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9:00,第十四届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学术论坛在广西艺术学院南湖校区漓江画派大楼1801会议室成功举办。论坛由广西艺术学院潘林紫教授主持,覃潇婧、权宇担任现场翻译,特邀中、泰、日等国艺术领域专家学者参会,以主题发言形式围绕音乐文化的历史根脉与当代实践展开高水平学术对话。
论坛现场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李莉以“‘礼乐’中的文化元符号与中华共同体意识的构成——从共享的审美经验到共创的心态秩序”为题,从共享审美经验与共创心态秩序双重视角,剖析“礼乐”文化元符号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深层支撑,为民族文化认同研究提供理论新解。
方李莉发言
泰国玛哈沙拉堪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萨亚姆・庄普拉孔(Sayam Chuangprakhon)副教授以“从伊桑管弦乐团到东盟管弦乐团:中国与东南亚民族音乐的艺术融合”为题,详述泰国伊桑民间乐器与交响乐团编配结合的创新实践及对“东盟管弦乐团”的盼建,为中国与东南亚民族音乐艺术融合提供鲜活个案。
萨亚姆・庄普拉孔发言
泰国清迈大学艺术学院音乐项目博士生导师坎提普・皮图姆纳克(Khanithep Pitupumnak)副教授以“合唱编配中的泰国传统音乐:语言学视角与旋律呈现”为题,分析泰国传统音乐在合唱旋律呈现中的创新路径,凸显民族音乐与现代艺术形式的碰撞活力,为中泰音乐教育交流与跨文化音乐创作提供重要参照。
坎提普・皮图姆纳克发言
亚洲同时代音乐协会(ADOK)会长、日本金泽市艺术委员会音乐总监木埜下大祐(Daske KINO-SHITA)以“日本当代长笛音乐”为题,结合自身创作经历与现场演绎,详述日本当代长笛音乐的发展趋势与文化表达。
木埜下大祐发言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何清新教授以“AI语境下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存续性研究”为题,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困境与存续路径,为数字时代民族艺术保护提供学理思考。
何清新发言
此次学术论坛作为第十四届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多国学术力量,展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多元风貌。面向未来,广西艺术学院将继续推动中国—东盟区域音乐文化互鉴,促进艺术创新与教育合作,为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音乐文化研究贡献学术智慧。
合影留念
此次学术论坛作为第十四届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多国学术力量,展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多元风貌。面向未来,广西艺术学院将继续推动中国—东盟区域音乐文化互鉴,促进艺术创新与教育合作,为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音乐文化研究贡献学术智慧。







