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晚,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座无虚席,由陕西民族乐团与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联袂呈现的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迎来了全国巡演的第100场辉煌时刻。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音协、陕西省广电局、陕旅集团相关领导莅临现场,与观众共同见证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演出。
当最后一个音符缓缓落下,如潮的掌声与喝彩久久回荡。这份炽热的反响,不仅是对台上艺术家精湛演绎的礼赞,更是对陕西民族乐团与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多年来坚守民族音乐创作与创新实践的高度认可。
本场演出由指挥家阎惠昌执棒,胡琴演奏家沈诚、唢呐演奏家王展展、陕北说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永原以及陕北民歌手苏文深情加盟,携手乐团140余位艺术家同台献艺,以音乐为桥梁,贯通传统与现代,凝聚深沉的文化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永远的山丹丹》荣获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再度彰显其卓越的艺术价值与广泛影响力。
作品自2017年首演以来,凭借宏大的叙事结构、浓郁的地域风情与鲜明的时代气息,已在全国40多座城市完成近百场演出,成为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与传播的典范。主创团队多次深入黄土高原采风,从陕北民歌、信天游、老五班等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以音符勾勒陕北大地的苍茫壮阔与人民的坚韧豪情,铸就了一部流淌着时代精神的音乐史诗。
在近百场的演绎中,陕西民族乐团与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不断打磨技艺,逐步形成了兼具陕西韵味与中国气派的艺术风格,展现出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该作品屡获殊荣,包括陕西省文化创作特别大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获文化和旅游部“时代交响”及“百年百部”工程扶持,并亮相全国优秀民族乐团展演、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重要舞台,被业界誉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正如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所言:《永远的山丹丹》如同一部文化解码器,将陕北的生命符号、历史脉络、民俗风情与创新能量层层展开,映射出质朴而丰厚的文化底蕴,传递出顺应时代召唤的精神力量。
9月15日,“百场绽放 共赴新章”纪念活动暨《永远的山丹丹》总谱出版发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总谱的正式出版,标志着作品从“舞台演绎”迈向“文献经典”,不仅为全国专业院团的复排与再创作提供了权威依据,也为高校教学、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年来,《永远的山丹丹》从陕西启程,足迹遍及西安、北京、广州、深圳、上海、南京、香港、成都等40余座城市,累计吸引现场观众超15万人次,线上点击量突破1亿,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创作与传播的现象级作品。
这100场演出,不仅是数量的积累,更是艺术能量与社会影响力的持续升华。从黄土高原到江南水乡,从香江畔到巴蜀地,《永远的山丹丹》让越来越多观众在音乐中感受到黄土地的深情与温度,也为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永远的山丹丹》百场巡演的成功,不仅展现了作品自身的艺术魅力,更凸显出陕西民族乐团与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的专业实力与团队风采。两大乐团以高水平的演绎和持续的艺术探索,将三秦大地的声音传遍大江南北,为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传播注入强劲活力。
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最早的职业民族乐团之一,曾获“首届全国十大优秀民族乐团”称号。陕西民族乐团于2022年整建制划转至陕西旅游集团,与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展开全面深度合作。
2025年3月,乐团首届民族音乐季——“心随陕旅 倾听秦汉”正式发布,作为乐团75年艺术史上的首个乐季,“心随陕旅 倾听秦汉”涵盖十余部民族管弦乐作品。其中,陕西民族乐团原创委约新作《云横秦岭》《关中,关中》分别以“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滋养华夏文明的秦岭,和关中大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名言为创作主题,作品不仅点题“秦汉”,还与现有陕北高原题材的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相融,共同构成了“陕西三部曲”的创作脉络,此外,《领航中国》《唐诗·宋词两座城》《丝路之声》等一批富有时代精神与地域特色的代表作品,也通过民族音乐的语言,将陕西的历史文脉、地域风情与人文气韵有机融合。乐团致力于以民乐为载体,打造具有鲜明陕西韵味的音乐品牌,传递深厚的文化自信与艺术感染力。
陕西民族乐团、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始终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音乐繁荣发展的使命。作为陕西文化走向全国的重要窗口,两大乐团活跃于国内外重要音乐节、艺术季及庆典舞台,并多次赴海外交流演出,将三秦音韵带上世界舞台。从黄土高原到国际都市,从乡土之声到世界回响,乐团始终扎根陕西、立足中国,不断拓展民族音乐的表达边界,成为展现中华音乐风貌的重要力量。
历时八载,一部民族管弦乐组曲以壮美乐章书写陕北高原的文化根脉,以当代语汇致敬绵延不绝的延安精神,以百场演绎树立民族音乐传播的时代标杆。《永远的山丹丹》第100场演出落幕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陕西民族乐团与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耕艺术创作,推动民族音乐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升华,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贡献深沉而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