“中华文化十大人物”称号,”,享受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所创作和演奏的作品《欢庆锣鼓》《江南春色》《枫桥夜泊》《姑苏情》等均获全国大奖,并由海内外众多的唱片公司和音像出版社录制成几十个激光唱片和磁带专辑,在国内外出版发行,在多个网络平台播出,深受业内专家同行和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朱昌耀曾多次赴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数十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访问演出,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高度称赞。被誉为:“如杯中醇酒,满而不溢”,“弓弓诉人意,弦弦道世情”,“世界一流的弦乐演奏家”,“人间国宝”。
詹永明
笛子导师
詹永明是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吹管教研室主任,新加坡华乐总会理事、新加坡笛子学会长,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华乐系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副会长,赵松庭笛子艺术研究会荣誉会长等职。 詹永明是当今笛坛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几十年来他在国际国内的音乐比赛中频频获奖,并赴世界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及讲学,足迹遍及亚、非、欧、美各国,被人们誉为“神奇的魔笛”,更被《华盛顿邮报》称为“当今杰出的演奏家”。
1991 年作为首位大陆杰出人士民乐演奏家访问台湾,为推动两岸的笛子艺术演奏与教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穿透海峡的第一声笛音”。1988 年首批评定为中国国家一级演奏员,1991 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 年移居新加坡任教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2004 年应聘为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至今。几十年来在科研与学术上取得丰硕的成果,出版专著作及笛子教材数十册,创作演奏大量竹笛作品录制唱片并荣获第三届中国金唱片最佳演奏奖及入围台湾金鼎奖等,为中国、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笛子演奏与教学人才。他的事迹被收录《世界当代名人录》、《中国当代文艺名人录》、《中国音乐家辞典》等。
张维良
笛子导师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民族吹管器乐笛、箫、埙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
张维良先后在伦敦泰晤士南岸艺术中心伊丽莎白音乐厅、巴黎梅西安音乐厅、美国林肯艺术中心音乐厅、卡内基音乐厅、瑞士卢塞恩音乐厅、意大利威尔第音乐厅、卢森堡音乐厅、维也纳金色大厅、纽伦堡音乐厅,以及埃及、塞舌尔、加拿大、印度、日本等举办音乐会,2015年在伦敦唐宁街 10号与伦敦管弦乐团合作演出,获得极高的评价。与张艺谋、陈凯歌等合作担任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的音乐创作并演奏,担任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的音乐《自然》创作和演奏、担任第40届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中国馆的现场音乐会的全部音乐原创。
创作各类作品:室内乐、协奏曲、电子音乐、独奏曲130余部。也是最早将中国民族器乐采用“新世纪音Newage”、“世界音乐Wrold music”创作的第一人,出版《天幻箫音》、《问天》、《箫的世界》等30余张CD。单张CD发行超过50万张,曾多次荣获演奏、创作国家级大奖。先后创建“华夏室内乐团、华夏民族乐团、中国竹笛乐团”出访欧亚美非演出,获得成功!
刘波
中阮导师
中国著名阮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上海民族乐团阮声部首席、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常务理事、阮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民族乐团《时尚品弦》阮族重奏组艺术总监,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长宁区领军人才。
1982 年以专业考分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被上海音乐学院破格录取,从此,上海音乐学院开设了阮演奏专业,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真正意义上第一位中阮专业学士,并在此后为上海音乐学院阮学科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1986 年成功的举办了首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同年,香港博艺音像公司录制了第一盒中阮独奏磁带《火把节之夜》,收录的阮独奏曲近十首,展示了阮独奏的魅力。1995 年获得《富力通杯中国器乐独奏大赛》阮独奏第一名,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举行的有阮独奏的全国大赛。1986年进入上海民族乐团工作。之后任声部首席至今。
此后陆续录制的音像制品有:上海海文音像公司(1987年)录制了《叮叮当》、中国唱片公司(1994年)《中国中阮名家名曲》、台湾伟翔文化事业有线公司录制《刘波与交响乐》、南京音像出版社(2005年)出版发行了《学好中阮》教学 VCD(主讲并演奏)等,这些音像制品为全国各地阮演奏专业的学生和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依据。
吴晓红
古筝导师
