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紫禁百年遇见焕新殿堂 | 中央民族乐团《故宫之声》主题音乐会奏响民族音乐厅
宋佳烜 华音网 2025-10-14

10月11日,在焕然一新的民族音乐厅内,中央民族乐团民族管弦乐队以一场《故宫之声》主题音乐会,为这座承载着中国音乐梦想的殿堂揭开了崭新的篇章,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唐峰观看演出。

音乐会由乐团常任指挥袁贝执棒,青年胡琴演奏家李超担任首席。在历时半年精心打造的音乐空间里,乐团带领观众完成了一次穿越六百年的紫禁城音乐之旅。这场演出标志着民族音乐厅正式以全新姿态亮相,开启中国民族音乐传播与普及新的旅程。

01

用国乐编织紫禁六百年的音乐传记

在袁贝富有诗意的执棒下,十首乐曲如流动的画卷,为观众呈现出一部紫禁城的音乐传记。

音乐会从赵麟的《百工颂》磅礴启幕,那些富有建筑感的节奏肌理,宛如再现了万千工匠斧凿刀刻的营造现场,让人仿佛目睹一座宫殿从无到有的诞生历程。紧接着,关大洲的《望宫门》以开阔深远的旋律层层推进,如同缓缓开启的宫门,展现出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恢弘气度。

赵泽明的《秋鸿操》则在古琴的吟猱余韵中,营造出千年文脉与现代乐队的时空对话,琴音苍古,乐队时而温润,时而铿锵,相得益彰。刘冬的《雨中天》则以极具张力的音乐语言,将“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化作奔涌的音符,仿佛让人目睹雨水从螭首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谭盾的《钟鸣贺》让沉睡数百年的金编钟在当代苏醒,在管子与琵琶的对话之中,古老礼乐与现代审美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唱和。陈思昂的《丹宸雪》以极其细腻的音色变化,勾勒出雪花翩跹、积素凝华的静谧画卷,每一个音符都仿佛一片飘落的雪花。

郝维亚的《和生曲》巧妙捕捉紫禁城中的生灵百态,乐器模仿鸟鸣虫吟的音色,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宫城生态图景。刘思超的《沐金辉》以流水般绵延的旋律线条,描摹金水河在夕阳下的粼粼波光,二胡的婉转音色更添岁月流淌的深沉韵味。

马久越的《岁华注》则将弹拨乐特有的颗粒感与架子鼓的律动糅合,将时光流逝化作可听可感的节奏,讲述着文明交流的动人故事。最后,李尚谦的《东风令》以清澈灵动风铃音色作结,如同穿越宫墙的阵阵清风,摇曳的风铃穿透历史的变迁,六百年沧桑巨变似那逐渐走向恢弘的乐音,扑面而来,为这场音乐之旅留下余韵悠长的终章。

演出结束后,一位带着孩子前来观演的家长感慨:“这场音乐会让孩子对故宫、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了了解、来了兴趣,我觉得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比课本上的知识更生动、更深刻。”亦有观众感慨:“以前我们就常来民族音乐厅看演出,重新装修之后,感觉无论是从观演环境还是从声音效果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这里听《故宫之声》那个味儿感觉更对了!”

02

好评如潮让历史穿透时空与观众“握手”

作为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和中央民族乐团2024年重点新创项目,中央民族乐团联合故宫博物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环球音乐,历时五年策划、采风、调研、创作,力邀著名录音师李大康完成故宫600年来以声音为主体的首次系统性采样,组成堪称华丽的创作阵容,以“声音考古”与“音乐创作”相结合的突破性范式,推出《故宫之声》主题音乐会,项目一经发布就受到各方关注。

今年5月19日,音乐会在故宫博物院规模最大的古戏台畅音阁进行首演,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和媒体的集中关注。

5月26日,《故宫之声》作为“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剧目,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完成剧场版的首演,并在央视音乐频道播出,获得线上线下观众的热情反馈。

6月13日,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节目,《故宫之声》在央视多个频道以及新媒体平台播出,收获观众强烈反响。

9月6日,乐团力邀外籍客座指挥、俄罗斯著名指挥家维切斯拉夫·瓦列耶夫执棒《故宫之声》在京的首次公演,放大音乐之中的故宫场域,让观众听到了故宫之外的故宫、中国之外的中国,收获如潮好评。

此外,《故宫之声》音乐会还受邀在合肥、深圳等地接续奏响,带领观众聆听紫禁六百年的声音,具有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和其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吸引了众多观众。

可以说,借由《故宫之声》主题音乐会,我们完成了一次传统文化间的生动对话,以音乐实现了历史、艺术与观者的强链接,舞台之上,中国音乐的潜力被拉到最大、张力被拉到满弓,于是,历史不再是玻璃柜里的静默年表,艺术不再是展板上的平面符号,它们被旋律“揉”成可触摸的温度、可共情的感动,与观众完成跨时空的“握手”,让所有人同时听见——故宫的过去、艺术的此刻、文化的未来。

03

国乐为基打造中国音乐文化综合体

这场音乐会承载着超越演出本身的意义。继中央民族乐团民族合唱队在民族音乐厅成功首演经典童话音乐剧《灰姑娘》后,民族管弦乐队以《故宫之声》接续登台,展现出这个音乐空间从单一音乐演出场所向综合性文化平台的华丽转身。

历时半年改造的民族音乐厅,不仅在外观上融入了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功能定位上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修缮一新的舞台和观演空间,配备国内领先的声学设备,让音乐厅能够突破此前的局限,依托中央民族乐团的艺术资源,打造集演出展示、教育普及、文化交流、创作孵化于一体的中国音乐文化综合体。

未来,这里不仅将要成为承载乐团品牌音乐会、经典剧节目、美育教育、普及推广等演出的重要阵地,更将担负普及中国音乐、推广中华文化、传扬中国精神的重任。秉持专业性和开放性,通过更加多元丰富的活动策划与演出资源,我们希望让观众不仅“听得懂”更能“懂得听”中国音乐,打造中国音乐面向大众的“没有围墙的音乐学院”,让更多人在这里感受中国音乐的魅力,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摄影|王怡

FROM:中央民族乐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