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20年后,岭南再变奏!
孟绮 华音网 2025-07-21

7月12日,星海音乐厅,广东民族乐团2024/2025音乐季闭幕音乐会——《岭南再变奏》精彩上演。本场音乐会委约张晓峰、邹航、戚浩笛、马波、刘丁、郑阳“老中青”三代作曲家,为观众带来12部全新作品。当晚音乐会由广东民族乐团音乐总监刘顺执棒,携手弓弦乐演奏家、广东民族乐团团长曹玉荣,乐团签约驻团唢呐演奏家刘雯雯联袂呈现。

20年前的一个仲夏夜,一场由指挥家刘顺为广东民族乐团量身打造的原创主题音乐会《岭南变奏》横空出世,不仅留下了《佛跳墙》《云山雁邈》多部叫座的作品,也让邹航、王丹红等一批当时的在校作曲专业的大学生被业内认识,更让广东民族乐团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进入了职业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曹玉荣看来,《岭南变奏》的辉煌,是特定时代精神在岭南沃土上凝结的艺术结晶。20年光阴流转,它的光芒并未被时间掩埋,反而在历史的回音壁上,不断折射出新的色彩与深意。这份辉煌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生命力,永远源于那份拥抱时代、勇于“变奏”的勇气与智慧。

对于20年后的《岭南再变奏》,刘顺总结乐团的初心是“传统再造,再造传统”。“因为我们尊重传统,才会有《岭南变奏》,让当年的新作成为经典。如今,《岭南再变奏》,绝不是简单模仿,而是要集结这一方水土最经典的语言符号。”音乐会的上下半场,各呈现6部新作。音乐会上半场聚焦对岭南音乐经典作品的再读解,下半场则是作曲家们对岭南音乐展开创意想象。委约之时,刘顺便提出了要求,上半场严格依托传统,采用完整的传统曲牌或谱子,仅通过不同配器手法呈现,确保传统音乐素材的原汁原味;下半场则赋予作曲家充分自由,允许其基于个人情绪与想法创作,用新语言形式突破传统框架,既保留传统根基,又释放创新空间。在刘顺看来,对于岭南地区当代音乐创作而言,真正的情感张力并不在于简单的技术应用和传统旋律的融合,而在于如何运用技术,深入挖掘并细致解读这些深植于历史长河中的岭南文化基因,从而将岭南传统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青年作曲家戚浩笛从小学习琵琶,对民族音乐以及民族乐器比较熟悉。他创作的中国管弦乐《柳青娘·梦》,将原曲以调性对比建构的结构,重构为以音色性格与情感色谱为分野的四乐章组曲形式。戚浩笛坦言,这次委约创作是他近年来接到的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从排练开始,戚浩笛每天准时出现在排练厅,在他看来,通过几次的合作,让他看到广东民族乐团勇于创新,支持作曲家冒险尝试,这是令同行羡慕的。“其实民乐创作有两个方向:一是以严肃态度用新语言呈现民间元素,打造全新音响;二是在学术与思想高度基础上通俗化,让作品接地气、更易被接受。”

作曲家张晓峰是此次六位作曲家中最年长的一位,他已经与广东民族乐团合作多年。在《柏舟操》中,他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潮州传统音乐元素相融合,形成独特的九声音阶体系,既打破传统结构,又增添了乐曲的张力与层次感。“乐团重视原创,在推动广东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上十分突出,乐团对作品的完成度出色。”在张晓峰看来,广东民族乐团对广东音乐的坚守代表了对在地文化的独特理解。

作曲家马波创作了头弦与中国管弦乐《怀古》,头弦由曹玉荣演奏。马波坦言自己接下这个委约时很开心,但开始创作却发现无从下笔。“通过此次创作,我深刻理解了绞尽脑汁的含义。”马波笑称这部作品思考的时间大于动笔的时间。“作品在完全保留汉乐传统曲目《怀古》的全貌基础上,融汇现代作曲技法,这首跨越时空的对话,既是对岭南音乐文化的凝视,亦是对岭南音乐声腔的追问。”

“必须坚守广东的基调”——这是刘顺与本场音乐会诸位作曲家之间达成的“文化契约”,他强调作曲家们在下半场的作品中可以不必拘泥于特定的素材或风格,但在这个“再变奏”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广东的文化基础,在此框架内,作曲家可以自由革新叙事内容,大胆采用一切可以接纳的音乐风格和表达形式。

作曲家邹航是唯一一位参与过《岭南变奏》和《岭南再变奏》的作曲家,“非常荣幸能够参与20年前《岭南变奏》的创作,那是我第一次尝试中国管弦乐创作,也是首次接触和创作岭南音乐。作为一场完全由全新作品构成的音乐会,这无疑是一次相当冒险且充满挑战的尝试。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冒险为音乐会注入了新鲜活力,也为岭南音乐带来了全新的探索方向。我非常感谢这场音乐会为我打开了了解岭南三大乐种的大门,同时也开启了我在中国管弦乐创作之路上的新篇章,以及与广东民族乐团合作的契机。”20年后的《岭南再变奏》,邹航带来了中国管弦乐《新·岐山凤》和唢呐协奏曲《潮》。他坦言如今自己在创作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岭南三大乐种的精髓和韵味,《潮》的创作立意是以“潮州”“潮流”“潮水”这一系列相关联的名词作为联系,是一首符合广东民族乐团特点、带有岭南地域性风格特色的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在邹航看来,民乐创作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领域,尤其是涉及到民族室内乐和中国管弦乐时,其难度更为明显。这是因为民乐乐器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如何将这些个性各异的乐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创作者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

乐团竹笛声部首席陈冬20年前就参加了《岭南变奏》的演奏,他对那场音乐会的深刻印象只有一个字——难。“因为那时候我刚刚毕业进团,这些作品不光技术上难,音乐理念也非常超前,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20年后的《岭南再变奏》,我们已经成为团里的中间力量,但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程度没有变。”

曹玉荣进团超过20年,从演奏员到首席再到副团长、团长,广东民族乐团对于她而言,坚持“开放的艺术视野”,允许“多元的文化碰撞”。她表示,乐团近3年共上演69部原创作品,“我仍在乐队里演奏,量变产生质变,演奏员的演奏水准就是通过这一步步原创作品提升起来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