吴晓红是著名古筝演奏家,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2001 年先后创办吴晓红古筝艺术学院、吴晓红古筝艺术团及香港儿童古筝团并担任音乐总监,连续多年获得优秀导师奖,亦曾任教于多间大学及音乐事务处。她师承饶宁新、项斯华、高自成及陈蕾士等多位不同派别名师,集各家之长,演奏风格温婉细腻,技巧全面,富音乐感染力。
吴氏为香港首位与国际唱片公司合作之古筝演奏家,近年由索尼音乐娱乐(香港)有限公司发行全新个人精选集;1996 年由 BMG (HK) 发行、与上海交响乐团及上海民族乐团合作之个人专辑《梁祝》,高踞香港电台第四台古典唱片畅销榜第三位,成为亚太地区最高销量唱片之一;1998年与俄罗斯爱乐管弦乐团及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合作出版之《孟姜女》,世界首演古筝协奏曲《孟姜女》及《小河淌水》;2001年由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发行全新与电脑 MIDI 合作个人古筝新音乐专辑《红叶》,其中《沧浪秋吟》一曲由苏州电视台拍摄成音乐电视 (MTV),并获得中国多个电视文艺比赛一等奖。
吴氏每年均参与本港及海外多项表演活动,曾与香港小交响乐团及香港城市中乐团在回归及国庆的庆典演出中合作,先后多次出访美国、英国、日本、台湾、中国内地、葡萄牙、莫斯科、澳洲等二十多个地区演出。她在 2003 年应邀担任香港电台第四台驻台演奏家;又分别于 2005 年及 2006 年获选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之“龙笛凤箫筝雅韵”大埔文娱中心及高山剧场驻场艺术家;2011年再度为由在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之“南莲园池中乐系列”中演出两场“优雅与激情传统与现代”吴晓红古筝演奏会;亦曾在无线电视多部剧集中担任古筝独奏,包括《金枝欲孽》、《宫心计》、《蒲松龄》等。
刘顺
室内乐导师/理论课导师
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教授,硕、博研究生导师。中国紫禁城室内乐团音乐总监兼指挥、曾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几十年潜心于民族音乐教育、研究与传承,在多元文化的比较中汲取传统文化之精髓,在古今与中外跨时空多维度的研究中,开展了对当代民族音乐时代创新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令国内外业界瞩目的成绩。1995年所创建的《当代民族室内乐》课程填补了中国音乐专业教育该领域的空白。
曾受邀波兰“华沙之秋”国际现代音乐节、匈牙利“布达佩斯之秋”现代艺术节、新西兰国家艺术节、“艾奈斯库”国际音乐节、“塞万提斯国际艺术节”、“布里斯班国际音乐节”“奥克兰国际音乐节”等享誉世界的音乐节,率紫禁城室内乐团举办过多场专场音乐会及音乐节委约音乐会。
曾与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三十多位作曲家进行过极富挑战且成果显著的中国音乐创作合作,曾与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新西兰惠灵顿音乐学院等著名音乐院校进行过中西室内乐实践性合作,其成果已在相关音乐节获得展示。
曾指挥过中国少年民族乐团,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乐团,中央音乐学院新音乐团,广东民族乐团,新加坡华乐团,香港中乐团,俄罗斯国家民族乐团等乐团,曾受邀担任过重大音乐赛事评委、国家艺术基金专家评委。
马铁英
室内乐导师/理论课导师
教授;作曲家;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访问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课程班“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结业,研究生学历。曾任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艺术学院副院长现任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副院长。
主要音乐作品:(一)曾在国家核心期刊“音乐创作”上发表过五部作品(二)获得国家、省级的奖项《耶达山的雪》(获全国电视短剧电视剧音乐一等奖)《太阳河》(交响合唱、获全国比赛二等奖)《创业者》(舞蹈音乐、获全国比赛二等奖)《金铃铛》(舞蹈音乐、获全国比赛三等奖)《七十根红蜡烛,五十六朵花》(独唱、获全国比赛三等奖)《惊蛰》(室内乐三重奏、获全省首届交响乐室内乐大赛一等奖)
(三)教学成果、学术著作及科研论文发表《基础和声音响的体验式建构》课程2008年,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论文及科研:曾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过六篇论文曾主持的课题《1+1一课两讲》2008年获辽宁省教学科研二等奖。曾作为学科带头人主持带领的教学团队,2008年获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奖。2015年出版《基础和声音响建构与应用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年出版《基础复调语言建构与应用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24年出版《中国民歌合唱教材》1-5册(安徽文艺出版社)
陈永华
理论课导师
陈永华,太平绅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副院长(教育)、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主席、香港合唱团协会主席、香港儿童合唱团及香港中乐团理事,香港圣乐团及明仪合唱团音乐总监, 以及多个团体的顾问,包括中国音乐家协会、香港舞蹈团、新声国乐团、竹韵小集、欣韵合唱团等。
作为著名作曲家及指挥,他是香港管弦乐团首位驻团作曲家,创作了十首交响曲,及超过二百多首为中国和西方,包括为日、韩乐器写成的管弦乐曲、室内乐、合唱、儿歌等。十首交响曲中,七首交响曲的CD由雨果制作有限公司出版,俄罗斯及中国香港的乐团灌录。第五交响曲《三国》及第六交响曲《九州同》的乐谱及CD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北京国家大剧院近日出版了他的第八及第十交响曲CD。
他曾获美国“国际双簧协会作曲比赛”一等奖、日本“入野义朗纪念奖”及国内的多个奖项。他的作品曾在三十多个国家发表,陈永华教授被列入“葛洛夫音乐百科全书”在线版及“牛津音乐在线数据库”并于2000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委任为太平绅士。
金平
理论课导师
金平,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副院长(科研)、作曲理论学术带头人。2008年回国之前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终身教授、作曲和音乐理论学科主任,回国后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
金平的作品多次受到国内外著名交响乐团、室内乐团和艺术机构的委约及演出。他曾获中国首次举办的艺术歌曲比赛一等奖,金钟奖民乐作品创作奖,六重奏获纽约州艺术委员会颁发的个人项目最高奖。
金平曾任美国新音乐协会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高峰高原柔性专家。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理事。
张伯瑜
理论课导师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助理院长(学生事务)、教授。1982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1年留学芬兰, 获博士学位。1998年8月回国任教。2000-2001年获福特基金会亚洲研究项目前往印度访学;2005-2006年获富布赖特基金前往美国Wesleyan大学访学。2002-2010年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2014-2019年任中央音乐学院“非遗”保护研究中心主任。
张伯瑜教授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国家出版基金。发表论文150余篇,专著、译著十余部。
他曾任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人文学院学术顾问,现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曾获中央音乐学院优秀教师、教育部等六部委留学归国人员个人成就奖、国务院国家特殊津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第六次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中国青年报全国孝文比赛一等奖、中国音乐家协会金钟奖优秀理论成果奖、大学版协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第一届中国文艺评论“啄木鸟”杯优秀作品、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新绎杯”优秀音乐理论评论家称号等荣誉。
张天彤
理论课导师
张天彤,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九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奖先进个人,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湖南省“芙蓉学者”,2021“中国非遗年度提名人物”,获得北京市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获得2024北京市“教书育人先锋”称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民族艺术与影视传播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音协陕北民歌研究会副会长,北京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北京评论家协会第一届舞台艺术委员会专委会委员。中国民协“山花奖”终评评委、文旅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评审专家。哈尔滨音乐学院、吉首大学、齐齐哈尔大学、新疆艺术学院、内蒙古师大等十余所高校客座教授。
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挖掘、研究、教学与传播工作。出版专著《四方水土四方乐——达斡尔族区域音乐文化叙事》及参著、主编文集共计10部,编著民歌教材1部,编著光盘融合出版物2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独立承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民委委托项目、文旅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委托项目、内蒙古社科院项目等。近三年,有3项成果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近年来,在国家大剧院、国图音乐厅、国家非遗馆担任学术主持多场民歌讲唱会、歌舞展示会等,受到首都观众的好评。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盛典”“民歌·中国”“合唱先锋”“童声唱”节目录制。担任文旅部主办的“中国原生民歌节”“长江民歌汇”学术导赏、民歌讲述人。带领研究生挖掘抢救我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音乐的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文艺频道、《人民日报海外版》《民族画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民族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以及光明网、学习强国等媒体和平台予以专门报导。
杨婷
理论课导师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博士,副教授,深圳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助理,中国音乐教育学会会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广东省教育厅及市社科等多项基金项目。在国际A&HCI核心期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人民音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等南大、北大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音乐创作代表作:管弦乐作品"In G",《鹏城之光》,女高音作品《梦之湾》,合唱作品《启航》等。
吴跃华
理论课导师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癌症患者,费承铿音乐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自2005年以来分别在《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人民音乐》《中国音乐》《民族艺术》《南京艺术学院学报》《艺术百家》《音乐探索》《天津音乐学院学报》《交响》《艺术探索》《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吉林艺术学院学报》《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钢琴艺术》《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艺术研究》《乐器》《北方音乐》《大舞台》《琴童》《音乐周报》《教学与管理》《当代教育论坛》等刊物上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音乐教育自传》《平民音乐教育家费承铿释传》《江苏师范大学音乐教育前史考释》《中国钢琴即兴伴奏文化史考释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徐州汉画像音乐图像研究》等著作(含合著)七部。
2007年获评江苏师范大学首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曾兼任《北方音乐》刊物编辑10年,2016年9月以来被教育部学位中心特聘为全国音乐硕士学位论文抽检通讯评议专家。
(六)培训成果展示
本项目通过演奏小样和汇报演出来展示培训成果。
1.个人演奏小样
本项目两期集中培训结束后,要求每位学员提交两份个人演奏小样,内容分别为第一、二期所学习的一首经典曲目(4-8分钟)。
2.汇报演出
第一期汇报演出为综合音乐会,每位学员需参与至少一个节目的演出;第二期汇报演出分为器乐专场音乐会和总结音乐会,每位学员需至少参演一个独奏或重奏节目。
第一期汇报演出1场:《百年中乐经典作品音乐会(一)》拟于2025年8月25日在深圳演出。
第二期汇报演出4场:《百年中乐笛子与古筝专场音乐会》拟于2026年1月16日在深圳演出; 《百年中乐二胡专场音乐会》拟于2026年1月22日在深圳演出;《百年中乐阮与室内乐专场音乐会》拟于2026年1月27日在深圳演出;《百年中乐经典作品音乐会(二)》(总结音乐会)拟于2026年1月31日在深圳演出。
(七)学员管理
为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学员入选后,将针对每位学员实施跟踪管理、阶段检查与结业评价。在培训中学员发生下列任一情况,取消其培养计划:
1.严重违反国家法律和培训有关的规章制度的;
2.在学习中给培训造成不良影响和重大经济损失的;
3.在学习、创作实践中,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的;
4.出勤率低于培训周期90%的。
四、培训对象
(一)培训对象遴选
本培训项目面向全国招生,择优录取学员30名。
入选学员的年龄原则上为45岁以下,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为人正派;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在职青年艺术人才。
同时,学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中的一条:
1.在本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或承担省级以上研究课题且成果较为突出的;
2.取得本专业副高级(含副高级)以上职称的;
3.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硕士研究生学历或连续从事本行业工作满10年以上,且有较大发展潜力的。
招生范围:全国(含港澳台地区)各大音乐院校或综合院校音乐系毕业生及在职教师,以及专业乐团在职乐师等。
(二)录取方式
线上提交个人信息及艺术资料,经专家审核录取;如有必要需经过专家面试考核。
五、报名事项
(一)报名时间
本招生简章发布即日起,至2025年6月22日,报名后择优录取。
(二)报名方式
报名者请将以下资料提交至邮箱 cityco.hk@outlook.com1.
下载并填写《学员简历表》,直接填写或打印后填写均可;
pdf格式,以“姓名-学员简历表”命名; 若为扫描件,需边缘完整,字迹清晰;
2.下载并填写《同意脱产学习证明》,需盖公章;
pdf格式,以“姓名-同意脱产学习证明”命名,扫描件需边缘完整,字迹清晰;
3.相关艺术成就证明扫描件(如获奖证明等);
jpg或pdf格式,以“姓名-奖项xx”命名;
4.一份 6 分钟以内自选曲目独奏视频,视频可为演出实况或自行录制,不可进行拼接处理;
mp4格式,以“姓名-曲目名xx”命名;
5.一份必选曲目独奏视频(下载乐谱),视频需自行录制,不可进行拼接处理;
mp4格式,以“姓名-曲目名 xx”命名。
扫描或长按下方二维码下载报名资料
(三)报到方式
报到时间:2025年8月4日(12:00 - 20:00)
报到地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或指定酒店,
需本人携带身份证件现场报到。
六、其他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
(一)培训费用
本项目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参加培训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往返交通费、培训期间的住宿、学习费用均由项目主体承担。关于交通费报销标准请参见附件《学员往返交通费报销说明》(请于上述报名资料文件夹中下载)。
(二)联系方式
报名工作联系人及联系方式:Sharon 殷小姐
单位:香港城市中乐团
电话:13825279466,852-97405217
咨询及材料报送邮箱:cityco.hk@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